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聞釋出會】奮力打造科技創新高地,天開園、濱城科創區、京津中關村科技城計劃這麼幹!

作者:網信靜海

4月28日下午,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系列新聞釋出會,第一場聚焦科技創新協同。市科技局局長朱玉兵、南開區副區長李靜、寶坻區副區長王浩、濱海新區科技局局長劉朱岩介紹“深化京津冀科技創新協同,奮力打造科技創新高地,在發展新質生産力上善作善成”有關情況,回答媒體所關心的問題。

熱點問答↓

善建善營,善作善成,推動天開園建設提質增效

新華社:下個月,天開園開園運作就滿一年了。請問天開園建設運作情況怎麼樣?在深化京津冀協同創新中發揮怎樣的作用?下一步,有哪些工作舉措?

朱玉兵:建設天開園是天津市委、市政府深入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的重要舉措。去年5月18日開園以來,我們統籌推進“一核兩翼多點”發展布局,制定出台34條專屬支援政策,打造“政務、科創、金融、商務、知識”高品質服務體系,引入科技和金融服務機構225家,兌現政策資金2.36億元,目前園區注冊企業已經超過1600家,企業累計獲得投資、貸款達到3.33億元,一批科技含量高、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優質企業在天開園落地生根、拔節生長。天開園已經成為天津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陣地。

一年來,天開園持續深化與北京、河北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創新主體的對接合作,加大優質項目招引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企業孵化。剛才我也提到,天開園的新增注冊企業中,北京來源企業128家、河北來源企業78家,京、冀兩地來源企業占比達到了12%。天開園已成為京津冀三地創業者投資興業的新沃土,京津冀三地創新協同之路正越走越寬。

下一步,我們将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錨定科技創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創服務生态圈的功能定位,善建善營,善作善成,推動天開園建設提質增效,成為京津冀地區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創新高地。重點抓好5個方面:

一是在“一核兩翼多點”統籌上下功夫。天開園管委會将加強對天開園“一核”“兩翼”“多點”發展統籌,協同相關區建強“兩翼”“多點”運作管理機構,有序強化核心區創新策源服務功能,以及拓展區的成果轉化、基礎配套功能,增強園區整體協同關聯發展。

二是在服務保障能力提升上下功夫。在持續做好政務、科創、金融、商務、知識等服務的基礎上,研究出台天開園支援政策2.0版,上線運作智慧園區服務平台,建立天開服務能力地圖,大力引育技術和商業驗證、小試中試、檢驗檢測等市場化的科技服務業,最大限度地為園區企業發展賦能添力。同時,年内推動天開園發展條例出台。

三是在企業發展提質增效上下功夫。堅持“質”“量”并重,在培育企業增量的基礎上,在市場拓展、産業對接、融資服務等方面加大對企業的支援力度,全面提升企業發展品質。同時,建立入園企業“優勝劣汰”機制,實作動态調整。今年,天開園注冊企業要達到2000家,培育具有上市潛力的企業20家。

四是在創新創業氛圍營造上下功夫。去年,天開園圍繞創新創業主題,舉辦了300餘場賽事、講堂、論壇、路演等活動,營造了濃厚的科創氛圍。接下來,我們将結合園區企業需求,策劃一系列有影響的主題活動,為創業者啟發思想、激發靈感、促成合作提供機會和平台。同時,在園區企業、機構、創業者中選樹一批典型,進行廣泛宣傳,形成示範帶動效應。

五是在深化京津冀創新協同上下功夫。加強與中關村等國内先進園區的交流合作,促進跨區域的資訊共享、技術合作、産業互動和市場對接,加速聚集各類創新資源。加快籌建天開園北京基地,配備專門力量,常态化對接北京創新資源。深化與北大、清華、北航、北理工、北科大等高校的對接合作,搭建成果轉化綠色通道,吸引更多優質成果落地天開園。

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關心關注天開園的建設發展,歡迎更多京津冀及其他地區的優質項目入駐天開園,為天津的高品質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活力。

濱海新區 “一核一區一帶N園”加強濱城科創區建設

科技日報:濱海新區去年釋出了濱城科創區建設方案,着力推動京津冀科技創新協同主陣地建設,請介紹一下打造科創區方面的進展情況和下一步舉措。

劉朱岩:2023年,濱海新區印發《濱城科創區建設方案》,提出高标準建設濱城科創區,建構“一核一區一帶N園”空間布局,重點圍繞“一核”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一區”華苑科技園,着力打造濱城京津冀科技創新協同主陣地。目前,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企業總數已超5000家,稅收超12億元,為千餘項北京科技成果提供應用場景支援,北理工、中技所、遼石化大學、渤海大學等創新平台集聚落地,華苑科技園集聚全市約17%的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領軍企業和27%的科技型上市企業,已形成信創、新能源為代表的高端産業叢集,正在建設未來産業創新高地,并納入天開高教科創園“多點”布局,為園區承載更多京津冀創新資源提供新空間、新路徑。

下一步,我們将持續開展3個方面重點工作,加強科創區建設。

一是重點建強“一核一區”。打造濱海新區京津冀協同發展橋頭堡和主陣地,高水準建設M0新型産業用地,打造優質新型研發機構,積極有序錯位承接北京科創資源。多措并舉支援華苑科技園更好融入天開高教科創園建設,推進“投貸關聯”“孵化+投資”等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

二是輻射帶動“一帶N園”。“一核一區”雙向驅動“一帶”,推動“一帶”加強經開區為主的制造創新、提升保稅區為主的自貿創新、加快高新區為主的科技創新,形成融合發展格局;多措并舉推動“N園”高品質發展,精準補齊科技服務機構,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重點支援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實施強鍊工程,打造有主題、有靈魂的未來産業集聚區。

三是營造良好創新生态。加強與北京中關村、懷柔、豐台等科技創新協同關聯,加快14個重大創新平台成果産業化,建強數字科創服務平台和展交中心,主動融入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在津布局的“1+5+2”體系建設(注:“1”指天津分中心,新區有清華電子院、信創海河實驗室、細胞生态海河實驗室等3家機關納入“5”實驗室體系,新奧天津承接颠覆性創新項目納入“2”創新中心體系)。為全市高品質發展注入強大動能,為新時代美麗“濱城”建設注入澎湃動力、增添強勁活力,為天津市高品質發展做出“濱海之為”。

南開區 加強與多方合作,努力走出科技創新和産業協同深度融合之路

中新社:南開區作為中心城區,具有獨特的科教資源禀賦優勢,請介紹一下,下一步在科技協同創新方面有哪些實在的招法?

李靜:近年來,南開區舉全區之力深耕京津冀協同發展,我們建立工作專班、制定任務目标,建構了“以資源促項目,以項目引強企”的良好格局。2021年至2023年連續三年在全市疏非招引績效考評中位列全市前列、中心城區第一,累計引進43家央企分支機構及586家新動能企業落戶,并積極推動與京冀地區在人才、醫療等民生領域持續加強關聯融合,各項任務均成效顯著。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要自覺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圍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四個善作善成”的最新要求,在協同發展中找準南開定位,走出一條科技協同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的路子,主要從三方面發力:

一是加強與海澱區戰略合作。作為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中心城區,我們要加大與自身定位相似的海澱區對接力度,全面深化戰略合作,共同研究了4方面12個具體事項,學習借鑒海澱打造創新創業生态的先進經驗,主動對接優質資源,推動天開高教科創園核心區與中關村互促共進,加快垂直領域大模型展示平台落地,加強海河實驗室等重點實驗室、科研機構與海澱各類重大科創平台合作交流,推動兩地大學科技園深化戰略合作,打通兩地科技金融發展管道,讓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進而提升全區發展質效。

二是加強與央企的務實合作。年初我們在市駐京辦舉辦了新春招商推介會,4月中旬舉辦了“海澱企業南開行”活動,一季度引入中鐵建電氣化局第三工程天津分公司、中科文化有限公司、嘉隅尚品有限公司3家央企分支機構。我們将繼續盯住國家部委、大院大所,主動争資金、争項目,積極申請未來産業園建設專項資金、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等,利用好政策導向為引聚資源争取更多支撐。我們也要服務好中鐵建、中鐵物等重點央企,推動航天科工、中電科等創新業務闆塊加速落地,系統謀劃産業鍊配套布局、上下遊延伸。

三是加強與校友資源、部屬高校的合作。充分發揮校友會交流合作橋梁紐帶作用,緊盯天南大校友在京的企業,做好與天南大高校服務對接,吸引校友回南開發展。發揮天開高教科創園核心區、大學科技園、博士創業園等創新平台引聚作用,探索建立與北大、清華等部屬高校産業研發機構、科研機構通道,讓更多科技成果到南開轉化。

京津中關村科技城 三方面打造類中關村産業生态體系

津雲:北京中關村的快速發展得益于建構了良好的産業生态,京津中關村科技城作為北京中關村首個京外重資産項目,在打造類中關村産業生态方面有哪些舉措?

王浩:衆所周知,北京中關村一直都是中國最具科創活力的科創高地,這也得益于中關村産業生态體系的搭建。京津中關村科技城作為北京中關村在京外第一個重資産投資的項目,确實像剛才這位記者所說,在打造和引入類中關村産業生态體系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主要是圍繞3個方面打造類中關村産業生态體系。

第一個方面是我們要建強十大服務平台,北京中關村推出了5大類20大項203個小項的內建服務包,我們把這些服務的具體内容都移植到了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的十大服務平台上,着力打造金融超市、人力資源服務平台、創新孵化平台等10大平台,為企業提供金融服務、人力資源服務、創新孵化等從成長到壯大的全過程的服務體系。截至現在,我們已經彙集了北京中關村的創新生态服務體系,前不久剛剛引進了北京中關村的知識産權服務體系、概念驗證服務體系,同時我們彙聚了政務審批服務200餘項、三方咨詢服務100餘項、人力資源服務50餘項,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定的支撐。

第二個方面是我們不斷完善配套設施,北京中關村的發展一直堅持以人聚産的發展理念,服務好優秀人才是北京中關村的一個重要的動力。圍繞以人聚産的發展理念,我們不斷完善配套設施。在科技城一期的開發過程中,我們着重打造人才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露營基地、圖書館、濱水慢行步道等配套設施,應該說在我們引聚優秀人才方面,這些配套設施都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目前我們已經開啟了二期5.25平方公裡的基礎設施建設,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打造了12個主題園區,總面積是55萬平方米,同時我們也推出了精品人才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與此同時南開中學京津中關村科技城學校,目前主體結構已經封頂,我們将全力推動學校在明年投入營運,應該說這些配套設施的引入和各類活動的集聚為我們把中關村科技城真正打造成一個吸引優秀年輕創業者,産、城、人、景、文融合發展的浪漫活力之城,提供了堅定的支撐。

第三方面是我們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應該說好的營商環境一直是京津中關村科技城非常閃亮的名片,是我們開展産業組織、人才集聚的有力抓手。在過去的實踐工作中,針對企業的需求服務,我們探索出了拿地即開工、竣工及投産等新模式。現在我們在科技城也設立了行政審批的分中心,選派了很多業務骨幹擔任首席審批官,推出了政務服務“654”陪跑機制,從企業的前期接觸,到企業整個的相關手續辦理,到企業的開工建設,落地投産、達産,提供全方位全過程的服務。

三地創新協同,深化京津冀基礎研究合作

天津日報:京津冀基礎研究合作項目是三地創新協同的重要内容之一,請介紹一下這些項目開展的情況?在深化京津冀基礎研究合作方面,下一步有怎樣的安排?

朱玉兵:京津冀作為引領全國高品質發展的三大重要動力源之一,擁有數量衆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創新基礎紮實、實力雄厚。2014年起,京津冀三地科技部門就率先在基礎研究領域開展創新協同,先後聚焦“南水北調環境影響”“京津冀一體化交通”“智能制造”“精準醫療”等領域,累計實施京津冀基礎研究合作專項177項、支援經費8600餘萬元,項目成果已在相關領域得到實踐應用。比如,對南水北調工程環境影響的研究,有效促進了雄安新區的生态規劃、環境保護和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對京津冀地面沉降區軌道交通狀态的研究,已應用于京津城際鐵路沿線典型沉降段整治,以及大張高鐵、雅萬高鐵等工程沿線地面沉降工程設計。京津冀基礎研究合作已經成為國家科技體制改革攻堅亮點任務之一。

下一步,我們将從以下三方面,進一步深化京津冀基礎研究合作。

一是持續擴大項目資金規模。繼續采用“五統一”的模式(統一組織、統一申請、統一評審、統一立項、統一管理),就三地共同關注的科學問題,實施京津冀基礎研究合作專項,加大項目的支援力度,力争支援資金實作“三連跳”,即三地支援資金規模從之前的每年1200萬元,增加到去年的2400萬元,今年計劃增加到3000萬元。

二是聚焦産業需求組織合作項目。堅持産業應用為導向,聚焦三地“六鍊”産業布局等共性問題,特别是産業鍊中的“卡點”問題,凝練形成基礎科學問題,開展協同攻關。昨天,在中關村論壇上,三地科技部門聯合釋出了今年的京津冀基礎研究合作專項指南,聚焦“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等領域,支援50項基礎研究合作專項。

三是搭建高水準交流平台。今年,三地将繼續舉辦“京津冀青年科學家論壇”,聚焦科技前沿領域,邀請兩院院士、知名專家及青年才俊,面向京津冀三地青年人才開展學術交流,促成彼此合作,推動創新協同。

濱海新區 暢通道建平台廣對接育人才 推動京津冀科技創新協同

中國青年報:下一步,濱海新區在推動京津冀科技創新協同方面主要有哪些謀劃和舉措?

劉朱岩:2023年,濱海新區加強京津冀科技創新協同,京津冀食品營養健康與安全創新平台獲批國家衛健委區域性營養創新平台試點。京津冀生命健康先進制造業叢集獲批國家先進制造業叢集,成為目前國内唯一一家跨省聯合的先進制造業叢集。全年吸納北京技術合同突破100億元,輸出京冀技術合同達到328億元,創曆史新高。

今年,我們将繼續紮實推進京津冀科技創新協同走深走實,主要從4個方面發力。

一是暢通道,深化協同關聯機制。加強與海澱、豐台、懷柔等北京科創資源富集區域各類創新資源的科技創新協同關聯,共同謀劃協同機制和一體化發展新模式。加強與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對接聯系,發揮海河實驗室、重大創新平台和産業園區等科創資源集聚優勢,探索科研機構和企業合作的新機制。

二是建平台,建強創新資源承接載體。推動藥研院等與央企深化合作,共同争創全國重點實驗室。聚合京津冀高校院所、科技企業和服務機構,支援優勢産業龍頭企業牽頭組建一批體系化、任務型跨區域創新聯合體,争取國家各類重大專項。探索跨區域“投資+孵化”模式,加大企業孵化力度。

三是廣對接,精準開展多元交流合作。争取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和超長期國債,盤活科技資源,實施一批具有科技辨別度的大項目。鼓勵京津冀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開展京津冀三地市場化合作,共享科技成果、技術需求等資源。全面對接國家級院所,争取在新區布局成果轉化基地。

四是育人才,打造産業創新高素質隊伍。提升高品質人才供給,深入實施領軍人才等高層次人才引育項目。加快引進和培育轉化經驗豐富的領軍人才,跨學科交叉人才、科技創投人才、知名職業經理人、連續成功創業者和具有海外創業背景的歸國人才,形成“科研工作者+工程師”聯合攻關科研組織形式。同時,打造技術轉移專業教育訓練體系,形成以“教育訓練+考試+實操+績效”綜合認證“技術經理人”職業化發展模式。

南開區 做實“科教立區”文章,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承接平台

天津廣播電視台:聚焦天開高教科創園核心區建設,南開區目前有哪些務實舉措?

李靜:2023年,我們高标準建設天開高教科創園,推動駐區企業與京冀兩地關聯實作科技成果轉化,輸出京冀兩地項目655項,技術交易額12.45億元。吸納北京項目140項,技術交易額達15.42億元,位居全市第二。推動我區企業與京冀兩地合作項目39項,其中與北京市企業合作23項,與河北省企業合作16項。

今年,我們将進一步強化京津冀科技協同,做實“科教立區”文章,在發展新質生産力上勇争先、善作為,高品質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承接平台。

一是以天開園核心區建設為抓手,加快培育新質生産力。務實推動與北京科技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合作,力争兩校在天開園核心區設立國家大學科技園天津基地。持續強化天開園京津冀産業合作重點平台作用,推動更多成果“北京研發、天津轉化”,支援我區龍頭企業積極參與北京重點項目和雄安新區建設,強化京津冀産業體系融合,加快培育新質生産力。

二是以技術市場合作為抓手,不斷強化科技創新協同。會同市級部門着力推動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天津中心建設,打造科技創新協同的橋頭堡。持續推動三地技術市場合作,力争與北京地區技術交易額增長10%以上。支援我區龍頭企業與京津兩地企業、高校院所組建創新聯合體。加快推動8358所南開所區開工建設,吸引更多央企創新闆塊落戶我區。

三是以深化與中關村合作為抓手,推動京津科創資源共享。與中關村科技園管委會建立科技創新協同聯絡機制,發揮啟迪之星、邁科技等企業紐帶作用,引入更多北京尤其是中關村風投創投、概念驗證、孵化轉化等科創服務資源落戶我區。發揮我區檢驗檢測、研發設計等資源優勢,增強輻射北京、河北的能力,提升産業整體水準。

京津中關村科技城探索“北京研發、天津轉化”途徑

今晚報:京津中關村科技城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背景下京津兩地共建的重點平台,在承接北京科技成果轉化上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科技城在承接北京創新資源和研發成果落地轉化方面有哪些舉措?

王浩:北京研發、天津轉化科技成果的這種研發轉化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寶坻區以及京津中關村科技城一直以來利用我們的交通空間、要素成本、場景等優勢,在努力探索“北京研發、天津轉化”的有效途徑,我們主要在三個方面做一些探索。

第一個方面,我們是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應該說科技城自開發建設以來,引進了一批北京的優質企業,這些企業自帶流量,帶了很多北京高校的科研成果在科技城轉化落地,比如說合衆彙能、海迪特新材料,這些企業就是轉化了清華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高校的科研成果。與此同時,在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的同時,我們還積極地幫助企業對接北京的高校科研院所資源。就在前不久我們幫助科技城的幾家企業,像新松機器人、居然之家智慧物流基地、光環新網項目,對接了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在人工智能人工視覺、智慧存儲、智慧物流等方面做了非常深入的産學研對接,也達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

第二個方面,我們是要積極地發揮北京大院大所的作用。科技城目前已落地像北京大學科技園天津分園總部、清華大學紫荊創新研究院中試基地、北京科技大學無人機創新中心等平台。今年以來,我們也在對這些平台進行提質增效的工作,更好地發揮這些平台的對接作用。與此同時,我們将積極推動由北京計量院、天津計量院攜手打造的國家級計量檢驗檢測平台的提質增效,彙聚更多的創新資源要素。

第三個方面,依托我們與北京中關村的這種深度的合作模式。我們積極地引入北京中關村的專業化園區,特别是吸引這些專業化園區在科技城設立分園。目前,北京中關村的醫療器械園已經在科技城建設了分園,去年實作了竣工驗收,目前初步已經有20多個項目簽約落地。應該說在北京中關村這些專業化園區富集了大量的人才技術,很多的初創團隊在北京中關村的這些專業化園區不斷地成長,科技城利用自己的空間優勢,吸引這些專業化園區在科技城建設分園,為這些項目不斷發展壯大、轉化落地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支撐。今年以來,我們将推動醫療器械園二期的開工建設,同時積極引入北京中關村軟體園、內建電路設計園等專業化園區在科技城落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