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衆所周知,我國是一個有着數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
不僅有着跨越千年而來的文物也有經曆千年不衰的精神文化。
這其中就包括先人留給我們的燦爛
軍事文化。
早在我國的
春秋時期
,軍事文化就被作為一門單獨的學問來加以研究了。我國著名的軍事家
孫武
就曾經在這一時期著作了一部對後世影響巨大的兵書
《孫子兵法》
,其中的衆多先進的軍事理念至今依然為人們所用。

孫子兵法
當然了,随着軍事戰争的不斷發展,到了
戰國時期
,各國間的争霸戰争已經演變成了殘酷的
兼并
戰争。這時就需要有專門的軍事人才來
運籌帷幄
,排程統籌整個國家的軍事行動,這種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軍師。
01
如今每當提到
軍師
兩個字,人們往往會想到三國時期。
都說國家不幸詩家幸,其實軍師亦是如此。
每當遭逢亂世軍師也就有了其一展才華的舞台。縱觀我國的曆史,三國無疑是其中最為混亂同時也是最為精彩的時期。而提到三國時期的著名軍師,
卧龍、鳳雛
又稱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
龐統劇照
世人常謂
“卧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的确,不論是卧龍諸葛亮還是鳳雛龐統,都有着經世治國的大才。早在諸葛亮在草廬隐居之時,就常常自比
管仲、樂毅
,年紀輕輕就盛名在外了。
而與諸葛亮相比龐統則顯得有過之而無不及。他是一個生性高傲的人,這種高傲并不是他的盲目自大,而是對自己才華的自信。
雖然龐統與諸葛亮都有着大才,但諸葛亮出山要早于龐統,在諸葛亮追随劉備參加
赤壁大戰
的時候,龐統才逐漸走上政治舞台。
魯肅劇照
在這一時期,東吳實力非常強,
文有魯肅武有周瑜
。但我們都知道,人才對于一個國家的重要性。眼看諸葛亮已經跟了劉備,魯肅十分希望荊州人士龐統可以加入自己的陣營。于是便向自己的主公推薦了龐統。據曆史資料記載,龐統生的相貌
醜陋
,在
孫權
看到他之後頓生厭惡之心,于是沒有加以重用,而是将他打發走了。
02
赤壁大戰後,劉備具有荊州,領
荊州牧
。龐統輾轉來到劉備的手下做了
耒陽縣令
這樣的小官。但是在縣令任上龐統卻不理政事,後遭到罷免。
而魯肅因為惜才專門給劉備寫了一封信,說龐統并非百裡之才,應當給他更廣闊的天地,讓他盡展才華。随後劉備還詢問了諸葛亮,并且親自和龐統交流,之後劉備認為龐統是有大學問的人,于是将他拜為軍師中郎将,官職與諸葛亮相同,對其委以重用。
龐統與劉備劇照
而龐統也果然沒有辜負劉備的信任,在他進攻益州的時候立下了大功。衆所周知,諸葛亮的《隆中對》在多年前就已經規劃好了劉備集團的戰略方針,事實證明在關羽去世之前,劉備集團也确實是按照《隆中對》安排在一步步的實施。
在赤壁之戰後,劉備已經占據了荊州,而下一步就必然是劉璋所據的益州了。恰在此時,劉璋請劉備入川幫助他攻打漢中的張魯。于是劉備來了一個
“假途滅虢”
之計,假意進攻張魯實則攻取益州。
《隆中對》是蜀漢的戰略指導思想
在劉備進入益州期間,諸葛亮坐鎮荊州,而龐統則跟随在劉備左右。在奪取益州的過程中,龐統向劉備提出了
上中下三計
:
其中上計就是假借赴宴将劉璋殺死,直接利用自己的威望占據益州。
中計乃是将川中大将楊懷、高沛等人騙來,将其殺害後奪取他們的兵馬,然後順勢圍攻成都。
下計則是先暫時退居白帝城,然後發荊州之兵再慢慢蠶食益州的土地。
03
果然,劉備既想保住自己的仁義招牌,又想要快速的占領益州,于是選擇了
中計
。計劃進行得十分順利,在斬殺了
楊懷、高沛
之後,劉備盡收其精兵于麾下,随即調轉兵鋒進攻成都,一路所向披靡很快就打到了
涪城。
此時的劉備開始志得意滿起來,在城内大宴群臣,把酒言歡,甚是自得。龐統非常氣憤,說道:
“把讨伐别國當作快樂,不是仁者之兵。”
劉備聽後大怒,讓人将龐統趕了出去,後來劉備很快就後悔了,又開始拉施展起了那套熟練的籠絡人心的手段。面對主公劉備的“服軟”,龐統自然不好再說什麼,但心裡已經看透了劉備假仁假義的面目,而劉備也一直對龐統頂撞自己的事情耿耿于懷。
後來,劉備帶領大軍進攻雒城,他深知城中守将
張任
箭法超群,于是特意将自己的
的盧馬
換給龐統騎。果然,騎在的盧馬上的龐統被張任當成了劉備,一箭就将龐統射下了馬。
在龐統死前,道出了劉備的秘密,而這個秘密至今都無人相信。那麼龐統到底說了什麼呢?
原來,龐統曾在死前高呼
:“吾死,乃天命也!”
這六個字看似簡單,實則暗藏玄機。這說明龐統早已看穿了劉備的用心,以及其
假仁假義
的真面目。可自己既然選擇快樂着這樣的君主就已經沒有回頭路了,自己的死也隻能說是天意了。
諸葛亮為蜀漢鞠躬盡瘁
結語
隻可惜,這六個字諸葛亮卻沒有聽懂,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諸葛亮一生行事
謹慎
,很少惹得劉備發怒,是以也就很少有機會看到劉備的另一面。
後來在劉備死後,諸葛亮受白帝城托孤大任,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蜀漢,直到最後油盡燈枯,累死在了五丈原,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能到那個時候,諸葛亮都沒有看清楚劉備假仁假義的真面目。
參考資料:
【西晉】陳壽:《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