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些天,我爸媽來杭州了。
周日下午,我懷着激動的心情接到了他們。接到那一刻,我的心情五味雜陳——我媽帶來了很多菜,也帶來了很多零食。
老人一片心,你自然不能多說,不管你如何告訴她:紹興能買到的,杭州也能買到。
但我媽堅持認為,她去的菜場買到的蝦,一定比我在菜場買到的蝦生龍活虎。

日常,爸媽很少到杭州來。自我媽手術治療結束後,他們就一直待在紹興。而且奶奶年紀已高,爸媽日常不離身。
此番來杭州,是因為我爸發現了一顆1.2cm的息肉,不是很嚴重,保險起見,選擇了一個有經驗的醫生來做。借此機會也可以讓爸媽來杭州小住幾天,順便散心。
02
我日常很少為這事煩惱。
來我家,我舉雙手歡迎,畢竟父母在,能夠多陪陪他們,也是一種和美。
但令我最無法接受的,應該是他們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跟我的分歧,一度讓我産生了“啊,這日子什麼時候結束”。
我甚至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想明白:
為什麼我爸在我小時候,可以陪我騎自行車為了一趟演出,一直熬到晚上12點才回家。
到了現在,我讓我女兒練琴、運動,甚至于女兒做作業的時候,稍微語氣不夠友好,他都覺得我暴力對待她。
當然,從他們到達的那一刻,事情就開始了。
在教育問題上,兩代人的代溝應該是最大的,甚至比生活習慣,還讓人沒法接受。
生活習慣如果可以互相調整,那麼在教育問題上的分歧,作為父母和作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立場完全不一樣。
他們會擺出一種“你看,我們也沒有對你過高要求,現在你也活得還不錯的姿态”。當他們看到我這個現下的成品,已經完全忘記了當初他們的樣子:
在年少的時候,我也是非常努力,希望自己能考得好一點,這樣過年也能開心點。
後來,我去讀少年宮,每周興趣班老師也都是有布置作業的。包括後面還有學作文,寫書法和吹笛子。
再到之後,在考砸的時候,我真的也會有很深的内疚感。
作為孩子,怎麼會沒有壓力呢?
很多孩子,或許就是要通過不懈的努力,才能過上普通人的生活啊。
03
可父母早就忘了。我爸媽忘了,我公公婆婆也忘了。
換來的是下面這樣的場景:
傍晚去接孩子,左邊是外公(我爸)拎着書包,右邊是爺爺(我公公)拎着水彩筆,一路上,三個人有說有笑,一邊走還一邊說:
“你看,外公和爺爺來救你了。”
我當然知道這是玩笑話,但一想到女兒自此趾高氣揚看着我的樣子,心裡的氣已經從頭發梢冒了出來。
(日常她是這樣的,但自從我爸媽來了之後,畫面太美)
時間撥到晚上,女兒打完乒乓球,我爸就說:我的天呐,這孩子太累了。
Grace開始慢慢啃雞腿,之前還能正常速度吃飯,此刻已經開啟了慢節奏。
我說:你快點吃啊。
她說:我累死了,手酸,打了一小時球。
我說:你上幾周怎麼打球回來吃飯速度很快,今天怎麼不行了。
她說:上幾周是上幾周,今天是今天。
自從家裡幫襯多了,女兒說話都變得特别理直氣壯,也不打結了。
慢悠悠吃完飯,開始練鋼琴和大提琴了。
我爸削完蘋果,放在她的琴架上。我婆婆說:奶奶給你蒸梨,你等下就能吃了。
我看着窩火。彈琴10分鐘,零食半小時。
這場景分分鐘要爆炸。
彈琴開始,錯音就算了,節奏完全不對。而且明明是之前熟練的曲子,突然像斷了的弦,怎麼都接不上。
我問她:你怎麼回事?
這個時候,我媽出現了:好好說,練錯了再重新練啊,你吼什麼吼。
Grace練完琴上樓,我一個人在下面。
說真的,家裡老人一多,我就感覺自己特别單薄和卑微,左右不是人。
四個老人開始給我輪番開會:
“不要對孩子太兇,以後精神狀态會不好。”
“不要對孩子壓力太大,健健康康就好了。”
婆婆說:“你們總算來了,你們都不知道,隻有我一個老人在的時候,我都一聲不吭呢。”
我聽到暈厥。
拜托,不是優秀的孩子,精神都有問題。
她明明努力一把可以更優秀,你們偏偏拖後腿。
我說:“我不想跟你們吵架。但我必須有自己的立場,孩子的事,分寸在我。我是她媽媽,你們要相信我。”
我看到Grace從樓上看着我,幾個老人也看着我,那一刻,我覺得自己英勇得像個戰士。
04
慶幸,這樣的時間不會持續太長。掐指一算,再過幾天就要回去紹興。
這是不是我不歡迎父母來我身邊呢?
不!
但我覺得,可以妥協任何,但唯一不能妥協的,就是孩子的教育問題。
隔代教育大部分時候的硬傷,其實是兩代人的博弈和妥協。
博弈的是價值觀,妥協的是彼此的時間和精力。
我非常非常堅信: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自由,更是優質的教育。孩子需要的是愛,也需要的是有溫度而克制的愛。
今天寫這篇文章,是想告訴大家:
育兒這件事,絆腳石從來不缺,但我們啊,要時刻明白分寸在哪裡,堅持在哪裡。
與你們共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