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7歲男孩一句話刺痛無數父母:孩子變成潛在的窮人,早在10歲前就有征兆

7歲男孩一句話刺痛無數父母:孩子變成潛在的窮人,早在10歲前就有征兆

作者:梁枝枝(爸媽精讀作者)

這是我最近看到最讓人心酸的視訊。

河南焦作,一個7歲的小男孩,和媽媽逛超市的時候,想吃草莓,過稱之後,媽媽看着草莓上的價錢說了句:“一盒14塊8呢。”

男孩聽到後,堅決要把草莓放回去。

媽媽心疼孩子太懂事,執意要把草莓放進購物車,而男孩忙着用手拒絕放進來,幾次推搪之後。男孩靈機一動,推着購物車就往前跑。

嘴裡喊着:“不要,太貴了,我不買不買了......”

事後,這位媽媽闡述很多時候孩子想吃什麼或者想喝什麼,媽媽都會唠叨一番價錢。

比如,孩子要買一瓶礦泉水,媽媽就會在旁邊說:“媽媽送5個快遞,才能夠買一瓶礦泉水。”

7歲男孩一句話刺痛無數父母:孩子變成潛在的窮人,早在10歲前就有征兆

久而久之,男孩對于金錢異常敏感,凡是價錢高的他都不買。

看着這個7歲男孩,為了區區14塊8一盒的草莓,努力壓抑内心欲望的樣子,确實讓人鼻子一酸。

就像評論區說的那樣:被窮養的孩子,骨子裡藏着自卑。

7歲男孩一句話刺痛無數父母:孩子變成潛在的窮人,早在10歲前就有征兆

是啊。

父母因為孩子的一點點需求,就趁機說教一番。

如“媽媽不容易,媽媽要上幾天班才能買這東西”諸如此類的話語。

任哪個孩子聽了,都會心生愧疚,然後會拼命裝出一副懂事的樣子,嘴裡說着我不需要。

殊不知,這樣的教育,孩子表面上确實懂事了,卻是以扼殺孩子一部分自我來實作的。

從此,孩子會收起自己的欲望,甚至連花錢都帶有負罪感。

漸漸地,自卑,我不配、我沒資格,這些詞就像是一顆種子,在孩子身上生根發芽。

确實,父母故意哭窮,是毀掉孩子一生的最快方式。

7歲男孩一句話刺痛無數父母:孩子變成潛在的窮人,早在10歲前就有征兆

窮養出來的孩子,内心充滿自卑感

曾在網上看到一個網友分享的故事。

小時候,網友想要任何東西,媽媽總會責罵他,“咱家沒那麼好的條件”“就知道花錢的賠錢貨”。

記得有次路過玩具店,他拽着媽媽的衣服,指着一個模型超人說:“媽媽,我想要。”

媽媽惡狠狠罵了句“讨債鬼”,便扔下網友自顧往前走。

7歲男孩一句話刺痛無數父母:孩子變成潛在的窮人,早在10歲前就有征兆

任由網友在後面大哭大喊,可憐兮兮地看着這個模型超人,媽媽也不為所動。

久而久之,他克制自己的需求,變成媽媽心中懂事的孩子,可内心卻越來越自卑,越來越不自信了。

長大後的他,會選擇買便宜的衣服;上餐廳,會點最便宜的菜。

不是他摳門,而是骨子裡他認為自己不配擁有更好的。

在工作中,明明是自己加班熬夜趕出來的項目,卻給同僚拿去上司面前邀功了,自己雖悲憤,卻不敢吭一聲。

對面自己喜歡的女孩,卻始終不敢表白,隻能默默地守護她。

總認為自己配不上她,也怕她看不上自己。

你看,窮養出來的孩子會給自己貼上“我不配,我不值得”的标簽。

就這樣,孩子會壓抑内心的欲望和想法。

遇到不公的事不會去辯解,遇上喜歡的人或東西不會主動争取。

清華教授彭凱平一針見血指出:

“如果總是告訴孩子家裡‘缺’,我們沒有别人好,其實是一種貧窮感的灌輸。”

所謂貧窮感,就是一種窮人思維。

确實,父母刻意窮養孩子,不僅讓孩子心生自卑,還會讓他成為一個心窮的人。

7歲男孩一句話刺痛無數父母:孩子變成潛在的窮人,早在10歲前就有征兆

充滿匮乏感的孩子,長大後會出現報複性補償

最近重溫《人民的正義》,反貪局搜查趙德漢的那一幕讓人特别震撼。

吃着炸醬面,住着老房子的處長趙德漢,卻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大貪官,A錢的金額高達兩億三千多萬。

贓款多到堆成一面牆,同時鋪滿整張床和塞滿整個冰箱。

面對質問,他聲淚俱下:“我一分錢都沒花,不敢。我們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窮怕了。很多時候我看着這些錢,很滿足。”

7歲男孩一句話刺痛無數父母:孩子變成潛在的窮人,早在10歲前就有征兆

心理學有個詞叫“稀缺心态”。意思是内心越缺什麼,就會在乎什麼。

就像曾經挨過餓的人不斷囤積糧食一樣,瘋狂補償着小時候欠缺的東西。

就像趙德漢最終的結果,明知犯法,亦甘願淪為金錢的奴隸,最後斷送自己的前途。

我曾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網友從小就想吃街邊炸串,無奈媽媽總是拒絕她“垃圾食品,不衛生”。

出來工作後,她總是三天兩頭跑去街邊吃炸串,三無零食一箱箱囤着吃。

二十幾歲人,體重已超150斤,并患有胃病,高血脂。

父母一味拒絕孩子,殊不知,這種打着為孩子好的其名,卻是給孩子心裡默默種上渴望的種子。

長大後,他們會把曾經未被滿足的物品,一堆堆囤着,一次次嘗着,他們的内心便會留下一個永遠也填不滿的黑洞。

7歲男孩一句話刺痛無數父母:孩子變成潛在的窮人,早在10歲前就有征兆

《少年派》有句台詞說得極好:“小孩也需要錢壓兜,身闆才能直起來。”

是的,那些從小充滿匮乏感的孩子,就是他們從小就沒有自由配置設定的零花錢。

以至于長大了,他們就會出現報複性補償行為。

7歲男孩一句話刺痛無數父母:孩子變成潛在的窮人,早在10歲前就有征兆

養出内心富足的孩子,是為人父母最好的教育

前段時間,B站UP主何同學采訪蘋果CEO蒂姆·庫克的視訊沖上熱搜。

在采訪中,何同學就蘋果産品體驗上與庫克展開深入的讨論,期間還讨論“畢業生如何找到熱愛的工作”這些社會性問題。

7歲男孩一句話刺痛無數父母:孩子變成潛在的窮人,早在10歲前就有征兆

全程純英文的提問,互動,何同學始終淡定自信,對于庫克的回答,他亦能用觀衆更能了解的話語解釋給觀衆聽。

很多人會問,憑什麼是他?是的,憑什麼這位何同學能到得到這個時代的青睐。

翻看他在B站的所有視訊後才發現,他之是以能成功,是必然的結果。

每一條爆火的視訊,他都需要花費至少一個半月才能完成。

從選題,構思,對科技測評的分析,每一個細節他都嚴格把關,以至于達不到他想要的呈現效果,得重拍幾十次甚至上百次直到拍到滿意才算完成。

如今,何同學在B站擁有将近900萬粉絲,被評為2020年度最佳作品獎UP主。

談及成功,何同學在CCTV4的報道中坦言父母是影響他最深的人。

從小,何同學就特别喜歡研究電子産品,家裡的手機,平闆電腦都讓他刷過機,越獄,甚至還經常搗鼓裡面的零件。

隻要市面上出了哪款新機,父母就算是省吃儉用都會滿足孩子的意願。

很多父母認為,不僅花錢給孩子買裝置,還讓他随意折騰搗鼓是燒錢又不務正業的行為。

7歲男孩一句話刺痛無數父母:孩子變成潛在的窮人,早在10歲前就有征兆

殊不知,正是父母給孩子物質和精神上的支援,還允許他各種拆裝搗鼓。

何同學才能在視訊中遊刃有餘地細說電子産品的優劣之分, 平日更會制作電子裝置以滿足自己的拍攝需求。

網上有句話說得很好:

“那些被及時滿足的孩子往往因為内心富足,是以更溫和,更好協商,也更懂得感受當下的幸福。”

是的,那個被愛填滿的孩子,因為相信自己能配得上一切美好。

在人生道路上他會表現得更努力,也更出色,進而在未來收獲更多的鮮花和掌聲。

7歲男孩一句話刺痛無數父母:孩子變成潛在的窮人,早在10歲前就有征兆

習慣壓抑自己欲望,努力裝出一副很懂事的孩子,長大後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他們習慣委曲求全,甯願自己委屈也要極力讨好别人;他們自認為不配得到美好,一生都活在匮乏感當中。

7歲男孩一句話刺痛無數父母:孩子變成潛在的窮人,早在10歲前就有征兆

《窮人缺什麼》一書中說道:

“人窮,表面上缺的是金錢,本質上缺的是觀念,命運裡缺的是選擇,事業上缺的是毅力,行動上缺的是改變。”

窮養會放大孩子對錢的渴望,他除了會讓男孩有物質上的貧瘠感,更是精神上的禁锢。

當一個孩子永遠把金錢看得最重的時候,他的思想會變窄,格局會變小。

相反,那些内心富足的孩子,父母不僅滿足了他的物欲,還在精神上給予他無限的支援。

可以讓他有餘力放眼未來,努力探索,不斷地在未來人生中獲得價值感和成就感。

是以,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

當父母能夠正視孩子的需求,孩子才能變得強大、豐盈、富足,在不經意間變得越來越優秀,越來越自信。

7歲男孩一句話刺痛無數父母:孩子變成潛在的窮人,早在10歲前就有征兆

作者簡介:梁枝枝,爸媽精讀專欄作者,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注:本文章圖檔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