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遇見漢潛唐昌|元好問和滕茂實的一段往事

遇見漢潛唐昌|元好問和滕茂實的一段往事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朱麗珍 王磊

【一】

形影自相吊,國破家亦殘。

元好問在山東聊城編纂《中州集》時,大金已成故國。

門外樹葉黃了兩回,落了兩回。汴京被蒙古攻破後,他随金朝大批官員被俘,押來聊城羁管,如今已愈兩年。

杜門深居專心翰墨的元好問,時不時會想起滕茂實,那個100多年前被金朝扣留的北宋使臣。

曆史無情得就像一個輪回。

靖康二年,也是汴京——北宋的京城,金兵破城後,擄走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及王公大臣後妃共三千餘人北上。

滕茂實後來詩作中的亡國之痛、故園之思,元好問莫不心感之身受之。

他決意“以詩存史”,編輯金代詩歌總集,不讓詩人心血因兵火散亡,湮滅無聞。

滕茂實也被編入其中,列于卷十癸集,錄詩八首。元好問把滕茂實和另外四位被困金朝的宋人,合稱“南冠五人”。

南冠者,羁囚也。如今我又何嘗不是南冠客,元好問不禁苦笑。

滕茂實沒能回到宋朝國土,靖康之變一年後,他在囚禁中郁憤而終,葬在代州,元好問的家鄉忻州就在近旁。

遇見漢潛唐昌|元好問和滕茂實的一段往事

△《中州集》/劉金炎提供圖檔

【二】

臨安人滕茂實在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出使金國。

當時,第一次汴京之戰已打,金國提出諸多退兵條件,其中包括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滕茂實的身份是工部員外郎假工部侍郎,作為副使,随從路允迪前往。他們的出使任務,其實是奉三鎮地圖前往金将完顔宗翰(即粘罕)河東軍前。

割讓三鎮,在朝堂上自然引來争議激辯。失去三鎮,汴京将成無險可守之地。宋欽宗動搖了,于是密令三鎮守臣固守,不可交割。

于是,當完顔宗翰的金國西路軍來到太原城下時,宋軍頑強抵抗,完顔宗翰遷怒,滕茂實由此被拘。雖被扣留,但金國對他還算客氣。完顔宗翰早就聽聞他的名聲,也知其兄通判代州,已先降金。金人以慰其意,把滕茂實遷往代州,又從中都(北京)取其弟華實來與他住在一起。

代州,今忻州市代縣,位于山西省東北部,北踞北嶽恒山餘脈,南跨佛教聖地五台山麓,域内最有名的,當屬居九塞之首的雁門關。滕茂實來到此處,應是滿懷悲壯,或許還想起了一樣多山的杭州臨安,舉目山河之異,滿懷黍離之悲。

身處異域敵國,滕茂實心中充滿哀思。他定會想起自己登第時的意氣風發,那一年是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他還叫滕祼(guàn),是徽宗賜他“茂實”之名。

君主的賞識與恩情,滕茂實深記于心。金國的威逼利誘,不曾絲毫動搖他對故國、故主的懷念與忠貞。

哪怕節日的到來,也并無歡愉,有的隻是寫下“節物驚心動遠思,薰風又見浴蘭時”、“明年此日當何處,風裡孤蓬自不知”的悲涼詩句。

家國破敗,自己亦如風中的孤蓬,流落無期。

遇見漢潛唐昌|元好問和滕茂實的一段往事

△光緒《臨安縣志》介紹滕茂實/滕百林提供圖檔

【三】

國之淪喪,如大廈之傾。囚于北國的滕茂實無能為力,隻能在無數個夜晚,秉燭夜讀《史記》,寫詩明志,自比西漢時的蘇武張骞,一個被困北海牧羊,一個被拘西域十載。

故國的壞消息,卻一個接一個傳來。

1127年靖康之變,徽宗欽宗二帝被俘,繁華富庶的汴京城被洗劫一空。

這是滕茂實人生的至暗時刻。當聽說被擄的欽宗去往雲中(今山西大同),将路過代州時,他請侍舊主随行。這麼做,他知道必将觸怒金人,但他已經做好赴死的準備,鄭重寫下“宋工部侍郎滕茂實墓”九字,用出使時所奉黃幡包裹,叮囑友人朔甯府司理董诜為自己辦理後事。

君臣再次相見,君為降俘虜,臣為階下囚。滕茂實卻仍穿着大宋朝服,行君臣之禮,迎谒拜,伏道旁,大聲号泣,觀者為之墜淚。

禮如從前,時異事殊。

那一刻的滕茂實,一定想到了故鄉臨安的一草一山,昔日汴京城的清明上河圖;想到了君臣同樂時,琵琶笙箫裡的歌舞升平。可惜,現實已是山河破碎風飄絮。

他牽挂着年輕的妻子與尚在童頑的兒女,“誰當給衣食,使不厄饑寒”。他們可安甯,是否因為消息阻隔,擔心我的安危?

他或許還想到了伯父滕甫——範仲淹的表弟,曾在哲宗年間調任真定、太原,治邊凜然,威行西北。當年,他就是因為伯父,從臨安去了蘇州……

滕茂實的随行請求,金人自然未同意,還迫令他易服,他堅拒不從。不易大宋衣冠,是懷念,是抗争,更是氣節。那是無聲的宣示:宋人,宋服,宋土。

遇見漢潛唐昌|元好問和滕茂實的一段往事

△今山西忻州雁門關景區/圖檔來源CFP

【四】

滕茂實沒能等到傳回故鄉的一天。

憂憤成疾的他,第二年(1128年)郁郁而終。金人敬重他的忠誠,為之起墓雁門山,歲時緻祭。

在金國,滕茂實留下的,除了一座墓,還有一首讓人聞之堕淚的《臨終詩》。元好問兒時,父親曾教他誦讀此詩,不過也隻記得末章數語。

直到1240年元好問50歲時。

那年,元好問從山東回到家鄉,遇到雁門熟人李鐘秀,求滕茂實詩文。李鐘秀說出的一段故事,讓人不由感歎恍若天意神護。

金亡喪亂之後,藏書焚蕩俱盡,李鐘秀避兵亂于雁門深山中。一日,在山民家中的一個破箱子裡,偶然發現了一劄詩文,細讀之下,竟是滕茂實的詩集。經曆百年,紙張已破敗,前面的序為滕茂實自作,可辨者百餘字,大略說“能安于死生之分,而不能忘感慨不平之氣”。後叙是一個叫彥古号林泉野老的筆吏所作,記錄了滕茂實的故事。

詩集中有詩數百首,六七十首字迹清晰可讀,其中《臨終詩》隻缺三五字而已。

元好問第一次看到了滕茂實《臨終詩》的全文并序。

“……

況我祿數世,一死何足論。

遠或死江海,近或死朝昏。

斂我不須衣,裹屍以黃幡。

題作宋臣墓,篆字當深刊。

……

歲時一酹我,猶足慰我魂。

我魂亦悠悠,異鄉寄沉冤。

他時風雨夜,草木号空山。”

朗朗氣節,震人心魄。

元好問被感動了,“先生名節凜然,不愧古人,其文字言語,宜有神物護持,雖埋沒之久,而光明發見,決有不可掩焉者”,他把這段故事詳盡地記述在《中州集》裡。

遇見漢潛唐昌|元好問和滕茂實的一段往事

【五】

當我在故紙堆裡一遍遍搜檢文字、追蹤蹑迹,偶爾會疑惑:青史留名的往往是帝王将相、文治武功,像滕茂實這般,在盛世隻是尋常官員,逢亂世更命如草芥,史書上不過短短數行,後人真的會記得他嗎?抑或,真有必要去尋找、去遇見他嗎?

很快,我發現自己錯了。

現在的臨安玲珑街道高源村,有個滕家頭,這裡的滕姓人自稱就是滕茂實的後代。

臨安城裡西墅街還有個叫“滕台門”的地方,據說因滕茂實和滕氏祠堂而得名。這裡曾栽有一棵古槐樹,系滕家祖上所植,每逢初一、十五當地人香燭供奉。

2019年四川富順發現了一塊南宋夫妻墓志銘,主人是南宋官員滕世祿和他的妻子李氏。滕世祿是滕茂實的侄子,銘文裡也提到了滕茂實。

而滕茂實的故事,在滕家頭更是代代相傳。

普通人也有曆史。

一個個普通人在國家民族危亡之際所迸發的光芒,彙成星河,照亮晦暗的曆史天空。

是以筆吏彥古會收藏其詩,元好問會備述其事,明初大儒宋濂更作詩贊譽:“漢有蘇武,奉使不屈。滕公配之,有聲烈烈……其人雖亡,其神不滅……”

忠節之人,如竹堅韌,如梅凜雪,如蘭幽芳。

1132年,滕茂實死後4年,他的朋友董诜不負所托,把滕茂實的哀詞帶回南宋,滕茂實是以被贈龍圖閣直學士,加谥——“忠節”。

(感謝臨安區委宣傳部大力支援,感謝臨安區委黨史研究室稽核)

【之前,我們寫了什麼】

遇見漢潛唐昌|開篇語

遇見漢潛唐昌|遇見·漢潛唐昌

遇見漢潛唐昌|其耘陌上,四季耕織

遇見漢潛唐昌|邵氏金書鐵券:嘉靖祖母的一生

遇見漢潛唐昌|元好問和滕茂實的一段往事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