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家苦尋30年的國寶,被山區老師當做“上課鈴”用,真夠憋屈的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曆史長河中,流淌着無數民族的瑰寶,它們是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曆史變遷的見證。自1905年大陸建立第一座博物館開始,陸續有文物古董收納其中,但仍有大量的文物散落民間。

專家苦尋30年的國寶,被山區老師當做“上課鈴”用,真夠憋屈的

這些散落民間的寶物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護,精美的字畫因儲存不當被蟲蛀、青銅器用硫酸清洗鐵鏽導緻毀容……如此案例不勝枚舉,而更多的文物因所有者不了解其價值,緻使明珠蒙塵。

專家苦尋30年的國寶,被山區老師當做“上課鈴”用,真夠憋屈的

載入史冊卻遍尋不着

在《紅樓夢》中第十三回有這樣一句話,"隻聽二門上傳出雲闆,連叩四下,正是喪音。"

這其中提到的“雲闆”是一塊兩端雲頭狀的扁形鐵片,作為報事集衆的信号,最早用在寺廟裡,是和尚用召集僧侶聚集,通知吃齋飯等活動時使用的響器。

專家苦尋30年的國寶,被山區老師當做“上課鈴”用,真夠憋屈的

清朝史書中也有記載,雲闆可作為軍事中的報警裝置,探查到敵軍後敲擊雲闆以報信。

《滿文老檔》記載,公元1618年有一小股明軍想要趁夜偷襲赫圖阿拉城,卻在距離赫圖阿拉城10公裡遠的地方,被努爾哈赤派出的前哨發現,前哨随即敲響雲闆,警報聲很快傳到赫圖阿拉城,努爾哈赤組織兵馬防禦,明軍偷襲失敗。

專家苦尋30年的國寶,被山區老師當做“上課鈴”用,真夠憋屈的

考古學家們通過翻閱文書典籍發現,在宋朝時期雲闆就作為一種傳訊工具廣為應用,到了清太祖時期,所用的雲闆則是由生鐵鑄成,生鐵質地堅硬,敲擊的聲音也傳播更廣。

由于生鐵更容易生鏽,是以曆史上儲存下來的極少,尤其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的雲闆,始終停留在史書上,多位考古學家苦苦尋找多年卻始終沒有蹤迹。

專家苦尋30年的國寶,被山區老師當做“上課鈴”用,真夠憋屈的

三十年後現身山區國小

1955年,沈陽故宮一位從業人員下鄉去遼甯海城農村調研,偶然聽到一陣敲擊聲,這清脆悠揚的聲音吸引了專家的注意,詢問當地的村民後得知,聲音來自附近的國小,是學生上下課的鈴聲。

這聲音不似古鐘那般渾厚,更不像其他學校使用的電鈴铛響亮,從業人員懷着強烈的好奇心來到學校,在學校的屋檐下看到一塊鐵闆,詢問校長後得知,剛才那清脆悠揚的聲音正來源于此。

專家苦尋30年的國寶,被山區老師當做“上課鈴”用,真夠憋屈的

這塊鐵闆的兩邊向上卷起,形似一個雲朵造型,鐵闆上的紋路考究,正中有銘刻的文字,他仔細觀察鐵闆上的花紋和文字後,趕忙讓校長将鐵闆摘下。

随後抱着鐵闆仔細摩挲着花紋,隻見鐵闆上的紋路極為考究,闆體正中間銘刻的兩行字依稀可以辨認,上書“大金天命癸亥年鑄牛莊城”。

從業人員大喜,這塊鐵闆極有可能是史書中記載的雲闆,便與校長協商用一個新買的鈴铛換走這塊鐵闆。

專家苦尋30年的國寶,被山區老師當做“上課鈴”用,真夠憋屈的

他帶回的這塊雲闆,經鑒定正是苦尋30年的努爾哈赤時期所鑄雲闆之一,努爾哈赤在進入遼東後意識到了雲闆在戰争中的重要性,在明清對抗的防線上使用雲闆報警。

當時遼南地區的牛莊捷運器鑄造技藝十分成熟,努爾哈赤重修牛莊城後,便在此鑄造了一批金屬雲闆。

專家苦尋30年的國寶,被山區老師當做“上課鈴”用,真夠憋屈的

大多數的雲闆損壞在戰火中,但沈陽故宮從業人員尋回的這塊雲闆雖然被挂在學校當成鐘敲了幾十年,卻儲存完好,成為研究曆史的重要依據。

飽經風霜後安家博物館

從學校尋回的這塊後金雲闆是用生鐵一次性澆築而成,全高55.5厘米,厚1.2厘米,重12.5千克。上、下部分均呈雲朵形狀,闆身為長條形。

專家苦尋30年的國寶,被山區老師當做“上課鈴”用,真夠憋屈的

雲闆造型精巧,上部分雲朵形狀中,鑄有圓孔,用以穿繩友善懸挂,

雲闆雙面鑄紋,其中一面僅在下部雲頭處鑄有少量花卉紋飾。

另一面上下兩部分雲朵形狀處都鑄有花紋,雲頭處各鑄有一朵凸起的花卉,雲闆兩面下部中心位置都鑄有圓形的凸點,凸點處較厚耐磨,用來敲擊也不易破損,凸點周圍有花瓣紋裝飾,整個闆面古樸又不失華麗。

專家苦尋30年的國寶,被山區老師當做“上課鈴”用,真夠憋屈的

長條形的闆身有一面鑄刻着兩行漢字,右側是“大金天命癸”左側是“亥年鑄牛莊”兩行字底下正中有一個“城”字。這些字皆用的是楷體,一方面昭示了這塊雲闆的出處,一方面也展示了當時成熟的鑄造技藝。

後經考古學家多方考證,後金雲闆的故事逐漸浮現于人前。清朝建立後,這塊雲闆被置于牛莊巡檢衙門前,民國時期它被有識之士送至海城他山公園保管。

專家苦尋30年的國寶,被山區老師當做“上課鈴”用,真夠憋屈的

日軍攻陷東三省後,引起長期混亂,雲闆也在這一時期不知所蹤,再度被發現時,它已經成為偏僻山村中一所國小報時的鐘。

如今,這塊後金金屬金金屬收藏于沈陽故宮博物院,并被專家評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它隻靜靜地躺在那裡,便帶人們回到了幾百年前金戈鐵馬的時代,它也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冶煉技術的展現。

專家苦尋30年的國寶,被山區老師當做“上課鈴”用,真夠憋屈的

在沈陽故宮評選沈陽故宮“十大鎮宮”之寶的時候,這件後金金屬雲闆憑借自己稀有性入選為“沈陽故宮十大鎮宮之寶”之一,是一件貨真價實的國寶級文物。

然而,時至今日我們仍然有着大量的文物不能得到妥善的保管。上個世紀甚至有文物販子在農村收購古董進行倒賣,牟取暴利;元代大玉海不為人所知,一國重器在清朝被人當作鹹菜缸。

專家苦尋30年的國寶,被山區老師當做“上課鈴”用,真夠憋屈的

圓明園馬首銅像、頤和園寶雲閣銅殿的十扇銅窗、龍門石窟石刻佛像、清代大沽鐵鐘等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國之路都曆經坎坷,還有許多文物至今仍流落在外,每每提起都能引起幾代人的悲痛。

文物是一個曆史時間文明的展示,它展示了一個時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也是一個時代文化的載體,大量的文物從地下出土,向我們展示着一個又一個輝煌的文明。

專家苦尋30年的國寶,被山區老師當做“上課鈴”用,真夠憋屈的

現如今,一座座博物館的建成,都是我們這代人對曆史文化的尊重,通過對文物的儲存、修複、展覽,跨越時空,與曆史對話,他們在推動社會發展的程序中發揮着巨大的作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