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孫權死後,東吳為何毫無滅國焦慮、瘋狂自相殘殺

在《三國演義》中,最被忽視的一方當屬孫吳。

《三國演義》名為“三國”,曹丕、劉備稱帝均有專門章回,而孫權稱帝不僅沒有專門章回,連描寫其稱帝的内容也不過兩百餘字。孫權本人更是因為在逍遙津之戰中被張遼以少勝多,殺得大敗,如今被調侃為“孫十萬”,加上孫權背刺關羽,偷襲荊州,使得孫吳政權在襲殺關羽後的曆史“形象”一落千丈。到了演義後期,從諸葛亮南征孟獲到三分歸晉,标題中出現孫吳人物的章回更是屈指可數。

孫權死後,東吳為何毫無滅國焦慮、瘋狂自相殘殺

孫權影視形象。來源/電視劇《三國演義》截圖

演義中被忽視,不代表曆史上的孫吳政權是可以被輕視的。且不說赤壁之戰與夷陵之戰,公元229年孫權稱帝、中國正式進入三國時代後,孫吳仍與曹魏在長江一線打得有來有回,同時大力開發南方地區,促進了長江以南地區的經濟發展。

孫權稱帝後,孫吳政權在曆史中最驚心動魄的政治事件并不是對外戰争,而是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之間的“二宮之争”。在此之後,孫吳屢次發生同室操戈。這就很奇怪,三國鼎立局勢尚未結束,随時存在滅國壓力的孫權後人們為何如此熱衷“自相殘殺”呢?

兄弟阋牆,血色東吳

孫吳立國之初,并不存在繼承人問題,孫權長子孫登為人賢能,深孚衆望,可惜英年早逝。孫權二子孫慮,在孫登之前亡故,是以三子孫和繼任太子,但同時,孫權偏寵四子孫霸,封其為魯王,與太子争鋒。最終,孫權廢孫和、殺孫霸,選幼子孫亮繼位。

事情發展到這裡,已經是宮鬥劇的經典劇情了,這些年大火的古裝劇《琅琊榜》《慶餘年》都有太子與受寵皇子争鬥,雙雙落敗,最終由排名靠後的皇子繼承皇位的橋段。但曆史往往比小說更加驚心動魄。

孫權死後,東吳為何毫無滅國焦慮、瘋狂自相殘殺

《慶餘年》中的太子。來源/電視劇《慶餘年》截圖

孫亮繼位後,孫峻輔政,孫權之女孫魯班與其聯手,借機将廢太子孫和與孫魯育

(孫權另一個女兒)

殺死。孫亮年幼繼位,親政後試圖從權臣孫綝手中收回權力,卻被孫綝廢黜殺死。之後,孫權第六子孫休繼位,孫休與張布、丁奉聯合,殺死權臣孫綝。至此,孫權後人自相殘殺的亂局才算告一段落。

孫休繼位六年後駕崩,太子孫

(wān)

不過十歲,諸臣迎立孫和之子孫皓繼位。孫皓繼位後,又殺孫休之子孫

、孫

(gōng)

。毫不誇張地說,孫吳政權立國以來,“自相殘殺”這四個字伴随其一生。

接下來,我們從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客觀原因三個方面來探究這部充滿血腥的宮廷鬥争史。

當斷不斷,必受其亂

造成孫權後人自相殘殺的直接原因,是孫吳政權的開國之君孫權在立嗣問題上的舉棋不定。

孫登在《三國志》中有賢能之名,為人好善,輔助孫權,治國有方,可惜英年早逝。繼之被立的孫和也頗有才德,孫登曾對孫權建議:“皇子和仁孝聰哲,德行清茂,宜早建置,以系民望。”

但是,孫和剛剛當上太子,孫權又因為喜愛四子孫霸,将其封為魯王,甚至給予太子同級待遇。

根據《三國志》卷62《是儀傳》的記載,當時的魯王傅兼尚書仆射是儀勸谏孫權,說太子和魯王待遇一樣,有所不妥,但孫權不為所動,由此令魯王産生了非分之想。

孫權沒有正式冊立皇後,步夫人是去世後才被追封為皇後。所有的皇子理論上沒有嫡庶之分,套用《琅琊榜》裡譽王的台詞,魯王心态恐怕就是“他非嫡非長,有什麼争不得搶不得的”。孫和與孫霸之間的争鬥,加劇了孫吳政權本就存在的派系争鬥。等這場鬧劇到了舉國中分的地步,孫權才不得已廢太子、殺魯王,扶持幼子孫亮繼位。但是,孫權對太子的打壓、對魯王的縱容,已經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幼子孫亮雖有聰慧之名

(《吳曆》記載了孫亮通過老鼠屎的幹濕程度斷案的故事)

,但畢竟幼年繼位,主少國疑,又無根基,最終被權臣所害。可以說,正是因為孫權沒有處理好孫和與孫登的君臣關系,才開啟了吳國自相殘殺之大門。

除了舉棋不定外,孫權還縱容孫魯班幹政。女性參政,本質上并不是落後的展現。孫吳政權從草創之初就有女性參政的傳統,如孫權生母吳武烈皇後,在孫策死後、孫權出掌政權的關鍵時期,正是她輔助軍國大事,起到了穩定政權的作用。但是,放在吳大帝時代,全公主孫魯班的幹政卻使得吳國的互殺局面火上澆油。

孫權死後,東吳為何毫無滅國焦慮、瘋狂自相殘殺

孫魯班和孫權。來源/吉林衛視節目截圖

孫魯班之母為步夫人,孫和之母為王夫人。因王夫人取代步夫人得到寵幸,孫魯班一直深恨王夫人,恨屋及烏,連帶孫和也一起恨上了。

孫魯班在二宮之争中,站隊孫霸,在宮中煽風點火。先是在孫權面前诋毀王夫人,使得王夫人憂憤而死

(《三國志》卷59《孫和傳》)

。二宮之争中,又使全琮與陸遜反目,竭力幫助孫霸。

在二宮争鬥愈演愈烈的情況下,孫魯班為自己找好後路,将全琮侄孫女嫁給孫亮,同時結交孫峻。孫權彌留之際,孫魯班阻止父親複立孫和的舉動,在孫亮繼位後又設計殺害孫和。

然而,步夫人另一女兒孫魯育則站在孫和一邊,最終被親姐姐借孫峻之手殺害。後來,孫魯班又與孫綝争權,失敗後被趕出京城,最終孫魯班随其子全怿出奔魏國。孫魯班的興風作浪使得孫權後人的互相殘殺并沒有随着孫亮的繼位而結束,對孫和趕盡殺絕的做法對後來孫皓殘暴性格的養成産生了一定的影響。

黨派之争,衆心難齊

孫權的一系列問題并不是造成互殺局面的根本原因,最根本的,還是吳國内部的派系問題。

東漢末年直至三國時期,其内部往往有數個地域集團——如董卓,其内部有涼州武人集團與吞并丁原後的涼州武人集團;袁紹,内部有颍川集團與河北集團;劉備,有在北方聚集的故舊集團、荊州的荊襄集團以及益州集團,還有部分涼州集團;孫吳這邊,可以分為淮泗集團與江東集團,加上宗親勢力。

孫權之父孫堅雖是吳郡富春人,但并非名門望族,在江東的威望遠遠不及陸、顧等大族。孫堅的晉升,靠的是軍功,而孫堅死後,孫策寄居袁術處,獨自領兵後,收攏的周瑜、魯肅、張昭、張纮、呂蒙都是來自淮泗地區。

孫權死後,東吳為何毫無滅國焦慮、瘋狂自相殘殺

孫權之父孫堅。來源/電視劇《三國演義》截圖

毫不誇張地說,孫吳政權在創立之初,主要依靠的是淮泗集團。孫策本人在征讨江東時,對江東世族多有加害。在殺害名士許貢後,孫策也被許貢門客暗殺。臨死前,孫策讓弟弟孫權繼位,認為孫權可以鞏固江東:“舉江東之衆,決機于兩陣之間,與天下争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孫權執政初期,倚仗的仍然是淮泗集團,但也逐漸籠絡江東世族,将其吸收到官僚系統之中。到了孫權稱帝時,以顧雍、陸遜為代表的江東世族已經成為舉足輕重的派系。這是孫權有意扶持的結果,顧雍、陸遜先後擔任丞相。在孫權稱帝初期,兩大派系的沖突并不明顯,得益于張昭、顧雍、陸遜等人的品學,兩個地域集團基本相安無事,甚至互為通婚,有融合的趨勢。

然而,兩個集團存在着政治目标的沖突。淮泗集團仍然保留着北伐曹魏的目标,周瑜、魯肅都有輔佐孫權一統天下之志;而江東集團則更側重保守江東。孫權稱帝後,這一沖突不甚明顯,因為孫權本人在經曆多次失敗後,就已經對北伐曹魏不甚積極,甚至一度對曹丕稱臣,獲封“大魏吳王”。稱帝之後,整個孫吳政權逐漸江東化,以顧雍、陸遜為代表的江東集團逐漸權重,而這一集團正是太子孫和的支援者。

《三國志》卷59之《孫和傳》注引《通語》的記載:“初權既立和為太子,封霸為魯王”當時,丞相陸遜、大将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骠騎将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是太子一邊的;骠騎将軍步骘、鎮南将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将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是魯王一邊的,造成了“中外官僚将軍大臣舉國中分。”

根據這段記載,我們來分析下太子黨與魯王黨的政治派别。太子黨中,陸遜、顧譚、朱據為吳郡人士,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吳郡中還有陸胤、顧悌、張純、吾粲均為太子的支援者。除了吳郡人士,太子黨中的諸葛恪為淮泗人士,施績

(朱績)

為孫堅舊部朱治之後,非吳郡人士,滕胤為北海人士在會稽任職,丁密為會稽士族,孫魯育為朱據之妻。太子黨是一個以吳郡人士為主、以顧陸兩大家族為核心、容納了多方勢力的派系。

魯王這邊,步骘為淮陰人,是魯肅的同鄉。呂岱同樣為南渡人士。呂據為呂範之子,則屬于汝南人。全琮則是吳郡錢唐人,但與顧雍、陸遜這樣的士族有所差別,屬于憑軍功晉升的将領。全琮與陸遜的反目,也是孫和與孫霸争相争的展現。孫弘是江東人士,但與孫和不合,是以加入反對太子的魯王陣營。此外還有吳景之後吳安,淮泗人士楊竺、諸葛恪長子諸葛綽,以及孫魯班、孫峻、孫奇等宗室成員。魯王黨是以全琮為核心,包含了衆多淮泗人士的上升軍功集團。

孫權死後,東吳為何毫無滅國焦慮、瘋狂自相殘殺

步骘影視形象。來源/電視劇《三國演義》截圖

孫權在二宮之争初期打擊太子一黨:太子黨的顧譚、顧承先被流放交州;陸遜則被孫權斥責,憂憤而死;陸胤、吾粲下獄,吾粲死在獄中。黨争後期,孫權終于意識到分裂的嚴重後果,先是再次打擊太子黨,将朱據等人或徙或殺,接着又将孫和廢除,孫霸賜死,将魯王黨中的孫奇、吳安、全琮次子全寄誅殺,将楊竺的屍身扔入江中。

孫權死後,東吳為何毫無滅國焦慮、瘋狂自相殘殺

陸遜影視形象。來源/電視劇《三國演義》截圖

孫權如此操作,是因為忌憚陸遜等人的勢力,顧、陸兩家相繼為相,朝中形成了以兩大家族的為核心的派系,這一派系恰恰又是太子的支援者。魯王這邊,則是處于上升階段的軍事将領以及部分鎮守邊關要地的宿将,正好可以借此打擊陸遜等人。但是,這種打擊并不是毀滅性的,陸遜去世後,陸氏家族仍然得到重用就是例證。而在陸遜死後,魯王黨中的穩健派也沒有進一步擴大迫害。孫權最後将兩黨中的激進派給予打擊,努力清除黨争帶來的惡劣影響。

孫權的臨終安排,以諸葛恪、孫弘、滕胤、呂據、孫峻為班底囑托後事,除了孫峻為宗室外,諸葛恪、呂據為淮泗人士之後,孫弘、滕胤為江東人士但非江東世族,可以說是平衡了兩派人物的關系,可謂用心良苦。

孫家熱衷于互殺,還有第三股勢力的影響,那就是孫家宗室。孫權在執掌江東後,通過平定山越等戰事逐漸提升孫氏宗親的地位。在宗親之中,本就有不少野心之輩,例如孫堅之弟孫靜的長子孫暠,在孫策身亡後就圖謀自立。孫暠之孫孫峻、孫綝更是孫吳政權後期的著名權臣。孫亮繼位後,孫峻先殺死諸葛恪,大權在握,甚至行廢立之事。加上孫魯班野心宗室把持朝政,也是孫吳朝局動蕩的重要原因。

限江自保,無心北伐

再來看客觀原因,孫權後人敢這樣折騰,從客觀上來說,是他們并沒有感到亡國的壓力。

孫權于公元229年稱帝,促使其稱帝的重要原因是,公元228年,吳軍取得了石亭之戰的勝利,也就是《三國演義》裡吳國的高光時刻之一——“周鲂斷發賺曹休”。

吳軍在陸遜的指揮下,精心布局,誘敵深入,在石亭大敗魏國大司馬曹休率領的魏軍,曹休不久後飲恨而亡。吳軍一戰打出了24年的和平,魏國直到公元252年孫權去世,才再次大規模攻吳——發起東興之戰。

是以,在整個孫權稱帝期間,吳國的國境線是相對平靜的。魏國将主要精力用于應對季漢。之後又經曆了曹爽與司馬懿争權,并無精力謀取吳國。二宮之争發生在242至250年間,正是魏國内鬥正酣之時,可謂頗得天時。而孫權一去世,魏國就發動東興之戰,卻被諸葛恪擊敗。之後,諸葛恪北伐失敗,又被孫峻所殺。

孫權死後,東吳為何毫無滅國焦慮、瘋狂自相殘殺

諸葛恪影視形象。來源/電視劇《三國演義》截圖

除卻天時,還有地利。盡管常說守江必守淮,但孫吳政權始終未能攻取淮河流域,而是将長江防線發揮到極緻。諸葛亮就認為孫權雖不能渡江北伐,卻足以限江自保。曹魏以及代之而起的西晉,在很長時間裡都不擅長水戰。而孫吳政權則對長江防線進行了層層加強。

胡阿祥主編的《兵家必争之地——中國曆史軍事地理要覽》總結了孫吳“限江自保”的七層含義:

一、依托長江,進行要點防禦;

二、守在江北,在江北建立前沿防線;

三、沿江遍置烽火台,江防連成整體;

四、采用世兵制,沿江重鎮衛戍之兵多為舉家居于一地,将士安土重遷,善于堅守;

五、以攻代守,時時出擊;

六、對季漢實行關限防禦,守住長江西大門;

七、鞏固國土,保江東而觀成敗。

這一戰略是成功的。劉備夷陵之戰、曹丕親征伐吳都沒能取得勝利。孫權去世後,孫吳與曹魏和西晉交戰互有勝負,但整體保持了長江防線。哪怕是到了末帝孫皓執政初期,在陸抗、丁奉等人的輔佐下,孫吳的江防仍然得以維持。孫吳政權還未到亡國的地步。等到孫吳名臣相繼去世,孫皓日漸殘暴,外乏良将,内有奸佞,民心盡失,才被磨刀霍霍的西晉軍隊一路攻破。孫皓出降,孫權後人的自相殘殺總算結束了。

盡管孫吳政權有着完備的軍事防禦體系,但孫權及其後人并未居安思危,而是近乎瘋狂地内耗。你方唱罷,我方登場,在這漫長的内鬥中,消耗國力,喪失民心,最終滅亡。

參考文獻:

1、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中華書局1959年點校本。

2、胡阿祥主編:《兵家必争之地——中國曆史軍事地理要覽》,海南出版社、三環出版社2007年版3、宋傑:《三國兵争要地與攻守戰略研究》,中華書局2019年。

4、朱子彥:《孫吳的地域集團與立嗣之争》,《社會科學戰線》2013年第7期。

5、把夢陽:《論“二宮并阙”與“舉國中分”——對孫權二子奪嫡事件的再研究》,《史林》2013年第4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