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未了·趙統斌詩詞散文專欄39】難忘梅潔

【青未了·趙統斌詩詞散文專欄39】難忘梅潔

文/趙統斌

【青未了·趙統斌詩詞散文專欄39】難忘梅潔

經曆過苦難的人,大緻有三種精神走向。其一頹廢沉淪,一蹶不振。那是常人。其二清醒理智,深沉冷峻。可作哲人。其三激情噴湧,如火如荼。那便是作家了。

——梅潔屬于後者。

我的心中早已拟設了一種作家的模式,但很多被稱為作家的人卻不能到我這裡對号入座。我是十分看重作家的天賦的。無論行為方式,還是傾訴方式,抑或書面符号的排列組合,都是獨特的。那種氣韻,那種情愫,那種感覺,是任何後天的努力培養都不能完成的。見到梅潔,我的“作家模式”裡立馬增加了一位“新人”。她的熱情,她的爽朗,她的樂于傾訴,她的開放的毫不設防的心态。以及她那匆忙的歡躍的身影,使55歲的她變成了一個單純快樂的小姑娘。在這樣“原始”的第一印象支配下,你無論如何也不會把她跟“苦難”聯系在一起,同時你也想象不到作為作家的她竟是大學經濟系科班出身。當然,這也不奇怪。學中文的,深谙創作理論的要訣,但不一定能成為作家;學理的,雖不記套路,因而也無框框,卻可能成為一代名家。張潔、張賢亮就是明證,梅潔也是一個例子。

梅潔的苦難是從童年就開始了的。他父親大學畢業後當了一名教師,不想1958年被打成了右派。一夜之間校園裡出現了有關父親的漫畫,梅潔在她的散文代表作《童年舊事》裡這樣寫到:“爸爸的樣子讓人畫得很醜,四肢很發達,頭很小,有的,還長着一條很長很粗的毛茸茸的尾巴……”同學們還扯起嗓子喊她父親的名字,所有這些,對一個孩子的傷害是多麼的大啊,她總是頗感羞辱地擡不起頭來。隻有她的同桌,一位叫阿三的小男孩對她說“我沒堿過你爸爸的名字”,此時此刻,她心靈的震顫和擷取的溫暖,使之牢記終生。那一年她13歲。及至離家二十幾年後,她還堅決地回鄉去尋找阿三,去尋找童年的溫馨和感激。梅潔的苦難并未就此打住,兩年後,也就是i960年,她們全家被趕往鄂西的深山老林裡。但15歲的梅潔卻沒随往,性格倔強的她,不甘于命運的擺布,隻身一人到襄陽去尋找她當教師的哥哥。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她上完了國中、高中、大學,并配置設定到了一份工作。梅潔對自己的這次抉擇深感欣慰,她不無感慨地說:“我要是随家人去了鄂西,也就嫁在了山區,成了一個不講計劃生育的老婦。也就沒有了我現在的生存方式。”盡管大學畢業後配置設定到了塞外的張家口,夫妻兩地分居,她一人帶着兩個孩子,邊工作,邊寫作,邊操持家務,吃了不少的苦。但到1992年她終于調到了石家莊,成為河北省作協的一名專業作家。各種獎勵,各種榮譽,各種鮮花和掌聲,沖淡了她的苦難,成為她精神的最大慰藉。

梅潔上了5年的大學經濟專業,畢業後又幹了十幾年的經濟工作,但為什麼到了36歲她又突然搞起了文學創作來呢?梅潔說:“我父親的右派問題甄别後,全家終于從深山老林裡走了出來,那種非人的生活終于一去不複返了。但當我風塵仆仆地從塞外跑到鄂西去看望家人時,父親卻已去世了。我的悲憤、我的感慨、我的積淤,終于像火山一樣爆發了!我要拿起筆來去傾訴……”起初,梅潔選擇了詩歌這種樣式,之後又選擇了散文和報告文學。她先後出版了9種集子,但最後真正化作她生命形式的還是散文。從她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她對情感和語言的獨到追求。

無論生存方式還是作品的表述方式,梅潔都令人難忘。

2000.12.18

【青未了·趙統斌詩詞散文專欄39】難忘梅潔
【青未了·趙統斌詩詞散文專欄39】難忘梅潔

趙統斌,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菏澤市作家協會主席。獲省以上作品獎170餘件次,出版著作10餘部。

編輯:馬學民

壹點号青未了菏澤創作基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