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岡村甯次承認,日軍有個無法克服的缺點,是以注定失敗

1937年,日本對華發動全面戰争,并揚言打算在三個月時間裡滅亡中國。但最終,日本以本土滿目瘡痍,被迫投降而結束戰争。對于日本的戰敗,當代人有很多總結:有認為是美蘇等國陸續對日本宣戰導緻的,有認為是日本政治混亂導緻的,但是,日軍大将岡村甯次在晚年撰寫回憶錄的時候,則認為,日軍的“基因”裡面存在着一個無法克服的缺點,導緻日軍戰敗成為一種必然。

岡村甯次承認,日軍有個無法克服的缺點,是以注定失敗

岡村甯次作為侵華日軍的最高長官,他的話具備極大可信度。岡村甯次提到,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很多舊有的思想在日本社會廣泛流傳,尤其是在軍隊中,武士時代留下來的落後思想,在軍隊中依舊根深蒂固,并且,幕府時代武士時常脅迫朝廷的傳統,也時常在日本發生——比如二戰之前,就有多名日本重要大臣遭到軍方的刺殺。

岡村甯次承認,日軍有個無法克服的缺點,是以注定失敗

甚至日本軍士還專門發動了二二六政變,謀殺當時的内閣要員。當然,這種習慣在戰場上也有直接展現。那就是日軍有“下克上”這種不良傳統,在戰場上,往往“即興發揮”,不顧及上頭指令。甚至重虛名,罔顧大局。舉個典型的例子:在戰争中,傷敵十指不如斷敵一指。對敵軍的消滅,尤其是精銳部隊的消滅,其意義遠大于占領敵人的領土。

岡村甯次承認,日軍有個無法克服的缺點,是以注定失敗

比如歐洲戰場上,納粹德國雖然占領法國全境,但是卻導緻法軍主力逃到英國,這就為事後敗亡埋下了隐患——不過,希特勒也意識到這一情況的危害性,是以盡力追殺法軍,隻是力不從心而已。而日軍毫無這樣的意識。比如1938年年,日軍攻打武漢。武漢當時是國民政府的陪都(按:蔣介石在遷都重慶之前,以武漢為陪都)。岡村甯次當時擔任11軍的司令。當時軍部要求岡村甯次殲滅薛嶽兵團,消滅蔣介石的精銳。

岡村甯次承認,日軍有個無法克服的缺點,是以注定失敗

但岡村甯次自己沒能戰勝自己的虛榮心,隻考慮“首入武漢”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而抗拒了軍部的指令。就這樣,岡村甯次得到了虛名,而薛嶽的部隊則從容離去。類似的例子還有1944年,岡村甯次指揮日軍在桂林一帶和蔣介石的部隊打仗。岡村甯次将蔣介石大量的部隊困在桂林以後,命橫山勇派兵扼守桂林西部的宜山,防止蔣介石的部隊逃走。

岡村甯次承認,日軍有個無法克服的缺點,是以注定失敗

橫山勇則想如果能攻下柳州,那麼自己又會收獲巨大功績,于是全然不顧岡村甯次的指令,揮師攻占柳州,而橫山勇攻占柳州這個當口,蔣介石的部隊再度從容撤走。岡村甯次哀歎:日軍這種“基因”,導緻日軍士兵到處給軍方制造事端,到處樹敵,并且,時常讓高層的指令無法有效落實,這種情況下,日軍怎能不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