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推送傳統文化課程資訊,傳統文化新聞、精彩善文,傳統文化用品、禮品,傳統文化修學書籍、音像等諸多優質内容,一站式傳統文化學習資訊服務微信平台!構築您的幸福人生!

書山有路,經史為徑。學經和學史對我們人生有什麼意義?我們這一代青年,很可能成為差距非常明顯的一代人。在我們中間,可能出現國家的棟梁,也可能出現社會的包袱。形成這種差距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不是你的畢業院校,也不是你的學曆,以我這些年的觀察發現,可能就是我們對于中國文化和中國曆史的學習。
人為什麼會迷茫?我們是用高中面對大學,用大學面對社會,我們所走的路始終都是嶄新的。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急着去奮鬥,而是在關鍵時刻,是否能做出正确的抉擇。迷茫就是抉擇到來的時候。正确的抉擇來自哪裡?來自智慧。也就是說,迷茫正是智慧不足的顯現。比如,我們與人相處,有時候我們不知道該如何拒絕傷害,如何說不,如何正确地幫助他人,這些都屬于智慧不足。
而智慧又從哪裡來?從古聖先賢的傳承中來。古聖先賢把人生的智慧、經驗留給了後人,為我們在做抉擇時提供參考。
二00九年五月,當時的中共中央黨校校長習近平在幹部學習會上強調,一定要多讀優秀的傳統文化書籍。他說:“優秀傳統文化書籍作為古今中外文化精華的傳世之作,思考和表達了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問題,其智慧光芒穿透曆史,思想價值跨越時空,曆久彌新,成為人類共有的精神财富。”他接着又講道:“我們中華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傳統文化中的許多優秀文化典籍蘊含着做人做事和治國理政的大道理。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講的就是這個意思。”他又說:“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能離别的精神家園。讀優秀傳統文化書籍,是一種以一當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閱讀。”他當時就倡導黨員幹部要去學習、研讀優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書籍,他做出結論:“總之,我們要通過研讀優秀傳統文化書籍,吸收前人在修身處事、治國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經驗,養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不斷提高人文素養和精神境界。”
讀書使人進步。讀什麼樣的書?讀聖賢書。過去讀書人也說:“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當正确的價值觀還沒有形成之前,我們對窗外事了解得很多,可能會形成幹擾,可能會導緻我們價值觀的偏激,甚至混亂。聖賢文化先幫我們形成關于人生的正确思考,以此來觀察世界、抉擇人生。一個人讀書讀好了、用好了,成長是很快的。
我們學過一個成語叫“吳下阿蒙”,說的就是三國時期吳國的将領呂蒙。少年時的呂蒙性格非常剛烈,十五歲參軍,勇猛善戰,有一次和東吳大将甘甯發生了争執,大怒,駕了戰船去和甘甯決鬥,最後被他母親給拽回來了。
有一次,孫權找呂蒙談話:“卿今并當塗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你已經當官了,當塗是個地名,已經做到了當塗的掌事,應該多讀書,多學習,提高自己。呂蒙很會狡辯,他回答:“軍中常苦多務,恐不容複讀書。”我在軍中事情太多了,哪有時間讀書?孫權繼續耐心開導:“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土邪?”我讓你讀書,難道是希望你做博土嗎?“但當令涉獵見往事耳。”隻是為了增長你的見識,積累人生的經驗,開闊視野。
孫權又道:“卿言多務,孰若孤?”你說你事很多,難道比我還多嗎?“宜急讀《孫子》《六韬》《左傳》《國語》及三史”,給他開了一個書單。他看呂蒙還沒有完全想明白,又講道:“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亦自謂老而好學,卿何獨不自勉勖(xù)邪?”光武就是漢朝的光武大帝劉秀,他在帶兵打仗的時候手裡往往拿着一本書,手不釋卷。孟德是曹操,曹操也說自己雖然年歲很大依然很好學,曹操是思想家、政治家,還是文學家,文學造詣很高。
呂蒙非常受激勵,回去日夜苦讀,又留下一句成語,叫“士别三日,當刮目相待”。三天沒有見到呂蒙,再見面,發現這個人變了,有才學了,讀書讀出用處來了。後來呂蒙智勇雙全,幫東吳打了很多勝仗,像著名的“智取零陵”、“白衣渡江奪江陵”,後來,又逼着關羽敗走麥城。孫權評價他說,他的才能已經超過了魯肅,可與周瑜媲美。一介武夫因為讀書而發生了變化。
很多朋友說,我們也讀書,為什麼沒有讀出這種感覺?我們讀的不是聖賢書,不是經典。我們要關注人生,而對人生關注最深刻的就是經典。聖賢對我們人類來說像眼睛一樣,一個人沒有眼睛行嗎?人應該學習,應該把有限的時間放到該學習的課程上。人生是短暫的,個人是渺小的,人類曆史是悠久的,聖賢智慧是精深的。當面對人生的抉擇時,我們有十年之心就可以産生十年的決策,我們有百年之心就可以産生百年的決策,我們有智慧之心就可以産生智慧的決策,我們有愚癡之心就可以産生愚癡的決策。我們自身達到什麼樣的高度,我們對人生的規劃和整理就可以達到什麼樣的高度。
- END -
文章版權屬于作者,文中觀點不代表釋出方,僅供參考。
重
磅
推
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