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擎攜手七位高校教師,為中國青少年開啟“第一堂哲學課”

亞裡士多德說,“哲學始于對世界的好奇。”對于眼裡有光、對萬物始終充滿好奇的孩子來說,哲學本就是他們的一部分。青少年親近哲學,是一種本能。當處于這一成長階段時,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開始對世界投以懷疑和好奇的目光,開始去追問“我是誰”“我的存在有何不同”“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劉擎攜手七位高校教師,為中國青少年開啟“第一堂哲學課”

《從驚奇開始:青少年哲學第一課》劉擎 等著 理想國·北京日報出版社 2022年1月版

基于青少年的認知和心理特點,立足當下語境,由理想國策劃推出的《從驚奇開始:青少年哲學第一課》一書,邀請八位高校哲學系教師擔任主講人,圍繞自我、生命、幸福、愛、心靈、科學等經典哲學問題,以情景化的方式,結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将抽象的哲學概念化為生動的講述,去回應青少年存在的困惑,開啟他們的探究與發問之旅,進而幫助他們跳脫習以為常的思維,形成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判斷,并讓内心變得豐盈而深刻。

與此同時,對于所有曾在青少年時期有過這種人生之問或者在長大後的某一時刻重新開始思考這些問題的成年人,本書也是一個讓你再次踏上自我思考之旅的契機。

該書的目的正是将屬于孩子的哲學還給孩子,讓他們重新對這個世界産生好奇,打破固定思維,去多追問一個“為什麼”,回歸教育的本質。

參與講授的八位教師,包括:劉擎(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政治學博士,華東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蔡文菁(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哲學博士,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錢立卿(複旦大學哲學博士,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陳勇(德國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武雲(清華大學哲學博士,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施璇(北京大學哲學博士,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冷欣(複旦大學哲學博士,同濟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高松(中山大學哲學博士,同濟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他們不僅有專業的哲學背景,他們中或者是經常參與哲學普及的學者,或者是為人父母者,或者曾經是中學教師。對于每一講的主題,他們都結合青少年的認知和心理特點,精心選擇,并以易懂的方式将哲學送到每一位青少年手中。

《從驚奇開始:青少年哲學第一課》

導言哲學與思想實驗

作者:劉擎

很高興和大家一起讨論哲學中的思想實驗。看到在座的孩子,有些年紀還很小,這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時候,我10歲左右,在那個懵懂而充滿好奇心的年齡,我遇到了幾位老師,他們很熱心地跟我談些奇奇怪怪的“深奧”問題。他們的談話、他們講的故事和知識,激發了我的奇思異想,開啟了我後來的學習和探索,最終使我成為現在的自己。我感到這是我童年時收獲的一份珍貴的禮物。今天,我願意将這份禮物回贈給現在的孩子們,我相信這是對我自己童年時代那些啟蒙老師最好的報答,也是值得珍視的知識與精神傳承紐帶。

你們的眼裡充滿了好奇,這就是哲學最原初的動機。亞裡士多德說過,哲學始于“對世界的驚奇”。人類想知道我們面臨的一切是什麼、為什麼、怎麼了……這是對我們存在的一種關切,這種關切其實是與生俱來的,但同時也是可以被發展出來,變成一種自覺的追問意識的。在日常生活中,這些好奇心可能會被淡忘,會被邊緣化,但從來不會泯滅。而人類在天性中就懷着對求知的欲望。因為對世界的驚奇而想知道一個究竟,然後就有了哲學的探究。

有一個問題很有意思,就是哲學的探究最後未必能獲得确切的答案,這和很多其他學科不一樣。

早期的時候,至少在西方,世界上所有的學科都歸屬在哲學裡。後來,自然哲學演化為科學;哲學繼續派生,關于心靈的問題有了心理學,心理學現在與神經科學、認知科學結合在一起;關于社會的問題有了社會學;關于經濟的問題有了經濟學……

大家知道亞當·斯密對不對?他被認為是現代經濟學之父,但實際上他把自己看成一個哲學家。讀他的思想傳記,我發現,一般流行的主流經濟學對亞當·斯密有很大的誤解,他的主張并不是完全的市場決定論、隻看重經濟收益和效率,他是有哲學思考的。

回過頭來說,哲學派生了很多學科,這些學科追問的問題都有相對比較明确的答案,當答案面臨嚴重挑戰時,它們就會尋找新的答案。但是,哲學最根本的很多問題,都是沒有統一的标準答案的。比如說,人活着到底是為了什麼?這是人生哲學的問題。

許多重大的哲學問題千百年來仍然沒有“定論”,那麼哲學是以就徒勞無用嗎?實際上,獲得最終的标準答案并不是哲學的全部意義,甚至不是其主要價值之所在。哲學的重要意義之一,在于幫助我們激發思考和澄清思想:我們每個人在行動的時候,是依賴一些觀念的,所有行動的背後都是有想法的,而這些想法都是有前提的,它們隐藏在那裡,你自己都沒有察覺。而哲學的讨論會把它們揭示出來,考察當中邏輯的謬誤,轉變你追問的視角或者焦點,辨析問題的關鍵與困難所在。比如,有家長說孩子學習成績不夠好,他可能會問孩子:為什麼付出了這麼多努力成績還是不好?你的學習方法對不對?但是,這樣說有一個隐藏的前提,就是孩子應該甚至必須取得好成績、進入好學校。其實,應該關注的重點在于,家長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孩子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他想要一種什麼樣的生活?這樣就轉變了整個問題的背景和視角。哲學會把你從一個習以為常的模式裡抽出來,海德格爾把這個過程叫作“異乎尋常的問”和“異乎尋常的思”。在我們探索公共生活或者政治世界的時候,也是這樣一個過程,後面我們會講到公平、自由和效率之間的關系等,到時你們可以看到這一點。

哲學不隻是講理,哲學裡有故事,這些故事常以“思想實驗”的方式呈現。“思想實驗”(thought experiment)是一種澄清思想的“利器”,是哲學探尋的一種方式(當然不是唯一的方式)。

那麼,究竟什麼是思想實驗呢?我可以給出一個大緻的簡單定義。在哲學中,通常的思想實驗是:(1)呈現一種想象的場景和情節(an imagined scenario);(2)由此激發直覺的或推理的回應,以及相關的讨論;(3)進而考察特定的觀念和原則的有效性(特别是那些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觀念和原則)。需要提醒的一點是,關于思想實驗在哲學論證中的作用,專業學者對此是存在争議的,但我們現在還不必介入那麼複雜的專業讨論。

對于英文很好又對哲學特别有興趣的同學,我推薦一個特别好的網絡資源——“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這是一個專門的哲學網站,由全世界優秀的專業哲學家撰寫每個詞條,是完全免費的網站,而且會不斷更新,其中也有“思想實驗”這個詞條,該詞條對這個問題有相當深入的讨論。另外,有一本關于思想實驗的通俗讀物,也很适合你們閱讀參考,在這裡推薦給大家—英國哲學普及作家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的《一頭想要被吃掉的豬》,這是英文著作的中譯本。英文原版還有一個副标題——“And 99 Other Thought Experiments”。“一頭想要被吃掉的豬”,這是一個思想實驗,書中還有其他99個思想實驗,總共是100個。我這一講講的許多例子都出自這部書,但有些表述和解釋可能不太相同。

在這次課程中,我将講解認識論和倫理學等領域中一些思想實驗的具體案例,闡明它們如何引導我們更加敏銳而清晰地思考,又為我們認識世界真相、了解道德實踐和探索精神生活帶來了怎樣的啟迪。

南都記者 朱蓉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