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巴金《團圓》的内容簡介——《團圓》的創作背景

作者:YXEN
巴金《團圓》的内容簡介——《團圓》的創作背景

巴金與其小說《團圓》封面

chimmyaya

《團圓》簡介

巴金的《團圓》主要講述了抗美援朝時期,我志願軍1951年年初入朝部隊指戰員的故事。主要講述了在中國人民第二屆赴朝慰問團離開入朝部隊前(1952年11月底前),志願軍戰士“王成,王芳”兄妹同上戰場,“王成”在堅守無名高地的戰鬥中壯烈犧牲,“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幫助下以哥哥的精神為榜樣,為戰士服務,最終她和養父“王複标”,親生父親“王文清”在北韓戰場上團圓了。

《團圓》是巴金上個世紀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60年代初發表在《上海文學》上,後來長影把這部小說搬上了銀幕,改名為《英雄兒女》。影片公映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向我開炮,”影片中的英雄王成那句擲地有聲的豪言壯語深深銘刻在我們心中。

這是一部優秀的軍事題材影片,它描寫了廣大志願軍戰士在北韓國土上的流血奮鬥,并借助父子、父女、老戰友之間的生死離别、劫後重逢來渲染氣氛、結構故事,表現了革命事業的艱難曆程。

影片在巴金原小說的基礎上,充實了王成的故事,以細膩的筆觸突出了這個英雄戰士的成長過程以及對其他戰士的影響。人物關系的情感内容和炮火連天的戰場氣氛的營造,使影片既洋溢着革命激情,又深蘊着親情與道德力量。

《團圓》的創作背景

1950年,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一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争開始了。1952年,曹禺受當時的中宣部文藝處處長丁玲之托寫信給巴金,動員他參加全國文聯組織的赴朝創作組。

1952年,以巴金為組長的全國文聯組織的赴朝創作人員踏上了滿目瘡痍的北韓大地。在北韓戰場上,巴金與從業人員一同深入到志願軍中采訪生活。巴金同創作組成員在北韓一待就是半年,回國後,當聽到北韓停戰協定在闆門店簽字時,他決定再次赴朝體驗生活。這次出行,他準備創作中、長篇小說的設想逐漸在心中形成。他在信中告訴夫人蕭珊:“要寫出一部像樣的作品,我得吃很多苦,下很多功夫……我還想在上海仔細地讀兩本蘇聯戰争小說,看别人怎樣寫戰争,好好學習一下……”

給巴金印象最深的莫過于第二次赴朝期間了解到的志願軍某團六連的事迹。兩次赴北韓采訪他在志願軍某團六連所在部隊194師生活的兩個多月。

1952年10月,六連在開城保衛戰中擔任堅守67高地的任務。在指導員、副連長先後負傷後,副指導員趙先友指揮全連堅守陣地,最後隻剩下趙先友和通訊員劉順武兩人了。

在打退敵人17次反撲後趙先友用步話機向團長報告:敵人已沖上我軍陣地,要求炮兵直接向自己陣地射擊,并大聲喊:“向我開炮!”陣地被奪回來了,但趙先友和劉順武卻壯烈犧牲了。

戰鬥勝利後,巴金到六連所在團采訪,團長兼政委張振川(最後職務是河北省軍區司令員)向巴金詳細介紹了戰鬥經過和趙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迹,巴金聽完張振川将軍的介紹被趙先友等英雄不顧個人安危,主動呼喚炮火誓與陣地共存亡的英雄壯舉深深感動,深有感觸地說:‘你們團67高地戰鬥和三打紅山包,打得很漂亮。美國人武器強,我們的士氣強。’最後,巴老根據趙先友等衆多志願軍英雄的悲壯事迹,萌發了創作靈感,寫出了著名的小說《團圓》這一千古絕唱。

上世紀90年代,北京軍區65集團軍為趙先友烈士立塑像,塑像正面是巴金親筆題字:“王成式的戰鬥英雄——特等功臣趙先友”。塑像背面是張振川将軍寫的碑文,叙述了趙先友和六連的英雄事迹。

來自:百度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5940191.html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