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不仅有着跨越千年而来的文物也有经历千年不衰的精神文化。
这其中就包括先人留给我们的灿烂
军事文化。
早在我国的
春秋时期
,军事文化就被作为一门单独的学问来加以研究了。我国著名的军事家
孙武
就曾经在这一时期著作了一部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兵书
《孙子兵法》
,其中的众多先进的军事理念至今依然为人们所用。

孙子兵法
当然了,随着军事战争的不断发展,到了
战国时期
,各国间的争霸战争已经演变成了残酷的
兼并
战争。这时就需要有专门的军事人才来
运筹帷幄
,调度统筹整个国家的军事行动,这种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军师。
01
如今每当提到
军师
两个字,人们往往会想到三国时期。
都说国家不幸诗家幸,其实军师亦是如此。
每当遭逢乱世军师也就有了其一展才华的舞台。纵观我国的历史,三国无疑是其中最为混乱同时也是最为精彩的时期。而提到三国时期的著名军师,
卧龙、凤雏
又称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
庞统剧照
世人常谓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的确,不论是卧龙诸葛亮还是凤雏庞统,都有着经世治国的大才。早在诸葛亮在草庐隐居之时,就常常自比
管仲、乐毅
,年纪轻轻就盛名在外了。
而与诸葛亮相比庞统则显得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是一个生性高傲的人,这种高傲并不是他的盲目自大,而是对自己才华的自信。
虽然庞统与诸葛亮都有着大才,但诸葛亮出山要早于庞统,在诸葛亮追随刘备参加
赤壁大战
的时候,庞统才逐渐走上政治舞台。
鲁肃剧照
在这一时期,东吴实力非常强,
文有鲁肃武有周瑜
。但我们都知道,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眼看诸葛亮已经跟了刘备,鲁肃十分希望荆州人士庞统可以加入自己的阵营。于是便向自己的主公推荐了庞统。据历史资料记载,庞统生的相貌
丑陋
,在
孙权
看到他之后顿生厌恶之心,于是没有加以重用,而是将他打发走了。
02
赤壁大战后,刘备具有荆州,领
荆州牧
。庞统辗转来到刘备的手下做了
耒阳县令
这样的小官。但是在县令任上庞统却不理政事,后遭到罢免。
而鲁肃因为惜才专门给刘备写了一封信,说庞统并非百里之才,应当给他更广阔的天地,让他尽展才华。随后刘备还询问了诸葛亮,并且亲自和庞统交流,之后刘备认为庞统是有大学问的人,于是将他拜为军师中郎将,官职与诸葛亮相同,对其委以重用。
庞统与刘备剧照
而庞统也果然没有辜负刘备的信任,在他进攻益州的时候立下了大功。众所周知,诸葛亮的《隆中对》在多年前就已经规划好了刘备集团的战略方针,事实证明在关羽去世之前,刘备集团也确实是按照《隆中对》安排在一步步的实施。
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已经占据了荆州,而下一步就必然是刘璋所据的益州了。恰在此时,刘璋请刘备入川帮助他攻打汉中的张鲁。于是刘备来了一个
“假途灭虢”
之计,假意进攻张鲁实则攻取益州。
《隆中对》是蜀汉的战略指导思想
在刘备进入益州期间,诸葛亮坐镇荆州,而庞统则跟随在刘备左右。在夺取益州的过程中,庞统向刘备提出了
上中下三计
:
其中上计就是假借赴宴将刘璋杀死,直接利用自己的威望占据益州。
中计乃是将川中大将杨怀、高沛等人骗来,将其杀害后夺取他们的兵马,然后顺势围攻成都。
下计则是先暂时退居白帝城,然后发荆州之兵再慢慢蚕食益州的土地。
03
果然,刘备既想保住自己的仁义招牌,又想要快速的占领益州,于是选择了
中计
。计划进行得十分顺利,在斩杀了
杨怀、高沛
之后,刘备尽收其精兵于麾下,随即调转兵锋进攻成都,一路所向披靡很快就打到了
涪城。
此时的刘备开始志得意满起来,在城内大宴群臣,把酒言欢,甚是自得。庞统非常气愤,说道:
“把讨伐别国当作快乐,不是仁者之兵。”
刘备听后大怒,让人将庞统赶了出去,后来刘备很快就后悔了,又开始拉施展起了那套熟练的笼络人心的手段。面对主公刘备的“服软”,庞统自然不好再说什么,但心里已经看透了刘备假仁假义的面目,而刘备也一直对庞统顶撞自己的事情耿耿于怀。
后来,刘备带领大军进攻雒城,他深知城中守将
张任
箭法超群,于是特意将自己的
的卢马
换给庞统骑。果然,骑在的卢马上的庞统被张任当成了刘备,一箭就将庞统射下了马。
在庞统死前,道出了刘备的秘密,而这个秘密至今都无人相信。那么庞统到底说了什么呢?
原来,庞统曾在死前高呼
:“吾死,乃天命也!”
这六个字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这说明庞统早已看穿了刘备的用心,以及其
假仁假义
的真面目。可自己既然选择快乐着这样的君主就已经没有回头路了,自己的死也只能说是天意了。
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
结语
只可惜,这六个字诸葛亮却没有听懂,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诸葛亮一生行事
谨慎
,很少惹得刘备发怒,因此也就很少有机会看到刘备的另一面。
后来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受白帝城托孤大任,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蜀汉,直到最后油尽灯枯,累死在了五丈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能到那个时候,诸葛亮都没有看清楚刘备假仁假义的真面目。
参考资料:
【西晋】陈寿:《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