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帝避暑六大法寶,不僅有風扇、冰箱,且洗一次澡要用一百條毛巾

曆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将來的回聲,是将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清朝皇帝及其妃嫔們是怎樣消夏避暑的呢?

每年的初夏五月到秋後,皇帝便攜後妃們離開紫禁城去承德避暑山莊,或京郊圓明園、頤和園避暑,是以這些宮苑園林又是皇帝的夏宮。

住夏宮

清帝避暑六大法寶,不僅有風扇、冰箱,且洗一次澡要用一百條毛巾

承德避暑山莊

承德的避暑山莊系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興建,亦稱熱河行宮。清代鹹豐朝以前,諸帝喜歡在此避暑聽政,及至 秋季圍獵。避暑山莊建築壯麗,極庭館樓台之勝。

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的北京西郊圓明園,也是清代皇帝避暑聽政的極好去處。園周三十華裡,南部為康熙主持朝會和大臣待值之處,北部則為康熙遊幸娛樂之所。

清末的慈禧太後則常住北京西郊頤和園避暑聽政。頤和園是在清漪園的舊址上改建而成的,排雲殿、仁壽殿為朝會之處,樂壽堂是西太後的寝宮,頤樂殿系光緒帝卧殿。後來,西太後挪用建設北洋海軍的款項,又在頤和園内大肆修繕。

搭天棚

天棚比寝宮既高又大,是用杉篙搭起來的。架篙勞工不用鐵鍬,不用斧子,不用榔頭,不用鐵釘,不挖泥土,全是憑杉篙加麻繩架綁起來的。天棚高過殿頂,杉篙矗立在殿四周外的地面上,一般即矗立在漢白玉石的須彌座殿基石上,豎一根,橫一根,全部用麻繩捆嚴捆緊,如同現代蓋房搭腳手架那樣。

杉篙架子搭好之後,在殿頂上及殿四周用葦席鋪好。頂上要鋪嚴,以防大風刮起,可避免太陽直射瓦頂,進而起隔熱作用。四周的葦席特别是宮門(一般為南向)一邊的,必須做成活動的,可以随意卷起來,并在宮殿開窗戶的相應位置上,用紗布做成窗眼,以便采光通風。

天棚又往往在宮門處搭出供人們活動的地盤,在炎炎的夏日,天棚既遮陽又擋蚊蠅,日落傍晚時即可在宮外天棚内納涼。

天棚每年搭每年拆,杉篙儲存起來繼續使用。搭架天棚是一種特殊的手藝,在尚未電氣化和空調的時代,這一行還很發達呢!皇帝和後妃們夏天住在哪裡,天棚就搭在哪裡。慈禧幾乎年年夏天都住頤和園的樂壽堂内,是以樂壽堂年年都要搭天棚。在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晚清照片中,還儲存有頤和園樂壽堂架有天棚的照片。

驅蚊蠅

清帝避暑六大法寶,不僅有風扇、冰箱,且洗一次澡要用一百條毛巾

驅蚊

天棚除能防日曬外,還可以避蚊蠅,這比現代建築的門窗上加一層紗窗紗門還有效,天棚整個把房子罩了起來。皇帝後妃的寝宮絕不能有蚊蠅,太監宮女要随時注意寝宮門戶的關閉,既要保證室内通風,又不能飛進蚊子、蒼蠅或其他小蟲。是以,一旦進入夏令季節,門上便安裝竹簾。宮内使用的竹簾不僅材料上等,而且制作得既細又密,是極好的竹編工藝品。

盛夏,皇帝和後妃們如果晚飯後出去散步乘涼,宮女太監都要為他們提着熏香爐,以煙霧來驅熏蚊蠅,起着蚊香的作用。每年七月初七傳說是牛郎織女相會之日,宮裡專做女活兒的女傭和宮女們在這晚的月光下舉行穿針引線比賽,賽誰的手巧。西太後總要參加這個女孩子們的活動,她興緻極濃,把白天的煩惱都丢在腦後了。可是,農曆七月已人秋了,蚊子、蟲子特别多,慈禧的貼身宮女們在她身旁點燃艾蒿,保證慈禧不被蚊蟲叮咬。以艾蒿煙霧驅散蚊蟲的土方法,至今仍一直沿用。

用扇子

清帝避暑六大法寶,不僅有風扇、冰箱,且洗一次澡要用一百條毛巾

清代銅風扇葉片

扇子,是皇帝後妃夏日必用之物。紫禁城大内每年要制作不少各種各樣的扇子,宮扇、團扇、羽毛扇、折扇等等,應有盡有。各地每年還要向皇宮進貢當地的特制扇子。

現在我國儲存的傳世最大最早的折扇,就是故宮珍藏的明代大折扇了。這把大折扇共十五根扇骨,即兩邊各有一根大骨,中間十三根小骨。扇骨長82厘米,扇面縱59.5厘米,橫152厘米。扇面繪畫的作者是明代第五個皇帝朱瞻基,年号宣德。故宮内儲存這樣大的折扇也隻有這一件。這把折扇是1949年10月13日在故宮養心殿南庫被發現的,發現時扇面、扇骨均已破損,後來經過故宮博物院修複廠老師傅們的精心揭裱與修理恢複了原來的面目。這樣碩大的扇子,當然皇帝個人是難于揮動的,而是由宦官侍從們替他揮扇用的。

清代,皇宮内已有了機械扇子,它的造型是童子手握羽毛扇,隻要開動發條,羽毛扇就能上下煽動,産生徐徐涼風;也有的是四片葉子的,其形狀、原理已有點類似今天所用的電扇了。這兩種機器扇子,又是玩具,現在故宮博物院清宮玩具陳列室内還有展出。到了遜清皇室被趕出宮前,紫禁城内才購置了電風扇,但由于那時宮内剛剛安裝了電燈,電力負荷太低,使用電扇常使電線短路出故障。

用冰箱

清帝避暑六大法寶,不僅有風扇、冰箱,且洗一次澡要用一百條毛巾

掐絲琺琅冰箱

在夏天,皇帝後妃們常吃一種特殊的果子冷食,宮内稱為“甜碗子”,系用蓮子、藕、各色瓜果,加上冰糖,經過冰鎮之後食用。據說慈禧愛吃,宮女、太監如若能夠被賞賜吃上一碗,那是莫大的幸事了。

清官内的冰箱不是用機械電力制冷的,而是用天然冰塊冰鎮的。冰箱的外形呈鬥狀,即四方形,上面略比底大,由下往上漸大。大冰箱高八十多厘米,體積容量可不小,冰箱的下面都做有流水孔,以便洩水;蓋面上也留有氣孔,便于放出冷氣,可使室内降溫。清宮内冰箱多為紅木制作,也有的用琺琅制作。冰箱的表面多有雕刻或鑲嵌紋飾,也是極好的工藝品。1985年11月6日,收到陸儀女士捐贈的“大清乾隆禦制”銘款的掐絲琺琅冰箱一對。冰箱分箱體和箱座兩部分,通高76厘米,箱高45厘米,每個重102公斤。上下均為正方形,上外口每邊長72.5厘米,上裡口每邊長69厘米;外底口每邊長63厘米,内底口每邊長60厘米,即口大底小呈鬥形。箱表面為纏枝寶相花紋,表面系掐絲琺琅,木胎,鉛裡。箱座為紅木制作,表面局部裝飾有掐絲琺琅片,每件箱座重21公斤。這對乾隆琺琅冰箱是1924年11月溥儀被逐出宮時偷帶出去的,後來又運到了天津,存置于溥儀的寓所。1932年溥儀潛往東北時,由于冰箱器大體重,不便攜帶而就地拍賣了。還有一種說法是,冰箱原存放于中南海,而并非為溥儀攜帶出宮的,乃是徐世昌當大總統時偷運拍賣的。不管冰箱是怎樣流落到民間的,後來由一個名叫徐世章的充當經紀人,被天津的名醫陸觀虎先生購得并珍藏。陸先生之女陸儀于50年代初遷居北京時将此對冰箱運來北京,經過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陸儀女士又将其慷慨地捐贈給故宮博物院。

冰箱所用的天然冰塊,是冬藏夏用,一般每年“三九”以後,在紫禁城護城河等河床水池内割挖冰塊,然後儲藏于地下冰窯,紫禁城内就有地下冰窯的建築。

常洗澡

夏天尤其需要洗澡,冬天當然也是需要沐浴的。明清兩代一般用澡盆洗澡,洗澡盆大多是長橢圓形的,也有圓的。皇帝有太監侍候,後妃有宮女侍候。慈禧也極喜洗澡,夏天幾乎天天洗澡,冬天則隔兩三天洗一回。洗澡都在晚上,宮内白天一般不洗澡。

慈禧洗澡沒有固定時間,一般大約在傳晚膳後一個多小時之後,宮門上鎖以前。由太監擡澡盆,擔水,并由太監捧着兩個托盤一起送到寝宮,托盤内是毛巾、香皂、爽身香水等。太監退出之後,由四個司浴的宮女侍候西太後洗澡。四個宮女全都穿一樣的衣着,一色新鞋新襪。

慈禧洗澡使用的是兩個銀澡盆,确切地說是兩個木胎鑲銀的澡盆,并不太大,直徑不過三市尺,用銀片剪裁,用銀鉚釘包鑲,外形像個大腰子,中間還凹進一塊,為讓西太後靠近澡盆。一個盆專洗上身,一個盆專洗下身,截然分開,不可混淆。令人驚奇的是托盤裡托着一百條洗澡用的毛巾,每二十五條一疊,分四疊整整齊齊地碼放。毛巾上用黃絲線繡金龍,共有四種紋飾,每疊一種,有的金龍矯首,有的金龍回頭望月,有的金龍正在戲珠。慈禧坐在一個矮椅子上,人靠近澡盆,先洗上身。這需要四個宮女迅速、準确、從容地工作。由一個領頭的宮女取來半疊毛巾,浸在水裡,毛巾透濕了以後,先撈出四條,雙手用力擰幹,分發給其他四三個宮女,一個人一條并一齊打開毛巾,平鋪在手掌上,然後緩慢地給西太後擦胸、擦背、擦兩腋、擦雙臂,每人負責一個部位,擦完一次換一次毛巾,如此反複換六、七次毛巾。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毛孔張開,叫身體輕松。

清帝避暑六大法寶,不僅有風扇、冰箱,且洗一次澡要用一百條毛巾

第二步才是擦香皂,所用香皂是宮裡禦制的玫瑰香皂。香皂塗抹在毛巾上,再往身上各部分抹塗。毛巾擦一塊扔一塊取一塊,用過的毛巾放在一邊,洗完澡一起處理。

第三步再用一疊新毛巾浸在新倒進的溫水裡擦拭身子,否則待慈禧睡下後,身上皮膚會發燥發癢的,那時宮女就大禍臨頭了。最後用擰幹的毛巾擦淨身子後,便要施香水,夏天常用耐冬花露,冬天則用玫瑰花露,用約巴掌那麼大潔白的純絲棉,倒上香水,輕輕地在全身拍勻。

最後一道工序是四個宮女各持一塊幹毛巾,再在身上各部位輕輕柔柔地拂一遍,才算洗完澡。先洗上身,罩上繡花睡衣;然後再洗下身,洗下身的程式也是如此照辦不誤。洗上身需五、六十條毛巾,剩下的毛巾就是洗下身用的了。洗完下身,穿上睡褲再穿上軟胎矮幫的紅繡花鞋,就算結束了沐浴。慈禧穿的睡衣、睡褲是滿繡鮮豔牡丹花綢睡衣,既美麗又講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