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
鄧稼先
因患直腸癌晚期,不得不住院治療,老朋友
楊振甯
聽說以後,專門從美國趕回國看望他。在醫院裡,楊振甯問他:
“你搞出了兩彈,得到多少獎金?”
鄧稼先回答:
“我得了20塊錢,原子彈10塊錢,氫彈10塊錢。”

鄧稼先和楊振甯
短短幾個字,令楊振甯感慨萬千。
1924年,鄧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懷甯縣一個書香之家,父親
鄧以蟄
先後在清華、北大任哲學教授,母親
王淑蠲
也有很高的文學修養,父母為他取名為“稼先”,意為
“根植于中華大地,并且早早地秀實和成熟于中華大地,成為造福群眾的滄海之一粟”
,他們特别希望鄧稼先從小好好讀書,長大做個有學問的人。
鄧以蜇
鄧稼先也确實沒有讓父親失望,他從小就聰慧過人,三四歲時,就已經能認許多字,背誦不少古典文學篇章,1936 年,12歲的鄧稼先考入
北平崇德中學
,直接讀國中二年級。
鄧稼先在崇德中學讀書的三年期間,在英文、數學、實體方面打下了良好基礎,這成為他日後享譽中外的重要起步階段。
他還認識了高他兩級的學長
,兩人之間的友誼一直延續到以後幾十年。
楊振甯曾回憶說:
“和他談話幾分鐘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實的人,他真誠坦白,從不驕人。他沒有小心眼兒,一生喜‘純’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認識的知識分子當中,包括中國人和外國人,他是最有中國農民的樸實氣質的人。”
青年鄧稼先
“七七事變”後,北京陷落,日軍逼着市民和學生開會遊行慶祝他們的勝利。
還在念書的鄧稼先氣不過,撕碎了旗子,扔到地上還踩了一腳。
1941年,鄧稼先進入西南聯合大學實體系學習,巧合的是,他在這裡又和楊振甯同校,楊振甯也是讀的實體系,而且高鄧稼先三級,二人在這所學校裡佳誼依舊,相交甚厚。
在校期間,鄧稼先經好友
楊德新
介紹,加入了共産黨的外圍組織
“民青”
,并積極參加學生運動,思想逐漸變得進步,他深深地認識到:
為國家富強而讀書,學習科學是為了将來為國家強大做貢獻。
鄧稼先(中)和楊振甯(左)
1945年,鄧稼先從西南聯大畢業,他先是在昆明的培文中學與文正中學教了一年數學。1946年秋,他回到了已闊别6年的古都,并被聘為北京大學實體系的助教。
1948年10月,鄧稼先赴美國的普渡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在留學期間,他熱切地關注着祖國的情況,得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後,他非常興奮,留美不到一年,他就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論文
《氘核的光緻蛻變》
。
1950年6月,北韓戰争爆發,中美兩國的敵對氣氛激升。美國當局對中國留學生的回國進行了阻撓,其中核實體、火箭、電子工程專業的學生,更是重點攔截的對象。
但鄧稼先卻幸運地躲開了審查,其實他的研究領域屬于核實體範疇,但因為他當時隻是一名剛畢業的博士研究所學生,還沒有做出大的成績,是以沒有被阻攔回國。
鄧稼先獲得博士學位
1950年8月29日,在鄧稼先剛取得博士學位的第9天,他就登上了“威爾遜總統号”郵輪回國了。
回國以後,有人問他帶了什麼回來,他說:
“我帶了幾雙眼下中國還不能生産的尼龍襪子送給父親,還帶了一腦袋關于原子核的知識。”
這番話把大家都逗笑了。
當年9月,鄧稼先被配置設定到中國科學院近代實體研所,任助理研究員,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工作,在所裡他始終是最勤奮的那個人,每天上班最早的是他,下班最晚的也是他。
1952年,鄧稼先晉升為近代實體研究所副研究員,
時年28歲,這說明他已經是當時中國非常年輕的進階研究人員了。
1953年,鄧稼先和北大醫學院學生
許鹿希
結婚,
許鹿希的父親
許德珩
是著名的愛國人士和學者,主婚人是中科院副院長吳有訓。
1956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鄧稼先和家人
但鄧稼先平靜的科研生活并沒有持續多久,
50年代中期,毛主席提出,中國要想在世界上不受欺負,也要搞出
原子彈、氫彈
1957年10月,中蘇簽訂
《國防新技術協定》
,蘇當答應在核武器研究方面給中國一定的幫助。
第二年,二機部組建了研制原子彈的機構——
核武器局(後來又稱九所)
。有一天,時任二機部副部長的
錢三強
把鄧稼先叫到了自己的辦公室,對他說:
“國家要放個大炮仗,調你去做這個工作,怎麼樣?”
鄧稼先當然明白這意味着什麼,但他毫不猶豫就答應了。但他當時還很年輕,為什麼會選中他呢?錢三強說了三點理由:
一是鄧稼先是學核實體的,專業對口,年富力強;二是他曾出國留過學,懂英語和俄語,能和洋人打交道;三是他是黨員,組織紀律性強。
1958年盛夏的一個夜晚,鄧稼先回到家,對妻子許鹿希說:
“我要調動工作了,至于去哪裡、幹什麼,卻都不能說。”
許鹿希說:
“那你給我一個信箱号碼,我跟你通信。”
“那不行。”
鄧稼先接着說:
“我的生命就獻給未來的工作了。做好了這件事,我這一生就過得很有意義,就是為它死了也值得。家裡的事情就托付給你了。”
許鹿希已經知道丈夫肯定是要做對國家有重大意義的工作,她堅定地說:
“放心吧,我是支援你的。”
鄧稼先先是去了北京郊區的一片高粱地,隐姓埋名,後來他又去了戈壁灘,他徹底消失了。
1958年,他正式被任命為原子彈理論研究總負責人。
鄧稼先接手工作以後,很快從高校裡選拔組織了第一批原子彈研究隊伍,他帶着20多個剛畢業的大學生成立了理論研究小組,蘇聯專家給了他們十幾本教材,讓他們好好學俄語、啃教材,切勿急躁。但當大家有重要的問題要問專家時,對方卻幾乎不給他們解答。
1960年,蘇聯撕毀協定,并撤走了所有在華專家,使得我國的原子彈研究陷入了困境,中共中央決定自己動手搞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毛主席專門作出訓示:
“要下決心搞尖端技術。赫魯曉夫不給我們尖端技術,極好!如果給了,這個賬是很難還的。”
鄧稼先深知自己手下的大學生大都不是學核實體的,如果完全按照蘇聯專家開出的書單去讀書,那幾十年都造不出原子彈,他經過摸索,果斷地确定從
中子實體、流體力學和高溫高壓下的物質性質
這3個方面作為突破口,後面的實踐證明,他這個決定是非常正确的,避免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費。
即便這樣,鄧稼先所帶團體的工作任務依舊繁重,為了演算一個資料,一日三班倒。
算一次,要一個多月,算9次,要花費一年多時間,常常是工作到天亮。
每當過度疲勞,思維中斷時,鄧稼先都着急地說:
“唉,一個太陽不夠用呀!”
意思是說,我們要把一天時間當兩天用。
經過不懈的努力,
1962年9月,鄧稼先所在的九所送出了第一顆原子彈的初步理論設計方案,二機部提出,第一顆原子彈争取在國慶15周年炸響。
劉少奇認為時間太緊,他提出:
“要努力搞,1964年爆炸很好,如果努力了還不行,1965年也可以。”
1963年2月,鄧稼先到華北某地參與并指導核試驗前的轟炸模拟試驗。随着其他技術難題一一被攻克,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進入了倒計時。
鄧稼先(左)
1963年8月,蘇、美、英3國簽署了
《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
,禁止除在地下外的一切核武器試驗,限制和阻止其他國家發展核武器。毛主席十分生氣,他認為這個條約完全是
“在我們頭上拉屎”
,黨中央也下達了明确的指令:
做好一切準備,要在1964年年内爆響第一顆原子彈。
同年,第一顆原子彈總體計劃完成,鄧稼先在上面鄭重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大家既興奮又緊張,許多人問鄧稼先:
“能行嗎?”
“該考慮的都考慮到了。”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整,翻滾着的巨大蘑菇雲在羅布泊的上空騰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了!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當天,周總理莊嚴向全世界宣告: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中國成功地在西部大沙漠上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核大國對中國實行核壟斷、核訛詐的曆史從此結束了!中國試驗核武器是為了消滅核武器,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中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許鹿希也知道了這個喜訊,她已經隐約知道丈夫在做什麼了,那時她更加覺得所有的犧牲都是值得的,他們之間的愛情、親情早就同國家命運和民族利益聯系在一起了!
原子彈爆炸前,鄧稼先已經收到了母親病危的電報,但因為爆炸需要他指揮,他沒能馬上趕回去,原子彈成功爆炸後,他馬上趕回北京,此時母親已不能說話,她緊緊地握着兒子的手,安詳地離去了……
1965年1月,我國把研制氫彈也提上了日程,
鄧稼先又開始帶領團隊開始新的征程,他們夜以繼日、争分奪秒,積極摸索氫彈理論的設計方案。
同年,中央準許了氫彈的研制方案。1966年,研究院的研究工作因“文革”受到了幹擾和沖擊,當時法國也在加班加點研制氫彈,這讓鄧稼先非常着急,他生怕中國落後了,他說:
“一定要在法國人之前研制出氫彈!”
于是鄧稼先和大家一起緊張地工作着,常常日夜車連軸轉,困了就在機房的地闆上和衣而睡,他還經常到不同的人那裡勸解先放下派别間的沖突,讓大家以大局為重,抓緊時間幹工作。
1967年6月17日,這是又一個新中國曆史上值得銘記的日子,這一天,中國的第一顆氫彈空爆成功!
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從制成原子彈到制成氫彈,美國間隔7年零4個月,英國4年零7個月,蘇聯6年零3個月,法國8年零6個月,中國隻用了2年零8個月,這一速度在世界上引起轟動。
1971年,已經獲諾貝爾獎的楊振甯應中國政府邀請,從美國回國通路,他見到了鄧稼先,楊振甯問:
“在美國聽人說,中國的原子彈是一個美國人幫助研制的。這是真的嗎?”
出于保密,鄧稼先隻能說:
“我覺得沒有,但是确切的情況我會再去證明一下,然後告訴你。”
送走楊振甯後,鄧稼先将此事向上級彙報,最後周總理作出訓示:
“要讓鄧稼先如實告訴楊振甯,中國試驗原子彈,沒有一個外國人參加。”
鄧稼先于是連夜給楊振甯寫信,楊振甯後面回憶說:
“這封短短的信給了我極大的感情震蕩。一時熱淚滿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間整容。”
1972年後,鄧稼先先後出任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長、院長,随着“文革”的結束,鄧稼先以更加昂揚的鬥志,繼續投入核武器的研究。
在1979年的一次核試驗時,氫彈沒有爆炸,本來應當是防化部隊進去探查,但鄧稼先卻決定自己進去尋找,基地司令員極力勸阻他說:
“老鄧,你不能去,你的命比我的值錢!”
但他卻說:
“這是我做的,我知道。大家誰也别去,進去了也是白受污染。”
他一個人進入了預定的爆炸地點,并探明了事故的原因,但他自己卻被污染了,并開始便血。
長年累月的緊張工作,使鄧稼先的健康狀況越來越差,以緻多次在試驗現場暈過去。可是,當氫彈原理突破的時候,當一次核試驗成功的時候,他卻像小孩子一樣高興地跳起來。
1984 年底,鄧稼先指揮了我國第6個五年計劃期間最後的一次核試驗。試驗前,他就經常莫名其妙地拉肚子,并且帶血。有時,他虛脫得連路也走不了,要别人架着他才能前行。但他以為是痔瘡一類的毛病,沒有引起注意。
鄧稼先和妻子
1985年7月,鄧稼先來到北京,向國防部長
張愛萍
彙報工作,張愛萍發現他臉色不對,馬上安排他去解放軍301醫院檢查,醫生經過檢查後驚詫地問道:
“為什麼現在才來?”
原來檢查結果表明:
鄧稼先已經患了直腸癌,而且已經到了晚期!
消息傳開以後,大家都驚呆了,中央軍委首長指令301 醫院:
不顧一切代價挽救鄧稼先的生命。
醫院先後為鄧稼先做了3次手術,但他的身體狀況卻越仍然在持續惡化着。
1986年春天,鄧稼先預感到自己的日子可能不多了,他對妻子說:
“要搶時間,留下這份中國核武器發展的建議書。”
于是他不顧重病纏身,翻看查閱檔案資料,與九院的同僚商議此事,當年的4月,他和
于敏
聯合署名送出了《建議書》,
此後的10年,我國的核武器研究就是按照這個建議書進行的。
鄧稼先和于敏
在鄧稼先去世前的一個月,中央軍委決定為他解密,全國開始公開宣傳他的事迹,一篇《“兩彈”元勳鄧稼先》的報道讓全國人民知道,是鄧稼先主持和設計了中國的第一枚原子彈和第一枚氫彈。
1986年7月29日下午1時50分,鄧稼先在妻子、兒女的守護中長眠,享年62歲。他臨終前留下的話仍是:“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鄧稼先在彌留之際
張愛萍将軍的得知這一噩耗後,賦詞痛志哀思:
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克千重關,群力奮戰君當先,捷音頻年傳。蔑視核訛詐,華夏創新篇。君視名利如糞土,許身國威壯山河。哀君早辭世,功勳澤人間。
1996年7月29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當天中國成功進行了一次核試驗,從第二天起,中國開始暫停核試驗。
這一天,正是鄧稼先去世十周年的紀念日。
一個多月後,聯合國成員國共同簽署了
《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
1999年國慶50周年前夕,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向鄧稼先追授了金質的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鄧老,這盛世,如您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