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臨床決策,可以更簡單
01 2型糖尿病
1.1
成人(國内用法)
▎1.1.1 适應症
配合飲食控制,用于:
2型糖尿病
降低糖耐量降低者的餐後血糖。
▎1.1.2 用法用量
用餐前即刻整片吞服或與前幾口食物一起咀嚼服用,劑量因人而異。
一般推薦劑量為:起始劑量為一次50mg,一日3次,以後逐漸增加至一次100mg,一日3次。個别情況下,可增加至一次200mg,一日3次。或遵醫囑。
如果病人在服藥4-8周後療效不明顯,可以增加劑量。如果病人堅持嚴格的糖尿病飲食仍有不适時,就不能再增加劑量,有時還需适當減少劑量,平均劑量為一次100mg,一日3次[1-3]。
1.2
成人(FDA用法)
▎2.1.1 适應症
可作為飲食和運動的輔助手段,以改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2.1.2 用法用量
使用本品或任何其他藥物治療糖尿病尚不存在固定劑量方案。本品的給藥劑量必須依據有效性、耐藥性做個性化調整,且不得超過一日3次,每次100mg的最大推薦劑量。
本品需在用餐前即刻吞服或與第一口食物一起咀嚼服用,一日3次。本品應從低劑量開始用藥,逐漸遞增,以減少胃腸道副作用,并達到確定患者充分控制血糖所需的最小劑量。
如果沒有遵循醫囑規範飲食,可能會加劇腸道的副作用。如果在堅持糖尿病飲食的情況下,仍然出現嚴重的痛苦症狀,必須咨詢醫生,并暫時或永久減少劑量。
在治療初期和劑量調整階段,餐後1小時的血糖可用于确定患者對本品的治療反應,并确定最小有效劑量。此後每隔約3個月測量一次糖化血紅蛋白。
治療目标應是通過使用最低有效劑量的本品,作為單藥或聯合磺酰脲類、胰島素或二甲雙胍用藥,将餐後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水準降低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水準。
■初始劑量:
25mg口服,每日3次,在每頓正餐開始時(第一口)同服。一些需要盡量減少胃腸道副作用的患者,則推薦逐漸增加劑量,開始時接受25mg口服,每日一次,然後逐漸增加給藥頻率至25mg口服,每日3次。
■維持劑量:
達到25mg口服,每日3次的劑量方案後,應根據餐後1小時的血糖或糖化血紅蛋白水準和耐受性,間隔4-8周調整其劑量。
劑量可以從25mg,每日3次增加至50mg,每日3次。部分患者劑量進一步增加至100mg,每日3次後獲益。
維持劑量範圍是50mg,每日3次到100mg,每日3次。然而,由于低體重的患者發生血清轉氨酶升高的風險可能會增加,隻有體重>60kg的患者才可以考慮劑量超過50mg,每日3次。
如果100mg,每日3次後沒有觀察到餐後葡萄糖或糖化血紅蛋白水準的進一步降低,應考慮降低本品給藥劑量。本品的有效和耐受劑量一旦确定,應維持該劑量。
■最大劑量:
體重≤60kg患者的最大推薦劑量是50mg,每日3次。體重>60kg患者的最大推薦劑量是100mg,每日3次[4]。
02特殊人群用藥
2.1
成人(腎損)
腎損傷志願者的本品血漿濃度與其腎功能不全的程度呈正比。尚未對伴有顯著腎功能不全(血清肌酐>2.0mg/dL)的糖尿病患者進行長期臨床試驗。是以,不推薦該類患者使用本品[4]。
2.2
成人(肝損)
/
2.3
兒童用法
在兒童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定[4]。
2.4
老年人用法
在美國,本品臨床研究的受試者中,27%為65歲及以上患者,4%為75歲及以上患者。這些受試者和年輕受試者之間未觀察到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總體差異。老年人的平均曲線下穩态面積(AUC)和本品最大濃度大約是年輕人的1.5倍;然而,這些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4]。
2.5
接受磺脲類藥物或胰島素治療的患者
磺酰脲類藥物或胰島素可引起低血糖。
阿卡波糖與磺酰脲或胰島素聯合使用将導緻血糖進一步降低,并可能增加低血糖的發生幾率。一旦發生低血糖,應對這些藥物的劑量進行适當的調整[4]。
2.6
妊娠期用藥
阿卡波糖對孕婦的安全性尚未确定。目前還沒有關于孕婦使用阿卡波糖的充分和良好的對照研究。目前,以孕婦為主體的充分、可控的研究資料尚不充足。
動物繁殖研究并不能完全預測人類的反應,是以本品隻有在明确需要的情況下才能在懷孕期間使用。
目前的資訊明确指出,妊娠期間血糖水準的異常與先天性異常的高發生率以及新生兒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有關,大多數專家建議在妊娠期間使用胰島素,以保持血糖水準盡可能接近正常。
2.7
哺乳期用藥
在給予放射性标記的本品後,哺乳期大鼠的乳汁中發現了少量的放射性。目前尚不清楚這種藥物是否通過母乳排出。因為許多藥物能通過母乳排出,是以不應給哺乳期婦女服用[4]。
參考文獻:
[2]藥物資訊:貝希,阿卡波糖膠囊,國藥準字H20020391
[3]藥物資訊:阿卡波糖咀嚼片,國藥準字H20150012
[4]Product Information: PRECOSE,acarbose tablets, Bayer HealthCare Pharmaceuticals Inc. 2015/3/11.
本文首發:醫學界臨床藥學頻道
本文作者:界小藥
責任編輯:小當當
醫學界臨床藥學頻道年度大調研!
您的意見對我們至關重要!
更多臨床用藥好文章
關注臨床藥學頻道檢視
*此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