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沈佺期因武則天而遭流放

沈佺期因武則天而遭流放

沈佺期顯慶元年(656年)生于河南内黃

沈佺期顯慶元年(656年)生于河南内黃。上元元年(674年)中進士。

少年得志,恰好又趕上年底武則天為削弱關隴軍事集團勢力,籠絡知識分子,勸高宗頒布了"诏行十二條", “提升才高位卑官吏”。是以他一入仕就直接進入唐王朝統治高層,作協律郎。不久又成了随侍皇帝作歌功頌德應制詩文的侍制(秘書)。30歲就升為考功員外郎。

武則天五言詩作得好,書法“飛白”也是一絕,她也愛才,沈佺期就是她看重的俊才之一。沈佺期與宋之問是當時最紅的應制詩人。他是科舉的寵兒,仕途也順利。

"南省推丹地,東曹拜瑣闱"就是當時的寫照。

"三春給事省,五載尚書郎"。 給事中同三品,具體負責中書省日常政務。尚書正三品,位列九卿。可見沈佺期40歲後位極人臣,遇事前八年的宦海"顯赫"。如此無功受寵,30來年官場罕見。

但政壇始終殺機四伏。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病死。李顯即位,政事決于武則天。庸弱的李顯試圖借重韋後親戚,加強自己勢力,惹惱了武則天。李顯繼位才55天就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與韋氏相依為命,先後軟禁于均州(湖北丹江口)和房州十四年。

武則天接受傀儡皇帝睿宗李旦遜位,自己當了皇帝後,卻多年被“百年之後誰來繼承帝位?立子還是立侄?”所困擾。

狄仁傑進言“陛下今乃欲讓位他族,有違天意。且姑侄與母子誰親? 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之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 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祭祀姑姑太廟者。"

一句話點醒了武則天。聖曆元年(698年)三月,派徐彥伯召回李顯。九月立為太子 。

長安四年(704年)武則天病居迎仙宮。張易之、張昌宗侍奉左右,外人不得入内。神龍元年(705年)82歲的武則天病重。正月宰相張柬之、将軍李多祚、薛思行等政變逼宮。武則天無奈,先令太子監國,次日傳位,隔了一天,中宗複位稱帝。

武則天被移居洛陽上陽宮後,親信舊臣遭清洗,沈佺期也在洗劫之列。韋氏幹政後,大肆捕殺武周舊黨,下獄逾千人。沈佺期 這首《釣竿篇》就是流放驩州後,隐晦的反思。

驩州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置,轄境相當今越南河靜省和義安省南部。沈佺期這首“釣竿篇”雖然隐晦,語焉不詳,但可以在同是作于驩州的幾首詩中找到蛛絲馬迹。

比如他初到驩州是懷念京華的日子:

兩京多節物,三日最遨遊。麗日風徐卷,香塵雨暫收。 紅桃初下地,綠柳半垂溝。童子成春服,宮人罷射鞴。 禊堂通漢苑,解席繞秦樓。束皙言談妙,張華史漢遒。 無亭不駐馬,何浦不橫舟。舞籥千門度,帷屏百道流。 金丸向鳥落,芳餌接魚投。濯穢憐清淺,迎祥樂獻酬。 靈刍陳欲棄,神藥曝應休。誰念招魂節,翻為禦魅囚。 朋從天外盡,心賞日南求。銅柱威丹徼,朱崖鎮火陬。 炎蒸連曉夕,瘴疠滿冬秋。西水何時貸,南方讵可留。 無人對爐酒,甯緩去鄉憂。

這首“三日獨坐驩州思憶舊遊”寫了剛到驩州,對流放地的不适和往日京華的眷戀。為官時的捕鳥釣魚是:

“金丸向鳥落,芳餌接魚投”

但很快就适應了流放地的生活,不但找到了樂趣,還很快便關注起了當地人的生活,童子釣魚,老漢伐木也寫得更鮮活生動了,對當地的景色民俗也漸漸有了好感:

雲峰苔壁繞溪斜,江路香風夾岸花。樹密不言通鳥道, 雞鳴始覺有人家。人家更在深岩口,澗水周流宅前後。 遊魚瞥瞥雙釣童,伐木丁丁一樵叟。自言避喧非避秦, 薜衣耕鑿帝堯人。相留且待雞黍熟,夕卧深山蘿月春

----“入少密溪”

随後這首“移住山間水亭贈蘇使君”的情景跟“釣竿篇”幾乎就可以互相照應:

憶昨京華子,傷今邊地囚。願陪鹦鹉樂,希并鹧鸪留。 日月渝鄉思,煙花換客愁。幸逢蘇伯玉,回借水亭幽。 山柏張青蓋,江蕉卷綠油。乘閑無火宅,因放有漁舟。 适越心當是,居夷迹可求。古來堯禅舜,何必罪驩兜?

---“從驩州廨宅移住山間水亭贈蘇使君”

泛舟山水間 反思人生社會,尤其是結尾“古來堯禅舜,何必罪驩兜”不就在反思自己的今天與武則天接班人問題處理不當有關聯嗎?

埋怨武則天是沒用的。歸根結底還是自己沒看透社會,眷戀官場,活該“為看芳餌下,貪得會無筌”!

沈佺期并未流放多久。“承神龍三年(707年)秋八月,佺期承恩北歸途經潭州”(長沙),還寫下了“哭蘇眉州崔司業二公 ” 其序曰: “ 神龍三年秋八月,佺期承恩北歸,途中觏止。訪及故舊,知眉州蘇使君味道、國子崔司業融,馳旋間相次而逝。蘇往任鳳閣侍郎,佺期忝通事舍人。崔重為鳳閣舍人,佺期又遷給事。并銜疇昔之眷,俱荷提獎之恩。前年負譴南荒,二公先移官守。迨此兇問,情複何堪。所恨遷竄有期,行邁在遠。哀不展舊,禮不申悲。流恸斯文,冀通幽路。”

短短幾年,世事央掌,人各一方 ,好不容易遇赦北歸 “問舊幾人全?”卻是“天才喪兩賢”。 幸存者唯有

“隼輿懷舊轍,鳣館想虛筵”

不勝唏噓。。。讓我們欣賞完整的詩作:

渙汗天中發,伶俜海外旋。長沙遇太守,問舊幾人全。

國寶亡雙傑,天才喪兩賢。大名齊弱歲,高德并中年。

禮樂羊叔子,文章王仲宣。相看尚玄鬓,相次入黃泉。

流放蠻陬闊,鄉關帝裡偏。親朋雲霧擁,生死歲時傳。

崔昔揮宸翰,蘇嘗濟巨川。绛衣陪下列,黃閤謬差肩。

及此俱冥昧,雲誰叙播遷。隼輿懷舊轍,鳣館想虛筵。

家愛方休杵,皇慈更撤縣。銘旌西蜀路,騎吹北邙田。

隴樹應秋矣,江帆故杳然。罷琴明月夜,留劍白雲天。

涕泗湘潭水,凄涼衡峤煙。古來修短分,神理竟難筌。

--哭蘇眉州崔司業二公

回京後,沈佺期在“身名已蒙齒錄,袍笏未複牙绯"中又做了幾年官就辭世了,葬于湖北英山。

沈夫人變賣家産,營救出兩個受父案牽連入獄的兒女,去了大别山下的英山,如今在大别山麓繁衍生息了1300多年的英邑沈氏已成大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