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三国演义?其实是四国,被遗忘的那个国家,比蜀国时间还长

三国演义?其实是四国,被遗忘的那个国家,比蜀国时间还长

东汉群雄割据,最后成了气候,称了帝的并不是只有魏蜀吴三家。很多人会疑问,不是说三国吗,罗贯中的书也是这样写的呀。没错三国演义非常成功,它将东汉末年那段跌宕的历史表现的淋漓至今。但是正如书名“演义”一样,这本书也不是正史。比如他为了突出刘备的形象,在很多情节上有所保留,还有将诸葛亮描写的近乎神人,这其实和历史多少都是有出入的。而他为了着重刻画魏蜀吴的斗争,将另一个政权抹去了,那就是燕国,当权者公孙度,所以严格来说三国,其实应该是四国。我们先说一下这个公孙度。他按今天的划分是地道的东北人,祖上为襄平人,也就是今天的辽阳地区。最初他就是一个割据在辽东的小军阀,慢慢的趁着天下大乱迅速的壮大了势力。

三国演义?其实是四国,被遗忘的那个国家,比蜀国时间还长

同乡徐荣是董卓手下的中郎将,他推荐公孙度做了辽东太守。但因公孙度是从玄菟郡的小官吏发迹的,所以辽东郡的人都很瞧不起他。在这之前,辽东属国的公孙昭为镇守襄平的县令,他让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担任伍长。公孙度一上任,就将公孙昭抓了起来,在襄平市中将其鞭打而死。郡中豪门望族如田韶等家,与他无怨无仇,却都被他找借口杀了。被他弄得家破人亡的,有一百多家,郡中人个个惊恐万状。他又东征高句骊,西征乌丸,威震海外。

三国演义?其实是四国,被遗忘的那个国家,比蜀国时间还长

辽东公孙氏政权的“开国”君主,是公孙度。在《三国演义》中,称雄幽州的白马将军公孙瓒似乎更为出名,但在历史上,却是公孙度及其后人留下的印迹更深。两位公孙将军虽然都出于辽东,但彼此间并无宗亲关系:公孙瓒是辽西郡令支县人,破刘虞后占领幽州西部,成为中原诸侯之一;而公孙度是辽东郡襄平县人,后于幽州东部分疆裂土自设一平州,自称平州牧。幽州本已相对偏远,公孙度的平州又位于幽州边陲,是故其统治时间虽长,却一直不为中原诸侯所在意。

三国演义?其实是四国,被遗忘的那个国家,比蜀国时间还长

公孙度对这一政策方针至死不渝地践行着,力图为辽东创造出一个稳定而和谐的社会环境,以求得稳定发展。我们不得不承认,公孙度的这一策略是完全正确的,至少在那个时代背景之下是完全正确的。当然,正因为公孙度没有参与中原混战,一心考虑东北地区的发展,所以他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与高句丽、乌丸等这样侵扰性很强的民族的斗争中,

三国演义?其实是四国,被遗忘的那个国家,比蜀国时间还长

并最终通过“东伐高句丽,西击乌丸”来为辽东创造了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在公孙度的努力之下,当时的辽东地区,居民安居乐业,经济情况乐观,所以当时很多的中原的流民都将其视为乐土,因此都愿意前往此处避难。而也正是因为这些中原流民的到来,才使得辽东地区得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辽东地区的发展。

三国演义?其实是四国,被遗忘的那个国家,比蜀国时间还长

等到中原已经乱成一锅粥的时候,他趁势在辽东自立为侯,之后又是东征高句丽,又是西取乌桓,将势力范围逐渐向外扩展。在内他招贤士,开学馆,救流民,博得了极高的名声。公元190年,他宣布称帝,建燕。当时曹操正和蜀国对战,根本无暇去顾及他,就趁着这个空挡燕国得以存活。但随着诸葛亮病逝,蜀国势落,魏国终于想起来这东辽还有一个燕国,于是公元238,司马懿就大兵压境,燕国数万的骑兵坚守辽隧,却没想到司马懿只是佯攻,真正攻击的是他们的都城,数万将领和民众被围困,没多久,燕国就投降了。

三国演义?其实是四国,被遗忘的那个国家,比蜀国时间还长

第二,就是辽东太弱。在前面之所以说它的实力并不比其余三国差,主要是指前期。要知道辽东老早就有了,而三国却是在经过很大的一番争斗之后才有的。加上辽东地处偏远,而且地势复杂,不太容易大军行进,再说也没有太大的战略意义。它虽然离曹魏很近,可却也很识时务,并没有创造什么大麻烦。而中原大地打的火热,也没时间管它。可一旦曹魏得到缓息之机,司马懿率军没费什么事,就把它收拾了。足以看出,它和其他三国的差距还挺大。

三国演义?其实是四国,被遗忘的那个国家,比蜀国时间还长

其实按时间算,燕立国有48年,比蜀国时间还长,但是在那段历史中却一直被忽略,几乎在后世的认知都不知道它的存在。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的公孙家族,没有图谋天下的心思,他们就只是在自己的辽东经营。往外扩张也几乎不染指中原三国地界,所以对于其他三个政权来说,它存不存在对大局都没什么影响,魏国忙的时候,就可以放任其发展,肯本不管,可见燕国当时的存在感很低。也正因为此,它才能延续政权40多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