天天看點

原生家庭的悲劇,從互相“甩鍋”開始

原生家庭的悲劇,從互相“甩鍋”開始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ID:zqfxlgzs

曾被網友稱為“腦洞大開”的馬來西亞神劇《美麗新世界》裡,有這麼一個單元故事:

未來的法律規定“子女犯錯,父母有罪”,若子女犯了法,教育部将宣判父母失去合格資格,必須到勞改營重新接受教育,學習如何為人父母,通過考試還能為子女減刑。

一對夫妻,被通知他們的兒子犯了“惡意傷人罪”,孩子入獄,父母也因而入營。可他們怎麼也想不通,自己的孩子為什麼會殺人。

要知道,兒子從小到大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績優秀、性格乖巧,是夫妻倆的驕傲。

可通過調查卻發現,真相遠比想象中更殘酷:

兒子在學校交了一個女友,是公認的“不良少女”,他一直不願公開女友的存在,女友懷孕了他就聯合好友一起拍攝女孩的不雅視訊來進行威脅。好友良心不安想自首,暴怒的兒子在他身上狠刺了十幾刀,被女友舉證為“暴力狂”。

看到犯罪錄像那一刻,夫妻倆猶如五雷轟頂,錯愕之中才開始反思:我們是不是給的太多了,還是因為給的太少?

這個故事的名字叫做《鏡子》,很多人解讀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認知、言行都對孩子有着重要影響,像一面鏡子一般引導孩子成長。

而我認為,完整的解讀還應該包括另一個角度:孩子也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出現的問題,可能映照出父母或家庭存在的問題。

關鍵是,父母能不能意識到,或者願不願意承認這一點。

01

“傲慢”的父母

這裡的“傲慢”沒有貶義,呈現的是大部分父母陷入無意識的一種狀态:盲養。

全國婦聯調查顯示,50%的家長不知道用什麼方法教育孩子,多數父母存在不同程度的養育焦慮。

由于缺乏正确的養育理念和指導,很多人面對初為人父人母的惶恐不安,大多會選擇最熟悉的方式來養育孩子,往往是自己曾經“被養育”方式的主體複刻(或者是過度補償)。

于是,上一代在養育過程中所犯的錯誤、所造成的創傷,就可能經由自己,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

未經審視和思考的教育,最可怕之處在于犯錯而不自知,甚至會因為孩子表面的優秀而自喜,直至問題爆發。

此時可能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父母。

第一種是,直面問題,反思和承擔自己的責任。

家庭系統理論認為,孩子的問題,就是家庭問題的折射。

比如孩子脾氣暴躁,情緒反複無常。如果父母能透過“問題”去分析本質,就會發現問題并不是孤立的,可能是家庭環境給他的安全感不夠,也可能是父母本身的脾氣就很急躁,屬于家庭系統性問題的延伸。

這個“上帝視角”能給父母帶來很多新的思路和靈感,有可能及時阻斷一些原生家庭問題的繼續發酵。

原生家庭的悲劇,從互相“甩鍋”開始

第二種是,逃避問題,企圖把孩子的問題分裂出來,讓其自行“背鍋”。

前段時間,鹿道森事件在網上激起千層浪,5000多字的遺書描述了他從小經曆的苦難,其中原生家庭所占的比重非常高:焦慮強勢的母親、暴躁缺位的父親、被忽略的自己長期遭受粗暴的情感對待,即使被校園霸淩也依舊被漠視,感受不到愛和溫暖。

“面對新的環境、新的群體,我的不安又該放在何處,我該怎麼融入一個新的群體?沒人關心過……隻是因為小的時候看起來像女孩子,我在學校就要被霸淩,語言暴力。我家裡人總說我不愛說話,不喜歡打招呼,可是從沒人去想過一個人會變成這樣的原因。”

他的父母看見問題了,可看待問題的方式,卻是靜态、割裂的,好像孩子的問題是天生的,或者是自己折騰出來的,總之和父母完全無關。

但實際上,家庭環境導緻的性格柔弱、脆弱時刻缺少足夠的關心和支援,這些都可能是孩子“不愛說話、不喜歡打招呼”,進而被霸淩的原因。

這種思維方式非常普遍,面對孩子的問題,一些父母隻是一味指責和批評,将所有的過錯都歸咎于孩子自身。

這類父母,往往由于自身的人格不夠強大,為了保護脆弱的自戀,潛意識會自動啟動分裂和投射的防禦機制,将孩子投射為“壞”的,那麼自己就是“好”的,由此來維持一個自我感覺相對良好的水準。

鹿道森因抑郁症投海自盡後,姑姑出面為其父母發聲:家人沒有給他任何壓力,可能是他自己想多了,爸爸媽媽對他非常好,曾貸款讓他創業。

鹿道森的父母應該是愛孩子的,孩子的離去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壓力,姑姑的這番發聲,初衷也許是在為父母緩解壓力。但遺憾的是,這句話依然表達出這麼一層意思:父母沒錯,錯的都是孩子。

如果一味地沉浸在自以為是的“好”裡,而刻意去逃避孩子問題背後的原因和責任,就可能成為原生家庭悲劇的開端。

02

怨恨的孩子

承接這個悲劇下文的,是來自孩子的反噬。

在獨自承受父母“壞”的攻擊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不僅“壞”的部分會得到鞏固和強化,還可能産生一些其他的心理問題。

因為父母在“分裂”中,把孩子放在了對立面,這會讓孩子感覺到被抛棄、被厭惡,他是糟糕的,而父母是不可靠、不安全的。

自卑、缺愛、沒有安全感,所謂“原生家庭後遺症”大都來源于此。

而随着意識和認知的生長與擴充,當孩子逐漸認識到很多阻礙其發展的問題都與父母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系時,心中的委屈和憤懑被即刻點燃。

此時也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

第一種是壓抑情感,向内攻擊。

他們大多由于自身人格虛弱,無力向父母“發起攻擊”,或認為父母人格虛弱,自己的攻擊會摧毀他們,因而選擇将這份強烈的情感壓抑在心中,由自己承受。

鹿道森和大部分抑郁症患者便是如此,唯一一次正式向父母“發起攻擊”,或許隻能出現在遺書中。

第二種是向外攻擊,和父母正面對抗。

程度輕一點的,可能與父母爆發激烈的争吵,指責父母的種種過失,大量宣洩自己的情緒,甚至斷絕關系;程度重一點的,則可能直接見諸行動,通過“自暴自棄”來懲罰父母。

比如一個來訪者,沒有穩定的工作,性格暴戾,每天渾渾噩噩、無所事事,心安理得在家啃老。

他的父親早年出軌,與母親離婚之後重組家庭,便對他關注甚少。而這場家庭巨變,幾乎改變了來訪者的人生,他從一個陽光帥氣的少年,慢慢變成大家眼裡陰郁懶散的“怪人”。

可父親并未有所反思,看到兒子這副模樣,隻是覺得羞恥,偶爾見面也淨是數落和責備。

他内心對父親充滿怨恨,一次大吵中扔下一句 “你死了我都不會再去看你一眼”,便徹底與其斷絕了往來。

也是從那之後,來訪者認為自己失敗的人生都是父母造成的,幹脆徹底“躺平”,混吃等死,了卻餘生。

“錯都在你,我是無辜的、好的,你要為我的人生負責”,當孩子也啟動“分裂-投射”的防禦機制,企圖将責任全部推還給父母,一個家庭悲劇幾乎就在這樣的“輪回”中成為定局。

問題再也無法找到承擔者,而雙方關系持續惡化,由此成為原生家庭無解的“死結”。

03

解局的辦法

既然“死結”的根源在于雙方互相推卸責任,那麼破解之道就應該從認領回屬于自己的責任開始。

對于父母而言,建立動态的、系統性的養育思維很重要,一旦孩子出現問題,首先要意識到可能是家庭系統或是教育方式出了差錯,這也是父母反思和成長的機會。

在此基礎之上,和孩子共同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如果确實能力有限,也要讓孩子知道,他的問題來源于家庭内部,父母也有責任。

韓劇《請回答1988》中,女主角德善是家中不受寵的老二,父母的關懷更多集中在優秀的大姐和年幼的小弟身上。

有一次德善情緒爆發,離家出走。爸爸找到她,誠懇地說了一段話:爸爸媽媽對不起你,爸爸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是以我女兒就稍微體諒下。

原生家庭的悲劇,從互相“甩鍋”開始

德善忍不住哭着發洩了起來,爸爸才意識到,原來女兒受了這麼多委屈,買了一個蛋糕給她道歉。

有時候,在孩子面前“示弱”,并不會損害權威感,反而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真誠,既能維系愛與信任,也可能讓孩子在了解到父母的局限之後迸發出自己的力量。

而對于孩子而言,需要負責的是自己的人生。“甩鍋”或“自暴自棄”隻會讓自己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或許你有個非常糟糕的原生家庭,也是以産生諸多困擾。但意識到這一點的同時,你也擁有了選擇權:讓影響停止或繼續。

就像《都挺好》裡的蘇明玉,即使在重男輕女的家庭裡遭受了重重創傷,但從原生家庭裡抽離出來之後,她是活得最精彩的那個。

原生家庭之殇隻是人生局限性中的一種,我們必将帶着這些局限性前行。如何通過增強自己的力量,削弱甚至化解這些影響,進而幫助自己跳出局限,體驗更廣闊的生命,其實也是人生的重要課題之一。

2022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施行,我國首次從立法的角度明确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責任和義務。

這是一個很好的向導和指引,對于減少“盲養”,指導父母走向真正的 “合格”,有着積極的意義。

說到底,父母是原生家庭的根基,父母的高品質養育,必定能從源頭上減少所謂的“原生家庭問題”。

期待未來,我們也将迎來一個更和諧、更幸福的“美麗新世界”。

作者miss薔薇,文章轉載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近2000篇原創親子/兩性/個人成長心理文章,精神分析學習,7年陪伴,少點内心的沖突,多點精神的自由。

新的一年和張博士學習

養出身心健康、赢在未來的孩子

(6-18歲孩子家長掃這裡)

(0-6歲孩子家長掃這裡)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