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成立8個月,國家疾控局終于要發“三定方案”了?

成立8個月,國家疾控局終于要發“三定方案”了?

定職責、定機構、定編制,三定方案敲定之時,也即改革任務基本定型之時。

“國家疾控局三定方案近期将會公布,流程已經走到最後階段。”近期,一位接近國家衛健與疾控系統人士透露。多個獨立信源向“醫學界智庫”印證了此消息。

此時,距離2021年4月28日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宣布成立已過去8個月,全國10餘萬疾控人也等待了8個月。“國家疾控局一成立,改革就已箭在弦上。三定方案敲定之時,也即改革任務基本定型之時,将對行業形成直接、深遠的影響。”醫療政策研究者、首都醫科大學國家醫療保障研究院原副研究員仲崇明說。

同樣是在巨大的改革呼聲之下成立的副部級機關,國家疾控局常被拿來與國家醫療保障局比較。而從挂牌到“三定”,國家醫保局隻花了3個多月,且在3個多月的“過渡期”裡就已高調行事:抗癌藥集采和醫保準入談判、醫藥和醫療行為治理、調查高值醫用耗材管理工作等,在業内頻頻掀起波瀾,俨然等不及三定方案公布就要開始改革的程序。

而國家疾控局成立至今,8個多月裡,僅與國家衛健委等部門合發了《“十四五”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關于提前下達2022年重大傳染病防控經費預算的通知》、新增一位副局長,此外幾乎再無任何機構官方動作。

為何國家疾控局成立後如此“沉寂”?三定方案為何遲遲不出?改革方案衆說紛纭,最終,定下的會是哪個版本?

成立8個月,國家疾控局終于要發“三定方案”了?

國家疾控局挂牌儀式。圖/央視新聞

漫長等待

“疾控局三定方案什麼時候公布?”

熟悉這個問題的人不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下稱CDC)某業務部門職員吳畊一個人。從國家疾控局4月底成立起,從上至下,許多CDC的職員去往地方開會或調研時,總會被問起,衛健和疾控部門職員尤其關心。他們耳聞的答案從上半年,改為年中、年底,最新的版本是要保障好冬奧會和兩會工作,是以方案可能會在2022年的三、四月才出來。

屆時,國家疾控局成立将滿一年。“但我們不知道上司們還會不會這麼有耐心,能夠等這麼長時間?”吳畊說。

2020年初,疫情資訊直報系統失靈,CDC不夠合理的體制和職能被視為直接原因:體制上,從中央至地方四級是非垂直管理模式、地方CDC需聽命于地方政府而非上級CDC;職能上,曆來重業務與技術、輕管理與政策,資訊釋出權與行政權不足。SARS疫情後我國公衛隊伍萎縮、地位低下,醫防分離等問題也再被提及。

疾控體系改革的呼聲因而鵲起,至國家疾控局宣布成立時達到高潮。

挂牌時,國家疾控局的級别也正式公布:副部級,隸屬國家衛健委管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指出,新成立的國家疾控局要高質高效完成國家、省、市、縣四級機構組建工作,強化上級疾控機構對下級疾控機構的業務上司和工作協同,形成從中央到基層上司有力、權威高效的疾控體系。等同于為賦行政權于疾控系統定調。

據新華社消息,國家疾控局将負責制訂傳染病防控及公共衛生監督的政策,指導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規劃指導疫情監測預警體系建設,指導疾控科研體系建設,公共衛生監督管理、傳染病防治監督等。

既有了國家疾控局,疾控中心的人事與業務必定要進行整合、調整。吳畊表示,當時中國CDC許多業務部門幾乎已做好接受人事變動的準備,有調出可能性較大的部門職員常開玩笑“我們馬上就要出去了”。地方CDC也急切等待方案公布,好盡快确定變革方向,盡量多争取一些緩沖的時間。

成立8個月,國家疾控局終于要發“三定方案”了?

2021年8月19日,福建省率先籌建省級疾控局,将整合疾病預防控制、應急處置、公共衛生監督等相關職責和機構。圖/福建日報

一位北京的疾控工作從業者告訴“醫學界智庫”,基層疾控人員則擔憂未來的編制和薪酬待遇等,聚在一起時常讨論相關話題。

挂牌後,國家疾控局卻近乎沉寂。接近CDC人士喻钊向“醫學界智庫”透露,局部較為嚴重的疫情不斷是一大原因,“各種推遲,如果因為什麼變動而影響大家抗疫的積極性,那是得不償失的。”

他同時表示,三定方案遲遲未出的另一大原因是“要梳理一些關系”,“當時大家都設想得比較好,就覺得很自然。”喻钊說,指的是要将國家疾控局建設成像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一樣,雖向國家衛健委彙報,但有較為獨立的行政權。“但後來發現,還是有一些利益關系要處理。”

内部協作、利益關系需協調,外部期待深厚

公共衛生不隻包括新冠肺炎等傳染病的防治,還有近年“健康中國行動”強調的營養膳食、控煙、心理健康、重點慢性病防控等。喻钊分析,從人群健康角度出發,CDC除了傳染病外,還有慢性病及傷害兩大業務。而從目前已任命的局長背景及公布職能來看,國家疾控局未來工作将偏重傳染病的防治。CDC非傳染病部門的職員擔心,歸屬到疾控局後,是否會影響未來的業務發展。

成立8個月,國家疾控局終于要發“三定方案”了?

中國CDC官網“組織機構”頁面截圖。

即便CDC所有業務部門全部順利歸到國家疾控局,未來與國家衛健委相關司局的協作也是一個問題。目前,CDC、國家衛健委内設機構疾控局和老齡健康司、婦幼健康司、基層衛生健康司等都是國家衛健委下屬的機關,在慢性病防控等業務上聯系緊密,CDC還為其他幾個司局提供了重要的人員和技術支援。一旦疾控局相對獨立出去,和衛健委分了家,其他幾個司局再想争取這種支援,或是疾控局需要相關協助,流程就會變得繁瑣起來。

“可能在委裡辦公室就是對門的,司局級或者處級幹部直接溝通就可以”,喻钊說,“分家後,有可能辦公室還是隻隔着幾米,但檔案就需要兩邊的部、司、處逐級批複,才能向對方機關申請支援。原來一天能解決的事情,之後可能就要更長的時間去走流程。”

喻钊表示,其他利益關系,還有CDC的級别問題:其現為國家衛健委(正部級)的直屬事業機關,國家疾控局成立後若将中國CDC納入,那麼它将會由直屬于正部級的機關變為直屬于副部級,整體下降半級;以及CDC下非法人專業技術機構歸屬到疾控局後的編制問題、國家衛健委保留CDC下非傳染病業務的傾向等。

“沒有壓倒性的共識出現,幾方各執一詞。”喻钊認為,這是疾控局三定方案遲遲未定的一個原因。

從外部環境來看,仲崇明認為,中國新冠疫情防控的相對勝利,為疾控系統在國際上“彎道超車”提供了機遇;但同時我國疾控系統不強、公衛服務不大仍是不争的事實,迫切需要改革和建設。我國在政府機構整體縮編背景下成立國家疾控局,首要任務是做好新冠疫情的防控,在以往工作基礎上更展現專業性、系統性和可持續性;而後便是慢性病防控、精神心理衛生等健康業務的發展,展現未來我國公衛發展的縱深性、效率性和負責性。

“國家疾控局的三定方案,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健康中國’戰略将如何落到實處。”仲崇明表示,改革任務的迫切性和重大性,外部的深厚期待,使三定方案确定程序十分謹慎。在醫防協同原則下,慢性病防治等業務必然由疾控系統發揮更強作用,壓力、阻力與動力同在。

另一方面,仲崇明認為,國家疾控局三定方案還需回應一些疾控系統的痼疾,如人員隊伍建設不穩定、待遇差,以及公衛服務在現實業務中可能存在的帶金銷售風險等。

“主要是待遇能不能改善?我們抗疫任務也很重,但是薪酬在同級别醫療系統中是最低的,相同職稱同時進入系統,待遇大概隻有其他系統的三分之一。”雲南邊境的一位縣級疾控中心公衛醫師對“醫學界智庫”表示,“改善待遇,其他身份、地位這些都無所謂了。”

在疾控局成立後、“三定”前,也有疾控人等不及改革正式啟程,選擇離開。内蒙古某旗疾控中心的檢驗醫師告訴“醫學界智庫”,公衛在衛健系統裡本就是冷門,檢驗科更是其中“冷門的冷門”,但其工作對疫情的防控是非常關鍵和重要的。新冠疫情流行的這兩年檢驗科工作量暴漲,員工卻未見增加,資訊登記的電子化、自動化程度幾近于零,疫情一來每天就隻能睡2-3個小時。又因為編制問題得不到解決、待遇低,年底,科裡兩個最能幹的同僚辭職了。

成立8個月,國家疾控局終于要發“三定方案”了?

元旦前夕,中國CDC主任高福慰問北京新冠疫情防控一線專班從業人員。圖/中國CDC

會是公衛主角還是“高配版防疫站”?

若将慢性病等CDC下的健康業務一并歸屬到國家疾控局,容易帶來協作、利益等方面的問題,那麼,将國家疾控局建設為專注于傳染病防治的“高配版防疫站”,是否可行?

現有資訊似乎透露着這種迹象。如上文所述,從目前新華社所表述的職能來看,國家疾控局未來工作似乎将偏重傳染病的防治。并且,國家疾控局成立後僅釋出的兩個檔案,均有值得讨論之處。

首先是國家疾控局7月份與國家衛健委、國家發改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釋出的《“十四五”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該方案提出重點建設四大工程,“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工程”為第一項,任務包括現代化疾控體系建設、國家重大傳染病防治基地建設、國家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建設,明顯偏重于傳染病的防治;而涉及多種非傳染性慢病的老年健康,以及職業健康、婦幼健康等任務,則被歸到第三項工程“重點人群健康服務補短闆”。展現了疾控、健康工作的分離。

其次是國家疾控局12月與财政部、國家衛健委聯合釋出的《關于提前下達2022年重大傳染病防控經費預算的通知》,涉155.7億元财政經費;同時,财政部、國家衛健委還釋出了《關于提前下達2022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資金預算的通知》,預算共計588.5億元,近4倍于重大傳染病防控經費預算。而這份公衛服務的預算檔案,國家疾控局并未參與其中。

喻钊透露,将CDC拆分,隻将傳染病業務歸屬到國家疾控局、其他業務另歸到衛健委的相關司局,正是改革方案之一。而最新消息是,國家衛健委可能會另成立一個司局專門接手這些業務,避免紛争。“如果這樣,在這個講求‘大健康’的時代,我們的公衛體系可能就會變成一個笑話,如果改革方案設定不科學,那麼就會退回到防疫站時代。”喻钊說。

改革方案未公布,外部仍在對國家疾控局對我國公衛事業的影響寄予厚望。在仲崇明的想象中,國家疾控局可以如CDC一樣,以“重點任務命名”的方式對内設機構進行劃分,如設立結核病防治部門、慢病防治部門等,提高效率,避免職責不清;還可以學習國家醫保局“騰籠換鳥”,對價格虛高的二類疫苗盡快啟動帶量采購或談判,把結餘部分留給疾控人薪酬改善。

“公衛需要一個主角,這個主角就是國家疾控局和各地疾控隊伍。”仲崇明表示,“國家疾控局必須提高站位,真抓實幹,也必須盡快展現工作能力和經營哲學。”

“2021年5月啟動的國家疾控體系改革,給我國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帶來了戰略發展機遇期。也為新發傳染病的防控救治、突發公共衛生應急事件應對創造了補短闆、建機制的機會。”中國CDC創始人、首任主任,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李立明對“醫學界智庫”表示,“但是,如何堅持大衛生、大健康理念,統籌我國雙重疾病負擔的應對、迎接老齡化帶來的健康挑戰、從容應對環境健康問題和食品、藥品安全等公共衛生問題,仍然是任重道遠。”

改革時機難遇。這一次,要改革,共識已定,現實中改革的程序和細節卻難以預測。“我說的這些,目前也不完全确定,任何一種可能都會被推翻重設。”喻钊說。而他尤其希望,将國家疾控局建成“高配版防疫站”會是被推翻的那個版本。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吳畊、喻钊為化名)

封面圖檔來源:封面新聞

來源:醫學界智庫

責編:鄭華菊

校對:臧恒佳

制版:薛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