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門口看“清初四王”12幅畫作,過瘾!

“清初四王”指的是王時敏、王原祁、王鑒、王翚。

近日,“正統氣象 ——沈陽故宮院藏婁東畫派作品展”可以看到他們的12幅作品。

本報與遼甯省博物館、沈陽故宮博物院、張氏帥府博物館、沈陽博物館、新樂遺址博物館等遼沈地區重要文博場所聯合,對其常設展、臨時展上展出的文物寶貝們進行梳理,分類推薦給您,展示家門口就能看到的稀世珍寶。您有想推薦的文物寶貝也可以告訴本報。

家門口看“清初四王”12幅畫作,過瘾!

觀衆在拍攝王時敏設色仿古山水圖。遼沈晚報記者 查金輝 攝

太倉東臨大海,西接婁江,古代稱之婁東。自古以來經濟發達,文明昌盛。這裡是鄭和七下西洋的始發地,這裡還孕育中國美術史上極其重要的畫派,這個畫派不僅統領了整個清代畫壇,其影響力甚至一直延續到了今天。這就是以王時敏、王原祁、王鑒、王翚“清初四王”為核心的“婁東畫派”。

愛好書畫的讀者們,盛宴來了。日前,“正統氣象——沈陽故宮院藏婁東畫派作品展”開展,在本次展覽上就可以欣賞到包括“清初四王”在内的婁東畫派代表畫家畫作20餘幅,記者将重點為您推薦3幅“清初四王”作品。

據介紹,“清初四王”指的是王時敏、王原祁、王鑒、王翚。又稱江左四王。清初之時,受到清皇室扶植的“四王畫派”成為繪畫領域的主導,王鑒、王時敏、王翚、王原祁相繼成為畫壇宗師。四人畫風接近,按照傳統審美模式的心理定式,當時以正統地位雄踞于畫壇。“四王”屬于正統畫派,同時也屬于人文畫家,他們倡導南宗的繪畫風格,把宋、元、明各大家的技法融會貫通,形成各自的筆墨程式,并成為一代山水畫的領袖,影響了近百年的山水畫,将中國畫的筆墨水準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具體說來,王時敏将清初山水畫的臨古之風發揮到了極緻。在立意、布局、運筆、色彩、線條等方面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筆墨含蓄,蒼潤松秀,渾厚清逸;王鑒早年曾經得到過董其昌的親自傳授,仿古吸收并轉化古人的筆墨結構,形成了自己豐富的山水畫語言。其用墨濃潤,樹木叢郁,溝壑深邃,匠心渲染,皴法爽朗空靈,有沉雄古逸之長;王翚師從王時敏、王鑒,廣采博攬,集諸家之大成,熔南北畫派為一爐,創造出一種華滋渾厚、氣勢勃發的山水畫風格;王原祁為王時敏之孫,山水畫直接淵源于祖父緻力于摹古,形式變化豐富。其自稱筆端有金剛杵,喜用幹筆焦墨,層層皴擦用筆沉着。

在本次展覽上,就可以看到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作品12幅,有王時敏墨筆雲谷喬松圖、王鑒墨筆仿董源山水圖、王原祁設色山水圖等。

同時,展覽還展出婁東派“清初四王”之外其他主要畫家作品,有“小四王”之稱的王昱、王玖、王宸、王愫四人的作品均有呈現,如王昱墨筆仿古山水圖冊、王愫設色山水圖冊、王宸仿黃公望山水圖軸、王玖青綠山光水色圖等。此外,還有黃鼎、王玖、王學浩、張宗蒼、方士庶、董邦達、錢維城等婁東派畫家的作品。展覽通過再現婁東畫派的墨韻、色彩和藝術風貌,讓觀衆更深入了解中國美術史上舉足輕重的“婁東畫派”,感受其作品的藝術魅力。

關注這3幅“清初四王”作品

王時敏雲谷喬松圖軸

1637年(明·崇祯十年)

紙本 墨筆 立軸

山巒壑谷,喬松蔥籠,村屋錯落。用筆用墨皆精心為之,可見黃公望筆意。圖左上部自題:“丁醜子月寫,壽雲谷老先生,八袠王時敏“,下钤“王時敏”白文方印。圖左右下部钤“孫煜峰珍藏印”“金鞏伯精鑒印”“镂香閣中神品”“惕安珍賞”“希逸”“惕安藏奉常畫”“弘一齋書畫記”等鑒藏印。

王鑒仿董源山水圖軸

1663年(清·康熙二年)

主峰高聳,側峰重疊,山澗瀑布,山下溪流;清溪之側山路曲轉,野橋橫陳,草廬散布,萬木競秀。此畫為拟董源山水,筆法繁複,墨迹蒼渾。右上自題七絕一首:“雲多不計山深淺,地僻絕無人往來。莫怪披圖便成句,柴門曾向翠峰開。”後署款:“癸卯小春,仿北苑筆,王鑑”,側钤“圓照”朱文園印、“染香庵主”白文方印,詩前引首钤“湘碧”朱文長方印。圖右下角钤“養和齋書畫”印。

王原祁山水圖軸

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

紙本 設色 立軸

遠山連綿,峭峰直上,小徑通向谷間殿宇;下部為溪岸茂樹,左側石橋、涼亭,翠竹交映;畫右坡岸、水榭,陡峰高聳,落戶三五人家。筆墨流暢簡練,色彩分明亮麗。畫上部自題臨習古畫所感,文後題款:“康熙乙未清和畫并題,王原祁年七十有四”,全文前引首钤“禦書 畫圖留與人看”朱白文腰圓雙龍印,款下钤“王原祁印”白文方印、“麓臺”朱文方印。圖左下角钤“西廬後人”朱文方印,右下角钤“劉海粟家珍藏”朱文長方印。

來源:遼沈晚報記者 朱柏玲

編輯:崔陶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