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位母親深夜2點的抱怨:孩子就是來跟我作對的,看完後泣不成聲

一位母親深夜2點的抱怨:孩子就是來跟我作對的,看完後泣不成聲

一位母親深夜2點的抱怨:孩子就是來跟我作對的,看完後泣不成聲

教育孩子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如何對孩子說“不”,家長們一定要找對方法

——題記

昨天一個閨蜜和我抱怨說

自從有了孩子,每天一睜開眼,就好像是在和人較勁

比如最近,天氣是越來越冷了

于是她忍不住囑咐孩子

“天氣變冷了,今天出門記得穿上厚外套

結果孩子非要穿着薄的出門,甯可凍得瑟瑟發抖,也不聽她的

還有就是孩子平時喜歡吃辣條這樣的垃圾食品,她說了很多次

一位母親深夜2點的抱怨:孩子就是來跟我作對的,看完後泣不成聲

“别老吃這個,不健康”。結果她越說,孩子越買得多

這樣的情況發生得多了,她就忍不住發脾氣

結果孩子卻好像鐵了心和她作對一樣

實在是氣死人了

聽了閨蜜的抱怨,我不由地想到自己的童年時代

說實在的,那時候的我,好像也是這樣,父母越是對我說“不要”

我反而越是想去做

後來我問了周圍很多人,大家都說是這樣的

我總結了一下發現,之是以會這樣,就是因為孩子有這幾種心理

01

逆反心理

社會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有逆反心理

一位母親深夜2點的抱怨:孩子就是來跟我作對的,看完後泣不成聲

一般來說,當某事物被禁止的時候,尤其是不加任何解釋的被禁止

這時候,原本平平無奇的事物就會多了一層濃厚的神秘色彩

于是人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會驅使他們猜疑、揣度、猜測,最後不顧禁令地進行探索

對于孩子來說,大人們禁止的事物,往往就會引起他們的逆反心理

本來無所謂的事情,大人一說不,孩子立馬就充滿了好奇心和挑戰欲

比如有一次我帶兒子去家附近溜達

結果就走到了一條枯水湖附近

這條湖基本已經沒有什麼水流了,平時也有很多孩子在這裡玩

一位母親深夜2點的抱怨:孩子就是來跟我作對的,看完後泣不成聲

當我們那天走近時,正好就有一對姐弟在玩

兩個孩子就在那裡挽着褲腿,搬石頭

姐姐年齡大,力氣大,一下子就搬了很大的一塊石頭

然後放到了水塘裡

接着這個姐姐就趴在石頭上,将小腳丫伸進水裡去玩

看姐姐這麼開心

那個弟弟就很羨慕

于是他也搬來一塊石頭,不過比較小

整個人趴在上面,想學姐姐的樣子去戲水

我一看就覺得很危險

就提醒弟弟說,千萬不要這樣,會被水流沖進去的

一位母親深夜2點的抱怨:孩子就是來跟我作對的,看完後泣不成聲

結果孩子看了我一眼,二話不說就伸了進去

果然,剛伸進去,就差點紮進去

幸好姐姐眼疾手快抓住了他,弟弟才沒有危險

很多時候,孩子們就是這樣

你越說危險,越說不可以,他越是想要嘗試一下

你的禁止,對他來說,更像是一種誘惑

02

渴望被關注、被認可的心理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其《兒童人格教育》一書中指出

“個體除了人格的統一性

人性的另一個最重要的心理事實就是人們對優越感和成功感的追求。”

這也就意味着,被關注、被認可,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心理需求

一位母親深夜2點的抱怨:孩子就是來跟我作對的,看完後泣不成聲

對于孩子們來說,大人的關注和肯定

不僅是他們優越感的來源,同時也會激發他們的上進心,增強他們的自信

尤其是對于男孩子來說

生活中,有很多男孩都有這樣的想法:得到母親的肯定,超越父親的成就

而為了實作這樣的想法,他們通常都會有強烈的表現欲

因而就會對大人說“不”的事情,表現得躍躍欲試

比如我兒子,每次和我出門

隻要有重要的東西,他都會搶過來提

當我說

“你還小,這個你提不了”

那他更會堅持自己可以,即使累得氣喘籲籲,也要一個勁地證明自己

一位母親深夜2點的抱怨:孩子就是來跟我作對的,看完後泣不成聲

有一次家庭聚會

爺爺看到他提着一桶油,就喊道

“小心一點,别受傷了,這個太重了”

結果兒子非要背着爺爺,讓他知道自己力氣有多大

很多時候都是這樣,你覺得孩子在逞強

在挑釁,其實孩子不過是想被人關注,受人認可罷了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家裡

孩子們的一舉一動,其實都不會是無緣無故的

作為家長,或者老師,千萬不要急着給孩子的行為下定義

覺得他不聽話,或者給孩子貼負面标簽

一位母親深夜2點的抱怨:孩子就是來跟我作對的,看完後泣不成聲

要知道,一旦你這樣做了,不僅會打擊孩子的自信,讓孩子産生自卑心裡

久而久之,還會讓孩子變得封閉起來

對家長和老師失去信賴,心靈蒙受巨大的傷害

03

跟孩子說“不”,一定要做到這3點

生活中很多父母抱怨說給孩子說“不”,實在太難了

其實啊,當你知道了孩子内心的真正感受

這時候,你就要學會尋找彼此之間的平衡點,既達到自己的目的

又不傷害孩子的感情

要明白所有的交流都是互相的

當你在給孩子立規矩。定邊界的時候

其實孩子也在告訴你他的心靈準則,和他的自我邊界

一般來說,家長做到這3點,孩子會更聽話

一位母親深夜2點的抱怨:孩子就是來跟我作對的,看完後泣不成聲

保持自我檢討

不少父母都反應

自己的孩子小時候都很聽話,可是一旦長大了,簡直就變成了自己的“仇人”

父母想要他們做什麼,不想要他們做什麼

孩子往往會朝着反方向走

其實啊,從心理學來講,孩子之是以會這樣是有科學依據的

心理研究認為,孩子隻有經曆幾次對父母的“背叛”,才能真正發展出完整的自我和人格

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學會尊重孩子

然後經常地檢討自己

不要一味地讓孩子來迎合自己的期望

一位母親深夜2點的抱怨:孩子就是來跟我作對的,看完後泣不成聲

學會換位思考

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是很多父母必修的課程

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場景

一個家長名曰其名在陪孩子,結果全程都在玩手機

使得孩子一個人,不是感到無聊就是感到孤單

這時候,孩子通常都會哭

而家長就會說

“哭哭哭,你就知道哭,又怎麼了,誰又惹你了,别哭了!”

家長的這種禁止,可以說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聽話,而不是你根本沒有站在他們的角度看問題

一位母親深夜2點的抱怨:孩子就是來跟我作對的,看完後泣不成聲

正面引導

很多時候,對于孩子來說

“不”、“不許”、“不能”這樣的字眼,他們很容易選擇忽略

舉個例子

當你給孩子說不許打人,孩子的關注點,很可能就放在了打人上面

當你給孩子說不能吃,孩子的注意力,也往往集中在了吃上面

作為家長,我們完全可以換一種說法,正面的去引導孩子

将“不許打人”換成“和小朋友要好好玩哦”

将“這個不能吃”換成“那個更好吃哦”

都說暗示的力量是很大的

與其用有歧義的負面暗示,不如多給孩子一點沒有歧義的正面引導吧

一位母親深夜2點的抱怨:孩子就是來跟我作對的,看完後泣不成聲

04

一個孩子的成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

作為家長一定要有耐心,要學會了解孩子的心理

體會孩子的内心感受

多檢討自己的行為

更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孩子做好榜樣

而不是一味地禁止孩子,打壓孩子

切記,一個自律優秀的孩子背後,離不開一個懂得尊重的父母

共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