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長河奔騰不息,有風平浪靜,也有波濤洶湧,讓小編來帶你走進曆史,了解曆史。
太平天國運動是全球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舊式農民運動,其發源于偏遠的廣西一隅,兩年後竟橫掃整個南部中國,其2萬北伐偏師竟然直接打到了天津城下,兵臨清朝首都北京,吓得鹹豐都準備倉皇逃竄。
其實,發生這麼大規模的民變,基本确定了這個王朝末日已到,但清朝後來還持續了六十年,這其實根本原因在于清代和以往的封建朝代不同,它在後期卷入了全球化,是以有反動勢力扶持它,使得其能苟延殘喘,并搞出一個自欺欺人的“同治中興”。

當然這是題外話,我們知道,在現實的曆史當中,太平天國北伐失敗,最後和清朝搞成南北對峙,最終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之下,運動失敗。我們不妨假設:太平天國如果真的攻下了北京,會怎麼樣呢?
很多人評論說這絕對會是巨大的災難,因為太平天國上司人信奉洋教,搞得全國一塌糊塗,它要是控制了全國,那後果不堪設想,中國會變得國将不國……
真是這樣的嗎?我們不妨分析一下。
首先大家要清楚的是,攻破北京,不代表清朝的滅亡。看看英法聯軍,不也攻破了北京?而其結果是:皇宮及其圓明園的珍寶被英法聯軍洗劫一空,大清鹹豐皇帝則溜之大吉,跑到熱河避難。當然,我們要知道,太平天國和英法聯軍的目的并不一樣,英法聯軍隻是想要清朝服軟,借清廷“外軟内強”的統治為自己撈取最大利益,而太平天國是要清朝的命。是以,太平天國政權要是攻破了北京,那肯定不會退出來,而且,清朝統治者估計溜得更早,跑到熱河、西安甚至更遠。
接下來,我們看看當時太平天國和清廷兩股勢力的對峙情況。毫無疑問,太平天國北伐後,占據了一定的區域,而且是江南富庶區。此時,清廷官軍連連戰敗,其威望已然大減。
太平天國北伐,此時如果打下北京,那将是清廷入關後首次丢了首都,加上太平天國攻克北京後,沒跑出去的旗人,估計和江甯府的旗人一個下場。
至于雙方誰會赢呢?我們不讨論這個問題,畢竟曆史已經定格為以清朝勝利而結束。
我們在這裡,先讨論另一個問題:假設太平軍攻占北京,太平天國有沒有能力在全國建立起穩定的統治秩序呢?
從已有的曆史來看:顯然是沒有。曆史上的太平天國政權因為其怪異的意識形态,始終得不到中國社會的真正認同,而且其國家機器的治理水準很低(隻有後期李秀成等人時還相對好一些)。是以,太平天國統治區域越大,其内部的統治阻力也就越大,中國北方地區曆來是傳統儒學色彩濃厚的地區,太平天國在這個地方能不能站穩腳跟真的難說。畢竟,太平天國可是在浙江都鬧出了“包村事件”的(浙江士紳自發抵制太平天國統治)。
是以,太平天國政權依舊大機率會被推翻,而史家估計對它的評價,也會論述為像曆史上的一個時期:王莽亂政。
那反觀大清朝?清朝在曆史上的表現可是比太平天國“機靈多了”。兩次鴉片戰争後,清朝認識到了洋人厲害,清廷馬上“挾洋自重”,以出賣國權換取洋人的支援,這是洋人(外國反動勢力)站在清廷一邊的重要原因。清廷以賣國來換取統治權,無恥是無恥,但對于維持反動統治來說,這在當時可能是唯一的出路了。
是以,如果太平天國打下了北京的話,那清廷估計會加速這個程序,加大這個力度,多給點錢,多讓步點利益,換取洋人更大程度的支援,同時在内部,對漢族大員也加大放權的力度,力争調動基層以士紳為基礎的漢族力量反擊太平天國。
如此而言,太平天國的滅亡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大機率事件。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人都接受“太平天國運動不可能成功”的原因。所謂“不可能成功”指的并不是說它不可能滅亡清朝。事實上,從機率學上來說,清朝滅不滅可以說是偶然事件,但是以太平天國當時的政權形态,其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有效的統治卻是大機率事件(可能事件)。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結束了,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