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将來的回聲,是将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無論是哪一個國家,也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一個國家的首都都是非常重要的,是值得仔細考量和研究的。中國有着數千年的曆史,國家的疆域面積有過擴張和縮小,首都的具體位置也發生過數次改變,新中國成立後,在諸多城市中選擇一個首都絕非難事,在1949年選首都時,共有11個城市候選,這些城市當中為什麼最終標明了北京?

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北京在中國也算得上是一個曆史悠久的城市,早在《史記》當中就有過它的相關文字記載:“李廣居右北平。”這裡的北平指的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北京,在春秋戰國時期,這裡是燕國的地盤,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将國都定在了鹹陽,這是因為秦國本身就從西部發家,是以在鹹陽以及西安等地定都也是情有可原的。
随着時間的發展和朝代的更疊,國都的具體位置發生過數次改變,但總體來看國都大多都位于南方,這是因為在古代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南方的整體經濟水準和氣候條件相對比較舒适,皇室成員大多也都比較喜歡在這裡居住,再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古代時期北部多遊牧民族,在北部定都有一定風險,是以将國都放到了南方。
然而在明朝時期這一局面卻發生了轉折,朱棣獲得皇位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遷都北京,将國都的位置從南方遷徙到了北方,并一直延續至清朝。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綜合了多個原因,然而他的這一做法卻并沒有得到民國人士的認可,我們都知道清朝覆滅中國進入民國時期之後,中國的首都又一次南移到了南京。
雖然此時明面上的首都是南京,但在中國卻已經出現了很多比較重要的城市,比如說紅色革命老區延安,臨海相對較為發達的上海,北部地區靠近蘇聯重工業較為發達的哈爾濱,以及交通咽喉要道武漢和位于中原地帶的洛陽,可以說在這幾十年時間裡每一個城市的曆史地位都相當重要,都有機會成為最終建國後的首都。
選擇北平的因素
解放戰争勝利之後,在1949年選首都時,一共有11個城市候選,為什麼最終標明了北京?這是因為延安雖然作為革命老區有紅色基因的種子,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延安的經濟發展水準較低,并且沒有什麼曆史地位,是以它是最先被排除的。除此之外上海以及南京等地區也不可能選,這是因為在時代背景下,這幾個地方還殘存着很多敵方勢力,在這裡建都顯然是給對方卷土重來的機會,北方的哈爾濱在地理位置上也不是特别合适,反觀北京的地理位置相對較好,并且北京是最後兩個封建王朝的國都,再加上和平解放北平使得古建築沒有遭到太多破壞,是以綜合來看北京最終成為了中國的首都。
選擇一個首都要綜合很多方面來綜合考慮,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輕松的。而且經過幾十年的時間發展證明了這個選擇是非常正确的,北京的國際地位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在國内也發揮着重要的影響力,是每一個國人都為之驕傲和自豪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