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客家姓氏故事·古遍布全球20多個國家,超七成古姓人根在梅州

清光緒《嘉應州志》記載:“未有梅州,先有楊古蔔”。古氏是最早進入梅州地區生活的客家姓氏之一。

1000多年前,信安縣令古延绶退休後遊山玩水,看到梅州山清水秀,民風淳樸,便愛上了這裡,從此在此開枝散葉。

古姓沒有列入百家姓前100位,屬于人口較少的姓氏。全國古姓人口以廣東為最多,全省各地級市中以梅州為甚。梅州是客家古姓的大學營,有相關研究資料表明,目前全球20多個國家的古姓人口中,70%以上根源在梅州。全球60萬古姓人口中,近半根源在梅州。

客家姓氏故事·古遍布全球20多個國家,超七成古姓人根在梅州

南遷入粵始于唐代

未有梅州先有“古”

穿過熙熙攘攘的街道,步入位于梅江區城北鎮的五裡亭,一座外表并不起眼的客家建築卻因大門上的“成之公祠”四個大字顯得熠熠生輝。“古成之是梅州古氏開基祖古延绶之子,也是嶺南第一位進士。”梅州古氏宗親聯誼會副秘書長古柏英指着挂在牆上的“八世祖成之公”畫像,和筆者說起了古氏的淵源。

關于古姓,源出有四,其中普遍認可的是出自姬姓,周族先祖古公亶父的後代子孫,以古為氏。據《風俗通》上記載,認為古氏是古公亶父之後。而這個古姓家族的始祖,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在武王得天下時,被追尊為太王,是以,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其後代子孫以古為氏,稱古姓。

成之公祠裡,厚厚的《古氏族譜》将梅州古氏曆史記載得原原本本,脈絡分明。

唐憲宗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河東平陽府(今山西臨汾)人古雲應,由進士官任洪州通判(洪州,今江西南昌市),後為避戰亂南遷贛州,再遷至南雄珠玑沙水村,成為古氏唐代第一位南遷者,後世尊稱為南遷一世祖。

古全望之子古延绶生于唐明宗長興元年,乃梅州古氏開基祖。古延绶任信安縣令,告老緻仕,遊梅州,見山水秀麗,人物淳雅,便于梅州開枝散葉。關于古氏在梅州定居繁衍,清光緒《嘉應州志》亦有記載:“父老相傳,皆雲未有梅州,先有楊古蔔。”進一步佐證古氏是最早定居粵東梅州的中原衣冠士族之一。

成之公祠大堂内懸挂的“嶺南首第”牌匾,便是為了紀念古成之。其子是勳都騎尉、殿中丞古宗悅。古宗悅娶三妻生四子,即鳳儀、鳳仁、鳳信、鳳俊,組成廣東古姓的四大支系。其中,古鳳儀支系是廣東的古氏客家語系,居處最廣,散居廣東各地,主要居住在梅州。

客家姓氏故事·古遍布全球20多個國家,超七成古姓人根在梅州

“十世古鳳儀生三子,分别是古革、古堇、古鞏,梅州古氏基本上是古革和古鞏的後裔。”古柏英告訴筆者,古革的裔孫中,古牧于宋代遷居梅縣石坑都,古敵于宋代遷居梅縣萬安都,古敏于宋代遷居蕉嶺石窟都。古鞏任廣西賓州知府,告老緻仕後隐居長樂縣(今五華縣)。“梅州古氏主要分布在各個縣(市、區),其中以梅縣區、五華縣、梅江區居多。”

“2014年,由中華古氏文化促進會發起,梅州古氏宗親聯誼會、中華古氏文化促進會深圳理事會聯合主辦的‘中華古氏第二屆懇親大會’就在梅州召開,海内外古氏宗親70多個代表團近2000人參加了懇親大會。”今年86歲的古國檀說起這段曆史,記憶猶新。

資料統計,東南亞、美國、加拿大、澳洲、南非、港澳台等國家和地區古氏,多屬廣東分支,人口占全球古姓的50%以上。梅州是客家古氏的大學營,目前全球20多個國家的古氏宗親,70%以上根源在梅州。

誕生宋朝嶺南首第

四代五進士傳美譽

古梅盛長在嘉山,直面寒冬展笑顔。

先覺先知能突破,賢明賢哲敢登攀。

德高望重名千裡,藝博文精譽九寰。

流麗奇葩欣不謝,芳香永遠駐人間。

這是一首藏頭詩,為梅江區詩詞學會副會長古玉知所作。“古先德流,直賢藝芳”表達了後人盛贊古姓先祖将傳統的古氏美德世世代代流傳。

南北朝時期北魏宰相古弼,忠誠謹慎,喜愛讀書,善于騎射,被人們愛稱為“筆公”。曾經曆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敬壽帝拓跋餘、文成帝拓跋濬四朝,在朝廷任職期間南伐赫連定、北滅并州胡人、東征北燕馮弘、西讨仇池楊難當,随宜都王穆亮一同輔政,政績顯赫,為國家的安定繁榮作出了突出貢獻。當時的君主稱:“有臣如此,國之寶也。”

“為了紀念這位德高望重的先祖,古姓以古弼的家鄉新安郡(今山西代縣)為堂号,稱為新安堂,或以皇帝對古弼的評價‘國寶’為堂号,稱為國寶堂。”古柏英介紹道。

在梅州古姓各大小宗祠,皆可見新安堂、國寶堂等堂号挂在祠堂中間,兩側的堂聯或為“源自亶父;望出新安。”或為“鄉賢世澤;國寶家聲。”亦或為“君稱國寶;人舉筆公。”等。

在先人的教誨和激勵下,古姓一族才人輩出。梅州古氏在宋朝就有“四代五進士”的美譽。這五位進士中,有“父子進士”的古成之及其子古宗悅;有“公孫進士”的古宗悅與其孫古革三兄弟;有“兄弟同科進士”的古革、古堇、古鞏。

成之公祠就是為了紀念宋朝嶺南第一位中進士者古成之。古成之于宋朝端拱初年(公元988年)考中進士,譽為“嶺南首第”。宋太宗說:“廣州舉士者,始于成之。”

他學識廣博,才華橫溢,既是廣東客家文學的孕育者,也是開倡嶺南文學的功臣。古成之的文章,被稱譽一時。清代吳澹庵編《廣東文征》時,寫下如下文字:宋代文章,首列古成之的《湯泉記》。宋朝大文豪蘇轼《慕紫虛先生》文曰:“如日星之絢彩,若美玉之無瑕,登宋進士,文藻聯葩。”宋吏部侍郎李昂英、丞相陳堯佐等均有詩懷念古成之。

客家姓氏故事·古遍布全球20多個國家,超七成古姓人根在梅州

古成之的兒子古宗悅,于宋仁宗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以三禮出身,任英州司戶,遷新興縣令,因捕盜有功,改奉禮部侍郎,升殿中丞,勳都騎尉(四品,為宋室京畿侍衛将領),是宋代梅州籍官階最高之人。

古宗悅的四子之一古鳳儀娶妻楊氏,聰慧賢淑,知禮識義,生下古革、古堇、古鞏三子。這三兄弟自幼承襲古姓家風熱愛學習,再加上母親楊氏的嚴格管教,熟讀《四書》《五經》,博覽群書,視野高遠。

北宋哲宗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科考時,兄弟三人一舉榮登同科進士。當時古革24歲、古堇22歲、古鞏20歲。宋哲宗聽聞後大為贊歎:“一門三貴,曠世盛聞。”後來,古革任潮州刺史、古堇任象州刺史、古鞏任賓州刺史。兄弟三人的事迹傳為美談,“一母三進士”的故事也在梅州坊間流傳。

繼承祖德傳揚家風

争當心懷家國之人

在梅州客天下景區大門旁,梅州東升村荷樹崗,矗立着一個莊嚴、威武的紀念亭,是古氏後人為了紀念入梅始祖古延绶而建。2014年在梅州舉行的“中華古氏第二屆懇親大會”,來自全球的古氏宗親便是在這裡祭奠祖先,懷念古恩。

客家姓氏故事·古遍布全球20多個國家,超七成古姓人根在梅州

耕讀傳家的梅州古氏,非常注重家風家訓的傳揚。“明明我祖,奕世流芳。基肇春科,功顯漢唐。宋元明清,德業煌煌。”“追進先德,提示要綱。凡我後裔,靜聽彜章。古昔所向,詩書農桑。文明進化,并重工商。”“服膺拳拳,梅州永康。我言維服,勉旃勿忘。”……

在梅州古氏祖訓中,既要求後人繼承先德遺風,又要求後人勇于創新;既要求後人團結本族,又要求後人為梅州的興旺發達作出貢獻。胸懷家國的梅州古氏人為梅州的安定和諧、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諸多貢獻,革命家古大存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古大存是五華梅林鎮優行村人,是東江農民運動的領袖,東江蘇維埃政府和紅軍第十一軍的建立人之一,被毛澤東譽為“帶刺的紅玫瑰”。

古大存在1924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從此踏上革命征途,同時帶動全家絕大部分成員參加革命戰争。大革命失敗後,他的家人受到敵人嚴重摧殘,先後有12名親人遇害,其中10人為革命烈士。古大存強忍悲痛,帶領幸存的戰士走進八鄉山繼續革命鬥争,建立革命根據地。

在1930年4月召開的東江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上,正式宣布成立東江蘇維埃政府,選舉古大存為蘇維埃政府副委員長;同時正式宣布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由古大存任軍長。

紅十一軍的成立,标志着東江地區的武裝鬥争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紅十一軍成立後,鬥争足迹遍及東江地區的梅州、汕頭、潮州、揭陽、海陸豐(現為汕尾市)、惠州、河源等17個縣市區,經曆了大小戰役百餘次,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

即便出身于這樣一個英雄家庭,古大存的兒子古延賢談起父親時,更多的還是念及他的樸實和嚴格,“我們兄弟姐妹上學時,父親要求非常嚴格,從來不讓我們坐他的專車上班。他常常用這句話教育我們:‘生活不要跟别人比,學習、工作要多跟别人比。’。”

古大存的孫子古漢援則說起另一個故事,“祖父任紅十一軍軍長的時候,全軍戰士換上了新軍服,隻有他穿的是舊軍服,說要把新軍服留給年輕的戰士們穿。”

“古大存提倡的樸實、好學的家風家訓便是梅州古氏家風的核心内容。”古柏英介紹,為了鼓勵後人勤奮好學,古氏宗親聯誼會于2013年起,對考入重本院校的梅州古氏學子給予每人2000元的獎勵,此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慎終追遠懷祖德,繼往開來振家聲。“繼承祖德,傳承古氏文化”“耕讀傳家工商并重,為梅州永康奉獻”等一直都是梅州古氏家風家訓所倡導的,激勵着古氏一族争當勤勞勇敢、心懷家國之人。“古氏雖然是小姓,但信奉宗祠文化,一直牢記祖宗家訓,把先人的德行和祖先名言作為日常言行的标杆要求自己。”梅州市古氏宗親聯誼會會長古玉田說。

客家姓氏故事·古遍布全球20多個國家,超七成古姓人根在梅州

連結

梅州古氏名人

古直 著名國學家

古直(1885—1959年),梅縣梅南滂溪村人。青年時加入中國同盟會,投身辛亥革命和讨袁護法等一系列活動。古直是梅州中學、梅南中學、滂溪國小、龍文公學等學校的創辦人,也曾任封川縣、高要縣縣長,在興辦教育、育苗造林、興修水利等方面做過不少益于民生的事。古直辭官後從事教育和古典文學的研究,被聘為國立廣東大學(現中山大學)文學教授、中文系主任,執教10餘年。

古直一生著作良多,在學術方面尤精于漢魏六朝文學研究,其《客人對》《客人三先生詩選》《客人骈文選》《客人叢書》等著作,是研究客家文化的重要文獻,至今仍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古大存 革命家、東江革命根據地和東江紅軍主要建立者之一

古大存(1897—1966年),五華縣梅林鎮優行村人。

1924年畢業于廣東公立法政專門學校,同年在廣州加入中國共産黨。1925年參加東征,任戰地宣傳員,是中共五華地方組織創始人之一。1926年2月,任五華縣農會副會長兼軍事部部長。土地革命戰争時期,參與上司東江地區的武裝鬥争和建立八鄉山革命根據地。1938年任中共廣東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1943年任中共中央黨校一部主任。1945年出席中共七大,被選為中央候補委員。曆任中共中央晉察冀局黨校校長,中共中央東北局西滿分局常委、秘書長,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組織部副部長,東北行政委員會交通部部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廣東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長,省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常委、副書記、第一副書記、中共廣東省委書記處書記,中共八大中央候補委員、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

古德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

古德生(1937— ),采礦工程專家,梅縣人。1960年畢業于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大學),任中南大學教授。先後完成科研項目30餘項,其中《地下金屬礦連續開采工藝技術與裝備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硬岩無間柱連續開采技術研究》等3個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颠振型振動出礦機》獲國家發明三等獎。此外,還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8項,二等獎10項,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中國工程院“光華工程科技獎”和“葉劍英獎”等榮譽。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相關

古姓宗祠通用對聯

四言通用聯

1.源自亶父,望出新安

2.鄉賢世澤,國寶家聲

3.君稱國寶,人舉筆公

4.南嶺首第,北魏元勳

5.名揚東漢,勇冠魯齊

五言通用聯

1.亶父家聲遠,筆公世胄長

六言通用聯

1.押衙真俠義士,筆公為社稷臣

【記者】張柳青黃培強

【通訊員】賴俊權

【攝影記者】何森垚(除署名外)

【作者】張柳青;黃培強

【來源】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