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其實是四國,被遺忘的那個國家,比蜀國時間還長
東漢群雄割據,最後成了氣候,稱了帝的并不是隻有魏蜀吳三家。很多人會疑問,不是說三國嗎,羅貫中的書也是這樣寫的呀。沒錯三國演義非常成功,它将東漢末年那段跌宕的曆史表現的淋漓至今。但是正如書名“演義”一樣,這本書也不是正史。比如他為了突出劉備的形象,在很多情節上有所保留,還有将諸葛亮描寫的近乎神人,這其實和曆史多少都是有出入的。而他為了着重刻畫魏蜀吳的鬥争,将另一個政權抹去了,那就是燕國,當權者公孫度,是以嚴格來說三國,其實應該是四國。我們先說一下這個公孫度。他按今天的劃分是道地的東北人,祖上為襄平人,也就是今天的遼陽地區。最初他就是一個割據在遼東的小軍閥,慢慢的趁着天下大亂迅速的壯大了勢力。

同鄉徐榮是董卓手下的中郎将,他推薦公孫度做了遼東太守。但因公孫度是從玄菟郡的小官吏發迹的,是以遼東郡的人都很瞧不起他。在這之前,遼東屬國的公孫昭為鎮守襄平的縣令,他讓公孫度的兒子公孫康擔任伍長。公孫度一上任,就将公孫昭抓了起來,在襄平市中将其鞭打而死。郡中豪門望族如田韶等家,與他無怨無仇,卻都被他找借口殺了。被他弄得家破人亡的,有一百多家,郡中人個個驚恐萬狀。他又東征高句骊,西征烏丸,威震海外。
遼東公孫氏政權的“開國”君主,是公孫度。在《三國演義》中,稱雄幽州的白馬将軍公孫瓒似乎更為出名,但在曆史上,卻是公孫度及其後人留下的印迹更深。兩位公孫将軍雖然都出于遼東,但彼此間并無宗親關系:公孫瓒是遼西郡令支縣人,破劉虞後占領幽州西部,成為中原諸侯之一;而公孫度是遼東郡襄平縣人,後于幽州東部分疆裂土自設一平州,自稱平州牧。幽州本已相對偏遠,公孫度的平州又位于幽州邊陲,是故其統治時間雖長,卻一直不為中原諸侯所在意。
公孫度對這一政策方針至死不渝地踐行着,力圖為遼東創造出一個穩定而和諧的社會環境,以求得穩定發展。我們不得不承認,公孫度的這一政策是完全正确的,至少在那個時代背景之下是完全正确的。當然,正因為公孫度沒有參與中原混戰,一心考慮東北地區的發展,是以他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與高句麗、烏丸等這樣侵擾性很強的民族的鬥争中,
并最終通過“東伐高句麗,西擊烏丸”來為遼東創造了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在公孫度的努力之下,當時的遼東地區,居民安居樂業,經濟情況樂觀,是以當時很多的中原的流民都将其視為樂土,是以都願意前往此處避難。而也正是因為這些中原流民的到來,才使得遼東地區得以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産技術和文化,這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遼東地區的發展。
等到中原已經亂成一鍋粥的時候,他趁勢在遼東自立為侯,之後又是東征高句麗,又是西取烏桓,将勢力範圍逐漸向外擴充。在内他招賢士,開學館,救流民,博得了極高的名聲。公元190年,他宣布稱帝,建燕。當時曹操正和蜀國對戰,根本無暇去顧及他,就趁着這個空擋燕國得以存活。但随着諸葛亮病逝,蜀國勢落,魏國終于想起來這東遼還有一個燕國,于是公元238,司馬懿就大兵壓境,燕國數萬的騎兵堅守遼隧,卻沒想到司馬懿隻是佯攻,真正攻擊的是他們的都城,數萬将領和群眾被圍困,沒多久,燕國就投降了。
第二,就是遼東太弱。在前面之是以說它的實力并不比其餘三國差,主要是指前期。要知道遼東老早就有了,而三國卻是在經過很大的一番争鬥之後才有的。加上遼東地處偏遠,而且地勢複雜,不太容易大軍行進,再說也沒有太大的戰略意義。它雖然離曹魏很近,可卻也很識時務,并沒有創造什麼大麻煩。而中原大地打的火熱,也沒時間管它。可一旦曹魏得到緩息之機,司馬懿率軍沒費什麼事,就把它收拾了。足以看出,它和其他三國的差距還挺大。
其實按時間算,燕立國有48年,比蜀國時間還長,但是在那段曆史中卻一直被忽略,幾乎在後世的認知都不知道它的存在。主要還是因為當時的公孫家族,沒有圖謀天下的心思,他們就隻是在自己的遼東經營。往外擴張也幾乎不染指中原三國地界,是以對于其他三個政權來說,它存不存在對大局都沒什麼影響,魏國忙的時候,就可以放任其發展,肯本不管,可見燕國當時的存在感很低。也正因為此,它才能延續政權4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