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帝避暑六大法宝,不仅有风扇、冰箱,且洗一次澡要用一百条毛巾

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雨果

清朝皇帝及其妃嫔们是怎样消夏避暑的呢?

每年的初夏五月到秋后,皇帝便携后妃们离开紫禁城去承德避暑山庄,或京郊圆明园、颐和园避暑,因此这些宫苑园林又是皇帝的夏宫。

住夏宫

清帝避暑六大法宝,不仅有风扇、冰箱,且洗一次澡要用一百条毛巾

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的避暑山庄系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兴建,亦称热河行宫。清代咸丰朝以前,诸帝喜欢在此避暑听政,及至 秋季围猎。避暑山庄建筑壮丽,极庭馆楼台之胜。

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的北京西郊圆明园,也是清代皇帝避暑听政的极好去处。园周三十华里,南部为康熙主持朝会和大臣待值之处,北部则为康熙游幸娱乐之所。

清末的慈禧太后则常住北京西郊颐和园避暑听政。颐和园是在清漪园的旧址上改建而成的,排云殿、仁寿殿为朝会之处,乐寿堂是西太后的寝宫,颐乐殿系光绪帝卧殿。后来,西太后挪用建设北洋海军的款项,又在颐和园内大肆修缮。

搭天棚

天棚比寝宫既高又大,是用杉篙搭起来的。架篙工人不用铁锹,不用斧子,不用榔头,不用铁钉,不挖泥土,全是凭杉篙加麻绳架绑起来的。天棚高过殿顶,杉篙矗立在殿四周外的地面上,一般即矗立在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殿基石上,竖一根,横一根,全部用麻绳捆严捆紧,如同现代盖房搭脚手架那样。

杉篙架子搭好之后,在殿顶上及殿四周用苇席铺好。顶上要铺严,以防大风刮起,可避免太阳直射瓦顶,从而起隔热作用。四周的苇席特别是宫门(一般为南向)一边的,必须做成活动的,可以随意卷起来,并在宫殿开窗户的相应位置上,用纱布做成窗眼,以便采光通风。

天棚又往往在宫门处搭出供人们活动的地盘,在炎炎的夏日,天棚既遮阳又挡蚊蝇,日落傍晚时即可在宫外天棚内纳凉。

天棚每年搭每年拆,杉篙储存起来继续使用。搭架天棚是一种特殊的手艺,在尚未电气化和空调的时代,这一行还很发达呢!皇帝和后妃们夏天住在哪里,天棚就搭在哪里。慈禧几乎年年夏天都住颐和园的乐寿堂内,因此乐寿堂年年都要搭天棚。在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晚清照片中,还保存有颐和园乐寿堂架有天棚的照片。

驱蚊蝇

清帝避暑六大法宝,不仅有风扇、冰箱,且洗一次澡要用一百条毛巾

驱蚊

天棚除能防日晒外,还可以避蚊蝇,这比现代建筑的门窗上加一层纱窗纱门还有效,天棚整个把房子罩了起来。皇帝后妃的寝宫绝不能有蚊蝇,太监宫女要随时注意寝宫门户的关闭,既要保证室内通风,又不能飞进蚊子、苍蝇或其他小虫。因此,一旦进入夏令季节,门上便安装竹帘。宫内使用的竹帘不仅材料上等,而且制作得既细又密,是极好的竹编工艺品。

盛夏,皇帝和后妃们如果晚饭后出去散步乘凉,宫女太监都要为他们提着熏香炉,以烟雾来驱熏蚊蝇,起着蚊香的作用。每年七月初七传说是牛郎织女相会之日,宫里专做女活儿的女佣和宫女们在这晚的月光下举行穿针引线比赛,赛谁的手巧。西太后总要参加这个女孩子们的活动,她兴致极浓,把白天的烦恼都丢在脑后了。可是,农历七月已人秋了,蚊子、虫子特别多,慈禧的贴身宫女们在她身旁点燃艾蒿,保证慈禧不被蚊虫叮咬。以艾蒿烟雾驱散蚊虫的土方法,至今仍一直沿用。

用扇子

清帝避暑六大法宝,不仅有风扇、冰箱,且洗一次澡要用一百条毛巾

清代铜风扇叶片

扇子,是皇帝后妃夏日必用之物。紫禁城大内每年要制作不少各种各样的扇子,宫扇、团扇、羽毛扇、折扇等等,应有尽有。各地每年还要向皇宫进贡当地的特制扇子。

现在我国保存的传世最大最早的折扇,就是故宫珍藏的明代大折扇了。这把大折扇共十五根扇骨,即两边各有一根大骨,中间十三根小骨。扇骨长82厘米,扇面纵59.5厘米,横152厘米。扇面绘画的作者是明代第五个皇帝朱瞻基,年号宣德。故宫内保存这样大的折扇也只有这一件。这把折扇是1949年10月13日在故宫养心殿南库被发现的,发现时扇面、扇骨均已破损,后来经过故宫博物院修复厂老师傅们的精心揭裱与修理恢复了原来的面目。这样硕大的扇子,当然皇帝个人是难于挥动的,而是由宦官侍从们替他挥扇用的。

清代,皇宫内已有了机械扇子,它的造型是童子手握羽毛扇,只要开动发条,羽毛扇就能上下煽动,产生徐徐凉风;也有的是四片叶子的,其形状、原理已有点类似今天所用的电扇了。这两种机器扇子,又是玩具,现在故宫博物院清宫玩具陈列室内还有展出。到了逊清皇室被赶出宫前,紫禁城内才购置了电风扇,但由于那时宫内刚刚安装了电灯,电力负荷太低,使用电扇常使电线短路出故障。

用冰箱

清帝避暑六大法宝,不仅有风扇、冰箱,且洗一次澡要用一百条毛巾

掐丝珐琅冰箱

在夏天,皇帝后妃们常吃一种特殊的果子冷食,宫内称为“甜碗子”,系用莲子、藕、各色瓜果,加上冰糖,经过冰镇之后食用。据说慈禧爱吃,宫女、太监如若能够被赏赐吃上一碗,那是莫大的幸事了。

清官内的冰箱不是用机械电力制冷的,而是用天然冰块冰镇的。冰箱的外形呈斗状,即四方形,上面略比底大,由下往上渐大。大冰箱高八十多厘米,体积容量可不小,冰箱的下面都做有流水孔,以便泄水;盖面上也留有气孔,便于放出冷气,可使室内降温。清宫内冰箱多为红木制作,也有的用珐琅制作。冰箱的表面多有雕刻或镶嵌纹饰,也是极好的工艺品。1985年11月6日,收到陆仪女士捐赠的“大清乾隆御制”铭款的掐丝珐琅冰箱一对。冰箱分箱体和箱座两部分,通高76厘米,箱高45厘米,每个重102公斤。上下均为正方形,上外口每边长72.5厘米,上里口每边长69厘米;外底口每边长63厘米,内底口每边长60厘米,即口大底小呈斗形。箱表面为缠枝宝相花纹,表面系掐丝珐琅,木胎,铅里。箱座为红木制作,表面局部装饰有掐丝珐琅片,每件箱座重21公斤。这对乾隆珐琅冰箱是1924年11月溥仪被逐出宫时偷带出去的,后来又运到了天津,存置于溥仪的寓所。1932年溥仪潜往东北时,由于冰箱器大体重,不便携带而就地拍卖了。还有一种说法是,冰箱原存放于中南海,而并非为溥仪携带出宫的,乃是徐世昌当大总统时偷运拍卖的。不管冰箱是怎样流落到民间的,后来由一个名叫徐世章的充当经纪人,被天津的名医陆观虎先生购得并珍藏。陆先生之女陆仪于50年代初迁居北京时将此对冰箱运来北京,经过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陆仪女士又将其慷慨地捐赠给故宫博物院。

冰箱所用的天然冰块,是冬藏夏用,一般每年“三九”以后,在紫禁城护城河等河床水池内割挖冰块,然后储藏于地下冰窑,紫禁城内就有地下冰窑的建筑。

常洗澡

夏天尤其需要洗澡,冬天当然也是需要沐浴的。明清两代一般用澡盆洗澡,洗澡盆大多是长椭圆形的,也有圆的。皇帝有太监侍候,后妃有宫女侍候。慈禧也极喜洗澡,夏天几乎天天洗澡,冬天则隔两三天洗一回。洗澡都在晚上,宫内白天一般不洗澡。

慈禧洗澡没有固定时间,一般大约在传晚膳后一个多小时之后,宫门上锁以前。由太监抬澡盆,担水,并由太监捧着两个托盘一起送到寝宫,托盘内是毛巾、香皂、爽身香水等。太监退出之后,由四个司浴的宫女侍候西太后洗澡。四个宫女全都穿一样的衣着,一色新鞋新袜。

慈禧洗澡使用的是两个银澡盆,确切地说是两个木胎镶银的澡盆,并不太大,直径不过三市尺,用银片剪裁,用银铆钉包镶,外形像个大腰子,中间还凹进一块,为让西太后靠近澡盆。一个盆专洗上身,一个盆专洗下身,截然分开,不可混淆。令人惊奇的是托盘里托着一百条洗澡用的毛巾,每二十五条一叠,分四叠整整齐齐地码放。毛巾上用黄丝线绣金龙,共有四种纹饰,每叠一种,有的金龙矫首,有的金龙回头望月,有的金龙正在戏珠。慈禧坐在一个矮椅子上,人靠近澡盆,先洗上身。这需要四个宫女迅速、准确、从容地工作。由一个领头的宫女取来半叠毛巾,浸在水里,毛巾透湿了以后,先捞出四条,双手用力拧干,分发给其他四三个宫女,一个人一条并一齐打开毛巾,平铺在手掌上,然后缓慢地给西太后擦胸、擦背、擦两腋、擦双臂,每人负责一个部位,擦完一次换一次毛巾,如此反复换六、七次毛巾。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毛孔张开,叫身体轻松。

清帝避暑六大法宝,不仅有风扇、冰箱,且洗一次澡要用一百条毛巾

第二步才是擦香皂,所用香皂是宫里御制的玫瑰香皂。香皂涂抹在毛巾上,再往身上各部分抹涂。毛巾擦一块扔一块取一块,用过的毛巾放在一边,洗完澡一起处理。

第三步再用一叠新毛巾浸在新倒进的温水里擦拭身子,否则待慈禧睡下后,身上皮肤会发燥发痒的,那时宫女就大祸临头了。最后用拧干的毛巾擦净身子后,便要施香水,夏天常用耐冬花露,冬天则用玫瑰花露,用约巴掌那么大洁白的纯丝棉,倒上香水,轻轻地在全身拍匀。

最后一道工序是四个宫女各持一块干毛巾,再在身上各部位轻轻柔柔地拂一遍,才算洗完澡。先洗上身,罩上绣花睡衣;然后再洗下身,洗下身的程序也是如此照办不误。洗上身需五、六十条毛巾,剩下的毛巾就是洗下身用的了。洗完下身,穿上睡裤再穿上软胎矮帮的红绣花鞋,就算结束了沐浴。慈禧穿的睡衣、睡裤是满绣鲜艳牡丹花绸睡衣,既美丽又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