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清和雨咋晴,南山當戶轉分明。更無柳絮因風起,唯有葵花向日傾 ——司馬光
在以前的學生時代,想必我們都是學習過這樣的一篇文章——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主要講述的是主角司馬光在跟朋友一起玩耍,結果其中一個小夥伴不小心掉進了一個大水缸裡面,頓時驚呆了所有人。一部分小朋友不知所措,呆在原地。另外一部分則是尖叫着逃跑,不去理會掉進水缸裡面的人。隻有司馬光冷靜下來,直接抱起一塊大石頭砸向水缸,頓時水缸破開一個大口子,裡面的水都流了出來,掉進水缸裡面的人也得救了,司馬光出名了。

雖然司馬光成年之後,也做出了不少的成就,甚至還成為了當時非常有名的大文豪,但是最讓司馬光出名的,還是當初砸缸救人的事情。這個故事想必知道的人也是不少,但是大家知不知道當初掉進水缸裡面的人是誰呢?當初老師也沒有告訴我們。其實知道他的身份之後,也難怪老師會不告訴我們了。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上官尚光,對于大家來說,這個名字顯然是很陌生的。根據曆史的記載,上官尚光小時候跟司馬光是好朋友,經常在一起玩耍。自從砸缸的事情之後,上官尚光雖然還小,但是對于司馬光也是感恩在心的。為了銘記當初司馬光的救命之恩,後面上官尚光随家搬遷的時候,在當地建立了一座感恩亭,就是為了報答司馬光。那麼問題來了,既然上官尚光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那麼為什麼老師不願意将他的事情告訴我們呢?
首先可能是因為年齡的問題,我們在讀國小的時候,年紀并不大,閱讀了解能力也不強。既然如此,隻要記住主要人物就行了,老師要是說多說仔細的話,那麼可能反而會把我們搞迷糊。并且就算是在曆史的記載中,關于上官尚光的記錄也是寥寥無幾,就不用特意拿出來說了。
其次就是因為司馬光砸缸這件事情的真實性還有待确認,曾經就有一位專家就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認為在現在的考古發現裡面,并沒有發現在宋朝的時候,就有關于“缸”這種東西的記錄。這也就說明了在司馬光生活的年代裡面,可能工匠們還沒有發明出可以容納一個人體積的水缸。既然如此,那麼這個故事的真實性确實值得我們懷疑,而對于這種不确定真假的故事,老師自然是不會當真,隻要我們能夠明白裡面想要表達的意思就可以了。
雖然是這樣,但是對于為什麼老師不願意說出這個人名字的事情,其實我們也是不用太過于執着的。畢竟當初會把“司馬光砸缸”這則故事放放到課堂上來講,不就是為了教育我們遇到事情不要慌張,要沉着冷靜對待嗎?故事的真實性反倒是其次的。
結語
現在也有很多寓言小故事,就跟“司馬光砸缸”一樣,雖然看上去并不知道故事的真實性,但是裡面所講述的道理,是值得我們學習。是以我們可以多讀一下這些寓言故事,明白裡面講述的道理,對我們的人生或許能夠帶來一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