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之是以選擇主動對美軍開戰,絕大程度還是被“生活所迫”,為什麼這麼說?
先從資源上分析,日本為何要發動侵略戰争,主要還是為了掠奪更多資源,發展本國經濟,日本本來就是一個資源小國,再加上本身強大的軍事基礎,走上對外擴張已成必然趨勢。隻有戰争才能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而發動戰争自然就需要石油。不然日本的航母、坦克、飛機等玩意兒怎麼才能運轉起來?

雖然日本占領了東北三省,而這些地方後來又盛産油田,可惜日本當年沒找到,雖然專門成立一個考察團去各處搜尋,還請來美國的專家助力,可惜由于專業知識掌握不夠和自身裝置的不足,這些地方的油井始終未被勘測到。
就比如遼河油田,它是六千米深才能勘測到的油田,可日本的鑽油機隻能深入到兩千米的地方。這個就是自己機器的問題,但是大東北的油田也不全是深的還有淺的啊,比如大慶油田才一千多米深而已,這一次可就是人的問題了。
當時日本的石油界相信油田隻會在海洋存在過的地方才會出現,因為石油主要是由海洋生物經過高溫演化而來的,是以這一學說在當時的日本十分盛行。而大慶不符合這一學說,即使飛機在上空已經發現了石油,日本人也沒在大慶繼續耐心尋找,就因為學說便匆忙論斷這種地方的石油沒有必要開采。
日本在中國沒發現他們需要的石油,自然将目光看向了海外。而海外的油田能夠得着的地方,則集中分布在蘇聯和東南亞。日本先是嘗試着和蘇聯在諾門坎幹了一架,發現幹不過之後,日軍就将侵略眼光移向了東南亞。而這些地方又是美英法的地盤,想在這塊地方開采石油無疑是虎口拔牙,觸及了舊有殖民者的利益。
而日本當時的油量供應商是英國、美國、荷蘭,這三個國家掌握着日本的石油命脈,随着日本蠢蠢欲動的姿态,和中國代表向羅斯福對日本暴行的不斷控訴。最終在利益的驅使下,美國通過中立法,限制了對日軍的石油供應,這一做法使得各國也開始紛紛效仿。
如果日本不選擇盡快打破這一僵局,那麼他們現有的石油儲備隻夠維持半年的軍事需求。這麼看來戰争好像已經在所難免,現在隻要解決美國的太平洋艦隊,那麼日本就可以獲得半年左右的太平洋主導權,隻要在這個時間段,日軍瘋狂進攻将美國逼到談判桌前,就可以搞定了。
于是珍珠港事件就爆發了。
而日本也并不是為了美國拼死拼活,畢竟很多日本高層都是從美國學成歸來的,他們清楚知道美軍的怪獸級軍事實力,但弓在弦上,已經不得不發,主要還是為了能夠取得東南亞的資源。
之是以做出如此抉擇,是因為日軍相信,經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動蕩後的美國群衆,更願意保持中立,一旦爆發戰争,他們可能就會遊街示衆,組成美國最大的抗力。畢竟美國一直有着光榮的孤立傳統,國民參戰意願普遍不高,承受不起戰争帶來的苦難和犧牲,不像恰好倒過來的日本群眾那樣“衆志成城”。
日本與美國開戰,本就是一場豪賭,由于錯誤地估計了形勢,最終日本還是最終輸在了美國群眾積極的參戰意願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