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85年張飛墓被發掘,出土文物揭開其真面目,颠覆了傳統認知

通過《三國演義》的傳播,大衆認知裡的燕人張翼德總是一副“黑衣黑馬黑面目”的姿态,性情暴虐的他直到臨終前一刻仍舊是猖狂模樣,“蜀漢五虎将”位列第二的他,終其一生不但莽撞暴躁,而且還是個有勇無謀的典型代表。

不過這一切也終究隻是書面刻畫的人物形象,畢竟《三國演義》是“三分真七分虛”的創作背景,燕人張飛固然是真實曆史上存在的三國名将,可身為一代名将的他,卻也或多或少地被一些文人墨客給“黑化”掉了。

民間一直以來都流傳着“頭葬雲陽,身葬阆中”的說法,指的就是張飛當初因鞭打範疆張達而被其二人所仇恨,在沒有辦法于預期之内打造足夠盔甲的前提下,二人被迫無奈冒死刺殺張飛,随後将其頭顱抛入江中,後順流而下飄入雲陽地區遂被漁民發現,而此時此刻張飛的屍身還留在阆中,故此說法之出處。

阆中和雲陽間隔并不是很遠,此前張飛已經在阆中地區鎮守七年,真正曆史上的張飛在鎮守阆中期間,一直都保境安民,從未魚肉鄉裡。不僅如此,鎮守阆中期間的張飛還曾憑借着自己的忠勇謀略大敗張郃,一時之間更是被鄉裡鄰人傳為佳話。

因其愛民和忠勇的名聲在外,是以民間在其死後便自發組織起來為其建立了供奉香火的宗廟,史稱“桓侯祠”。而現如今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的張飛墓,就位于該祠堂内。

1985年張飛墓被發掘,出土文物揭開其真面目,颠覆了傳統認知

曆經千餘年的張飛墓和張飛祠曾無數次遭遇過毀壞,所幸曆朝曆代的統治者都以張飛“忠勇”來教化世人,是以這才使得張飛墓和張飛祠能曆經千餘年而不衰。

1985年,考慮到張飛墓毀壞的程度,一衆專家便開啟了對張飛墓的搶救性挖掘,而也正是因為這次挖掘而出土的文物,才一改大衆對“文學作品上的張飛”的普遍認知。

伴随着挖掘工程的開始,張飛墓内僅存的一些文物也一一被出土羅列出來,面對着眼前這些出土的文物,專家們并沒有表現出任何的不可思議,反倒是挖掘的從業人員和周圍圍觀的一衆群衆卻被驚得目瞪口呆,“這墓該不會是挖錯了吧?”

原來從墓中出土的全部都是清一色的成品畫作和書法作品,難怪頓時間會颠覆大衆對張飛的認知呢!正所謂“張飛穿針,粗中有細”,從這些成品的書畫來看,張飛确實不失為一個文人騷客,而曆史上真正的張飛确實也是一名典型的文人出身。

從出土的書法作品和碑文來看,張飛的書法可謂是力透紙背,不單單在書紙上剛勁有力,就連後出土的碑文也是頗見功底。除此之外,墓中還有不少“美人”繪畫作品,當時就有不少人對此紛紛表示質疑,“或許這些并不是張飛的親筆,而是他生前收藏的。”

1985年張飛墓被發掘,出土文物揭開其真面目,颠覆了傳統認知

對此不少文學家和曆史學家及時站出來回應,張飛是三國一代名将無疑,可他同樣還是一位書畫雙絕的文人。衆所周知,張飛出生于涿郡屠戶之家不假,可他從小就喜愛文學,而且小小年紀便能超乎尋常般地識文斷字,這是同年紀其他夥伴所不能及的。

如此看來,悍将張飛倒頗具儒将風範了。

此外專家們還在張飛墓墓壁上發現了一幅可以稱之為“驚為天人”的畫作,也就是張飛的自畫像。畫面上的張飛,一改普遍認知裡的“豹頭環眼,燕颔虎須”,整個人從頭到尾看起來都斯文白淨,從外觀上絕對和面如冠玉的周瑜不相上下。

對于張飛的這幅自畫像,專家們至今都存疑萬分,而民間現如今也保持兩種看法:一真一假。其中認為畫像為真的人們表示,如果張飛真是文學作品當中描寫那般粗魯的話,那他怎麼可能會迎娶擁有美貌的夏侯氏,而且後來他的兩個女兒又怎麼可能會嫁給劉備,如此看來張飛的相貌其實并不差。

1985年張飛墓被發掘,出土文物揭開其真面目,颠覆了傳統認知

反之認為畫像為假的人們表示,既然張飛是一位真實存在的書法雙絕的将才,那也極有可能是他為了彌補自己生來的醜陋面目,使其能和書法雙絕的文人儒雅形象相配襯,是以才在自己的墓壁上故意留下一幅面如冠玉的自畫像,以此來豐滿自己在後世人眼中的完美形象。

不管張飛的相貌如何,畢竟相貌也無法撼動他書畫雙絕的實力,而且專家也已經證明了張飛确實能文能畫,憑此一點就能極大改善張飛在國人普遍認知中的形象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