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刘擎携手七位高校教师,为中国青少年开启“第一堂哲学课”

亚里士多德说,“哲学始于对世界的好奇。”对于眼里有光、对万物始终充满好奇的孩子来说,哲学本就是他们的一部分。青少年亲近哲学,是一种本能。当处于这一成长阶段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开始对世界投以怀疑和好奇的目光,开始去追问“我是谁”“我的存在有何不同”“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刘擎携手七位高校教师,为中国青少年开启“第一堂哲学课”

《从惊奇开始:青少年哲学第一课》刘擎 等著 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2年1月版

基于青少年的认知和心理特点,立足当下语境,由理想国策划推出的《从惊奇开始:青少年哲学第一课》一书,邀请八位高校哲学系教师担任主讲人,围绕自我、生命、幸福、爱、心灵、科学等经典哲学问题,以情景化的方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化为生动的讲述,去回应青少年存在的困惑,开启他们的探究与发问之旅,进而帮助他们跳脱习以为常的思维,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并让内心变得丰盈而深刻。

与此同时,对于所有曾在青少年时期有过这种人生之问或者在长大后的某一时刻重新开始思考这些问题的成年人,本书也是一个让你再次踏上自我思考之旅的契机。

该书的目的正是将属于孩子的哲学还给孩子,让他们重新对这个世界产生好奇,打破固定思维,去多追问一个“为什么”,回归教育的本质。

参与讲授的八位教师,包括:刘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政治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蔡文菁(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哲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钱立卿(复旦大学哲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勇(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武云(清华大学哲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施璇(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冷欣(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高松(中山大学哲学博士,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他们不仅有专业的哲学背景,他们中或者是经常参与哲学普及的学者,或者是为人父母者,或者曾经是中学教师。对于每一讲的主题,他们都结合青少年的认知和心理特点,精心选择,并以易懂的方式将哲学送到每一位青少年手中。

《从惊奇开始:青少年哲学第一课》

导言哲学与思想实验

作者:刘擎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讨论哲学中的思想实验。看到在座的孩子,有些年纪还很小,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候,我10岁左右,在那个懵懂而充满好奇心的年龄,我遇到了几位老师,他们很热心地跟我谈些奇奇怪怪的“深奥”问题。他们的谈话、他们讲的故事和知识,激发了我的奇思异想,开启了我后来的学习和探索,最终使我成为现在的自己。我感到这是我童年时收获的一份珍贵的礼物。今天,我愿意将这份礼物回赠给现在的孩子们,我相信这是对我自己童年时代那些启蒙老师最好的报答,也是值得珍视的知识与精神传承纽带。

你们的眼里充满了好奇,这就是哲学最原初的动机。亚里士多德说过,哲学始于“对世界的惊奇”。人类想知道我们面临的一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了……这是对我们存在的一种关切,这种关切其实是与生俱来的,但同时也是可以被发展出来,变成一种自觉的追问意识的。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好奇心可能会被淡忘,会被边缘化,但从来不会泯灭。而人类在天性中就怀着对求知的欲望。因为对世界的惊奇而想知道一个究竟,然后就有了哲学的探究。

有一个问题很有意思,就是哲学的探究最后未必能获得确切的答案,这和很多其他学科不一样。

早期的时候,至少在西方,世界上所有的学科都归属在哲学里。后来,自然哲学演化为科学;哲学继续派生,关于心灵的问题有了心理学,心理学现在与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结合在一起;关于社会的问题有了社会学;关于经济的问题有了经济学……

大家知道亚当·斯密对不对?他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之父,但实际上他把自己看成一个哲学家。读他的思想传记,我发现,一般流行的主流经济学对亚当·斯密有很大的误解,他的主张并不是完全的市场决定论、只看重经济收益和效率,他是有哲学思考的。

回过头来说,哲学派生了很多学科,这些学科追问的问题都有相对比较明确的答案,当答案面临严重挑战时,它们就会寻找新的答案。但是,哲学最根本的很多问题,都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的。比如说,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是人生哲学的问题。

许多重大的哲学问题千百年来仍然没有“定论”,那么哲学因此就徒劳无用吗?实际上,获得最终的标准答案并不是哲学的全部意义,甚至不是其主要价值之所在。哲学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帮助我们激发思考和澄清思想:我们每个人在行动的时候,是依赖一些观念的,所有行动的背后都是有想法的,而这些想法都是有前提的,它们隐藏在那里,你自己都没有察觉。而哲学的讨论会把它们揭示出来,考察当中逻辑的谬误,转变你追问的视角或者焦点,辨析问题的关键与困难所在。比如,有家长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够好,他可能会问孩子:为什么付出了这么多努力成绩还是不好?你的学习方法对不对?但是,这样说有一个隐藏的前提,就是孩子应该甚至必须取得好成绩、进入好学校。其实,应该关注的重点在于,家长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孩子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想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这样就转变了整个问题的背景和视角。哲学会把你从一个习以为常的模式里抽出来,海德格尔把这个过程叫作“异乎寻常的问”和“异乎寻常的思”。在我们探索公共生活或者政治世界的时候,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后面我们会讲到公平、自由和效率之间的关系等,到时你们可以看到这一点。

哲学不只是讲理,哲学里有故事,这些故事常以“思想实验”的方式呈现。“思想实验”(thought experiment)是一种澄清思想的“利器”,是哲学探寻的一种方式(当然不是唯一的方式)。

那么,究竟什么是思想实验呢?我可以给出一个大致的简单定义。在哲学中,通常的思想实验是:(1)呈现一种想象的场景和情节(an imagined scenario);(2)由此激发直觉的或推理的回应,以及相关的讨论;(3)从而考察特定的观念和原则的有效性(特别是那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观念和原则)。需要提醒的一点是,关于思想实验在哲学论证中的作用,专业学者对此是存在争议的,但我们现在还不必介入那么复杂的专业讨论。

对于英文很好又对哲学特别有兴趣的同学,我推荐一个特别好的网络资源——“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这是一个专门的哲学网站,由全世界优秀的专业哲学家撰写每个词条,是完全免费的网站,而且会不断更新,其中也有“思想实验”这个词条,该词条对这个问题有相当深入的讨论。另外,有一本关于思想实验的通俗读物,也很适合你们阅读参考,在这里推荐给大家—英国哲学普及作家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的《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这是英文著作的中译本。英文原版还有一个副标题——“And 99 Other Thought Experiments”。“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这是一个思想实验,书中还有其他99个思想实验,总共是100个。我这一讲讲的许多例子都出自这部书,但有些表述和解释可能不太相同。

在这次课程中,我将讲解认识论和伦理学等领域中一些思想实验的具体案例,阐明它们如何引导我们更加敏锐而清晰地思考,又为我们认识世界真相、理解道德实践和探索精神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启迪。

南都记者 朱蓉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