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中是清代著名學者,出生于1744年,病逝于1794年。他主要研究史學、文學和古代學制。史學、文學,大家都明白,學制是教育制度,比如各種教育制度的興廢,曆朝曆代的教育内容,私塾與官學的差異等。此外,他還是研究先秦諸子學說的權威。先秦諸子學說的學術思想,簡稱“子學”。故此,汪中還是一位子學專家。

汪中從小就失去了父親,生活貧苦。他十幾歲的時候,為了生活,給書商打工,養成了愛看書的習慣。汪中很聰明,熟讀古詩之後,竟然學會了寫詩;看了前輩寫的文章,也學會寫文章。汪中從20多歲開始,靠給官員當幕僚為生,足迹遍布江南各地。根據史書記載,他曾經打算參加科舉,一飛沖天。不過他患有心髒病,無法适應在号棚中考試,隻能放棄入仕。布衣書生,受制于人,縱然學問再好,也限制了他的發展。
他的成名之作是勘校《荀子》,這本書中提到了“人之性惡”,很長一段時間裡不受文人重視。荀子的本意是要确認道德修養的重要性,道德修養水準的高低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人的自然本性表現為“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荀子強調,通曉禮儀,明白規範制度,可以減少本性的惡。
從宋代開始,儒家學者都堅定地認為人性本善。荀子的學說,受到打壓。直到汪中勘校《荀子》之後,他用嚴密的邏輯,精準的文字,考辨荀子學說的真實含義。這時,江南一帶的讀書人都對他的學術成果刮目相看。
此後,汪中一發而不可收拾,研究《詩經》、《春秋》、《左傳》、《墨子》等先秦著作。久而久之,他成了這一領域的權威。乾隆年間,皇帝召集天下文人編纂《四庫全書》。由于汪中在先秦子學領域的成就,入選到編纂團隊之中。
汪中身體一直不好,幼年失怙,童年不幸,少年貧寒,他無法适應勞動強度很大的編纂工作。不久之後,汪中心髒病發作,過世的時候才50歲。汪中死後,江南文人給他舉辦了一場隆重的祭奠活動。江南名士阮元稱贊他“述德誦芳”,這是誇贊他德才兼備的意思。
由于汪中的研究範圍相對小衆,他病逝之後,人們逐漸忽視了他的研究成果。不過,每次有人拿起《荀子》進行研究的時候,還會尋找他校勘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