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叔講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作者:清月
前段時間,家長群被一個11歲的小女孩刷屏了。

視訊中,稚嫩的小女孩端坐在鋼琴前,她一邊清唱着《我和我的祖國》,一邊熟稔地按動琴鍵,悅耳的音符不斷從指尖流淌而出。
彈到激昂之處,女孩微微揚起了頭,燈光打到她的臉上,才顯露出了她的一絲不同:
她沒有眼睛。
她叫陳琳,患有罕見的“先天性隐眼症”,自出生起,就注定了一輩子隻能生活在黑暗裡。
然而,在2年9個月的艱苦學習後,她竟然以優異的成績,榮獲了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8級鋼琴證書!
這有多牛?
英皇音樂學院的鋼琴考級,一直被認為是“鋼琴中的雅思”。普通人在考級之前,一般都要經過4年的練習,而且成績不一定能達到優秀。
而小陳琳不但做到了,甚至還比普通人做得更好,是全球首位ABRSM鋼琴演奏8級,并且成績優秀的中國籍視障人士!
這意味着,她不僅有資格申請入學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甚至還能進一步申請到獎學金。
太勵志了!
命運不公,人生而不同。
有的人天生健康安泰,生活富足順遂,有的人卻注定要腳踩荊棘,面對挫折苦難。
但是,當命運的洪水襲來時,總有些人會選擇逆流而上,成為那個最美的逆行者。
困難面前,不妥協是最大的底氣
前不久,連雲港一位叫周春明的快遞小哥火了。
去年公考,周春明以筆試第一,面試第一的優異成績,成為了一名公務員。
快遞員的工作有多辛苦,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
風吹日曬,再加上繁瑣的分揀流程,每天都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和體力。
然而,在這樣的條件下,他為了備考,堅持每天4點半起床學習。
晚上回到家,盡管身體已經筋疲力盡,也依舊要從8點半,學習至深夜11點半。
到了周末,他也絲毫沒有松懈,反而更加抓緊時間,連續學習達14小時。
在公考的千軍萬馬面前,毫無優勢的周春明,沒有怯步,也沒有妥協,而是拼盡全力地奔跑,付出了比常人多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努力。
他在計劃表旁寫着:吃不了自律的苦,就要吃人生的苦。
他說:“不抛棄,不放棄,積極地去努力,去行動!”
有網友感慨說:“有這樣的精神和毅力,做任何事都會有好結果的。”
深以為然。
有時候,阻礙你前進的不是挫折和困苦,而是妥協和退縮,能夠限制你的也從來不是困難,而是自己。
要想收獲不同的人生,就要有直面困難,奮起拼搏的勇氣。
不認命,就是最好的态度
不由得聯想到了,不久前引起熱議的41歲城管陶恺。
作為景區的執法人員,陶恺頭頂烈日,身披風雪,每日奔走于街頭巷尾。
他背後經常濕了又幹,幹了又濕。
工作如此艱辛,陶恺卻依舊不放棄提升自我。
他堅持一邊工作,一邊泡圖書館,經常看書至深夜。
日複一日,經過7年的苦學,他不僅拿下了武大博士學位,還通過了“法考”,獲得了法律職業資格證書。
盧梭曾說:“大雨可以延遲我們到達的時間,但不能阻止我們前進。”
在競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許多人嘴上抱怨着“太難了”“不公平”,卻又不做任何努力,選擇“躺平”妥協。
但是,他們卻忘記了,現實雖然有許多無奈,有些外部的條件我們确實無力改變,但我們卻可以改變自己。
當你面對困難,卻能永不放棄,奮起拼搏時,就算無法收獲成功,也能收獲更優秀的自己。
盡管有的人,從出生起,就注定要站在荊棘之中,承受風雨。
但隻要不妥協于命運的安排,努力趟過血和淚,總有一天,我們會沖破命運的枷鎖,收獲成長和喜悅,開拓屬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這3種能力,讓孩子受益一生
優秀的人總是相似的,從這些不被困難打倒,在困境中依舊能實作逆襲的人身上,不難發現,他們都有着某些相同的能力。
這些能力讓他們即使身處絕境,也無所畏懼,奮發向前。
而對于孩子來說,擁有這些能力,也能更好地對抗生活的風險,并且受益終生。
自律,是成功的基礎
任何成功的背後,都離不開自律的影子。
湖南師大附中“學霸寝室”的6位少年,嚴苛律己,最終所有人都考上了清華、北大。
村上春樹30歲才開始寫作,為了實作夢想,他每天5點起床寫作,堅持了将近40年。
一個人隻有學會自律,才能真正地掌控自己的生活,獲得改變命運的主動權。
而孩子的自律也并非是天生,通常都是先有“他律”,才能有“自律”。
培養孩子的自律性,離不開父母的教導和監督。
從小開始,教育孩子如何規劃學習和生活,并督促孩子完成計劃,才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自律能力,讓孩子有能力掌控自己的人生。
抗挫力,讓孩子走得更遠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每個孩子都會經曆挫折和痛苦,這種時候,抗挫力對孩子來說就尤為重要。
抗挫力,指的就是對抗挫折的能力。
抗挫力高的孩子,在面對困境時,總是能以更積極的心态和方式去應對,并且更快地調整好自己,努力突破挫折和困境。
去年,感動了無數人的8歲女孩馬子惠,就是個抗挫能力高的女孩。
在短道速滑比賽中,她摔倒後又馬上爬起來,最後“彎道超車”奪得冠軍。
天賦和條件固然重要,但面對意外和挫折,卻能不畏困難、迎頭趕超的心态,才是決定孩子将來能夠走得更遠的關鍵。
而想要提高孩子的抗挫力,就要舍得讓孩子“吃苦”。
父母不包辦孩子的生活,讓孩子自己多嘗試,多動手,才不會剝奪孩子遇到挫折的機會,孩子才能在一次次挫折中,培養出更高的抗挫能力。
内驅力,是前進的動力
很多家長總抱怨,自己的孩子什麼都好,就是不愛努力,不愛學習。
事實上,這都是因為孩子缺乏内驅力。
去年,火遍全網的6歲“吉他女孩”周昭妍,從3歲起就跟父親學琴,每天都堅持練習至少2小時,卻從未喊過苦和累,反而樂在其中。
她說:“音樂是我夢想當中最好的夢想。”
對音樂的熱愛,就是她的内驅力,讓她即使沒有外界的監督,也能自覺努力前進。
想要培養孩子的内驅力,最重要的,就是從孩子的興趣出發,幫助孩子找到真正熱愛的東西。
周昭妍的父母就曾提到,剛開始讓女兒接觸音樂,隻是以調動興趣為主,每天隻花半個小時。
從孩子的興趣出發,幫助孩子培養内驅力,孩子才能真正地自覺努力。
而擁有内驅力的孩子,在長大後,就算面對困境,也會擁有獨立成長的能力。
人生總有許多不公,我們永遠無法決定自己的出生,也沒法預測自己的命運。
但是,我們卻可以決定自己如何去生活,用怎樣的心态去面對人生。
也許,窮極一生,我們都無法到達羅馬,但在奔向羅馬的路上,我們同樣能收獲鮮花與掌聲,勇氣和成長。
願每個孩子,都能有跟困難拼搏到底的毅力,和命運死磕到底的勇氣。
本文轉載于凱叔講故事(ID:kaishujianggushi),凝聚4000萬個家庭,帶給父母美好希望,讓更多孩子擁有幸福的童年。
END
微信更改了公衆号檢視規則
想第一時間收到我們的内容記得“星标”我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