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朝的“大國”與遼朝的“中國”,兩者有何差別?

作者:淚殇之陌

這看似簡單的一個問題,卻蘊含着兩朝雄踞中原的博弈角逐。一個是滿懷着"禮崩樂壞"之感的宋朝,另一個則是充滿民族自信的遼朝。南北對峙,各懷心思,誰先拔得頭籌、立于不敗之地,就能主導"華夷"定論。可悲的是,雙方似乎都忘了當初的"大一統"理想,反倒沉浸在自我标高的虛妄之中。究竟是宋朝的士大夫們過于自視甚高,還是遼朝的"中國"意識有些越矩?亦或二者之間還隐藏着更深層的緣由?讓我們一探究竟。

宋朝的“大國”與遼朝的“中國”,兩者有何差別?

遼朝"中國"意識的緣起

北宋君臣與遼朝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文化較量,其根源可追溯至遼朝興盛時期。當時,契丹族人逐漸接受儒學理念,掀起了一股"尊孔崇儒"的熱潮。契丹族興建了大量的州縣學校和書院,不遺餘力地推廣漢文化教育。此外,科舉取士制度在遼朝得以延續,為漢人赢得仕宦升遷的良機。

宋朝的“大國”與遼朝的“中國”,兩者有何差別?

随着漢文化在遼朝日益風靡,越來越多的漢文典籍被遼人引入,并逐一加以研讀。漢族優秀學者如黎靖徳、歐陽修等人也被遼廷延攬而入。在這種形勢下,漢文化逐漸與本土文化融合,孕育出了一種獨特的"契漢文化"。

契丹人原本視中原王朝為一種外來政權,但融會漢文化後,他們的觀念發生了根本轉變。他們開始接受儒家的"大一統""夷夏等級"理念,覺醒了"中國意識"。這不僅有利于統一各族,同時也大大增強了契丹人對遼朝政權的認同感。

宋朝的“大國”與遼朝的“中國”,兩者有何差別?

于是,遼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統治。在農業方面,大力開墾土地,吸納大批漢人移民;在文化上,提出"漢契一家"的口号,号召民族融合。更為關鍵的是,遼廷在與北宋的對外關系上采取了一種"南北并立"的做法,試圖擷取與中原政權平起平坐的地位。

總之,遼朝統治階層借助儒學和漢文化,成功喚醒了"中國意識",并逐漸樹立起"以我為中心"的觀念。他們不再将契丹王朝視為一種"蕃邦",而是将之上升為"中國正統"的高度。這種觀念轉變,不但為王朝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同時也讓遼人意識到與北宋的角力已經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宋朝的“大國”與遼朝的“中國”,兩者有何差別?

宋朝面臨的窘境

對于北宋而言,失去燕雲十六州後,朝野上下備受打擊。太宗在位期間,曾向往"統一天下"的宏圖大略,如今隻能将之深深埋藏于心。武力征伐遼朝的想法,也在連年戰事的失利中漸行漸遠。

宋朝的“大國”與遼朝的“中國”,兩者有何差別?

高麗河之役和岐溝關大捷,直接動搖了北宋對外征伐的信心。宋軍在兩場戰役中傷亡慘重,元氣大傷。太宗朝廷隻得暫時放棄武力收複燕雲的企圖,轉而尋求與遼和平相處之道。

此後,朝野漸有"望梅止渴"之感。士大夫階層對曾經的"天下夢"再難回首,隻能暗自憑吊。宋真宗時的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在詩作中對當時的時局表達了無限惆怅:"中夜凄涼起宮詞,隴雲暗合笙簧奇。天風吹散柳邊雪,紅樓深壓梨花枝。"

宋朝的“大國”與遼朝的“中國”,兩者有何差別?

自顧無力的宋廷,别無他法,隻得向遼朝低頭。太宗時期,兩朝通過"澶淵之盟"達成協定,北宋每年需向遼朝進貢歲币。到了真宗年間,歲币之稱更是一再被降格為"納貢"。無疑,宋朝名存實亡的"中國正統"地位,在遼人眼中已是虛有其名。

既失去了燕雲重鎮,又屢屢在遼人手中吃盡了閉門羹,宋室聲威在中原大為掃地。即便如此,北宋也未曾就此認賊作父,接受遼朝的"外夷"身份。相反,他們仍舊對"夷夏等級"觀念根深蒂固,自诩為華夏正統後裔。

宋朝的“大國”與遼朝的“中國”,兩者有何差別?

當時的文人墨客更是如此。無能為力的他們,隻好在詩詞筆墨中對遼人進行種種貶斥,以此發洩積郁已久的無奈與失落。歐陽修在贊美宋将李綱時,就聲稱遼人"陋習狼戾",根本不足與中原文明相提并論。

可以說,在對外失利、對内頹勢漸露的雙重打擊下,北宋确立了一種強烈的自衛心理。為了維護舊有的尊嚴地位,他們不惜以"重中國、輕夷狄"的思維方式自我麻痹。不過在強大遼朝的夾擊之下,如此一種"裝傻"的做法,終歸是無法徹底排解宋人心頭的焦慮與威脅感的。

宋朝的“大國”與遼朝的“中國”,兩者有何差別?

契丹王朝的新舉措

面對南北僵持的局面,遼朝決不甘于隻做一個"邊疆小國"。他們積極采取一系列措施,謀求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突破,以期與宋朝分庭抗禮。

宋朝的“大國”與遼朝的“中國”,兩者有何差別?

農業經濟是遼朝統治的重心所在。遼廷大力興修水利,鼓勵民間墾殖。荒蕪之地,遼人盡力開墾;原有的農田,則着力養殖。為了維護農業生産,遼廷還專門設立了"農桑都監"這一管理機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遼朝終于擁有了一支農業勞動大軍,為糧食自給自足奠定了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遼朝在民族融合方面亦不遺餘力。統治階層提出"漢契一家"的口号,号召契丹族與漢族相親相愛,以期在政權内部形成高度的凝聚力。遼朝的民族融合程序雖然還未臻于完善,但至少已經為今後的大一統奠定了民族基礎。

宋朝的“大國”與遼朝的“中國”,兩者有何差別?

在對外政策上,遼朝處處與宋相持平。與宋真宗年間的"三個年号"并行使用相比,更加展現出遼人的"不卑不亢"姿态。有學者指出,遼廷給遼神宗所定的年号為"大契丹國皇帝禦制大統曆",其與宋曆"慶曆"并列可見一斑。

此外,遼人還力圖在文化領域中樹立自身的威望。他們不僅造梯繼往,率先在東北地區振興儒學,同時還慷慨大度地收留了一批逃離宋朝的名士。遼朝的這一做法,不僅培養了自己的人才儲備,更為今後與宋朝争奪文化正統地位奠定了基礎。

宋朝的“大國”與遼朝的“中國”,兩者有何差別?

總的來說,遼朝在面對北宋的過程中處處謀求與宋抗衡,努力實作南北對等的地位。他們在農業、民族融合、年号制度、文化建設等方面均不遺餘力,期望最終與宋朝分庭抗禮,在正統地位的争奪戰中占據有利形勢。

宋臣對遼朝的種種評價

宋朝的“大國”與遼朝的“中國”,兩者有何差別?

面對遼朝在軍事、政治、經濟等領域的迅猛發展,北宋朝野決不願輕易認輸。他們竭力維護所謂的"中國正統",并對遼人橫加诽謗,妄圖彰顯自身的文化優越性。

北宋君臣們往往将遼人貶低為"虜""狄""夷"等稱謂,藉此極盡貶抑之能事。如使節韓德讓在其遊記中,便屢屢将遼境稱作"虜境",将遼君聖宗稱作"虜主"。類似的用語,在歐陽修、蘇轼等文人的筆下也是随處可見。

宋朝的“大國”與遼朝的“中國”,兩者有何差別?

宋人甚至對遼的一切風俗習慣都予以否定和歧視。如《虜中風俗》一書中,就将遼人遺體埋葬的方式斥之為"豕鼠之葬"。南宋文人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更是将遼稱為"狼羊雜處"。可見當時士人對于遼人的民族習俗根本不予了解,且存在極大的偏見。

更有甚者,宋人對遼的民族融合政策視而不見。他們刻意無視了遼朝努力推行"漢契一家"理念的事實,執意将遼視為一個"異族王朝"。對此,歐陽修在批評遼聖宗時便聲稱:"聖人之教,其道不傳于東夷。"

宋朝的“大國”與遼朝的“中國”,兩者有何差別?

北宋的一些文人意識到自身的武力無法與遼朝相抗衡後,便将矛頭對準了文化領域。他們無一例外地将自身的文化價值觀奉為至高無上,對遼文化則加以鄙夷與貶低。

如果說在遼文化的确存在一些粗鄙之風的話,那麼宋人對此的攻擊也未免有些過于狹隘和武斷了。事實上,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遼朝已經吸納了儒家文化的精華,并嘗試與本土文化進行融合創新。然而宋人卻對這一點了若指掌,或是故意視而不見。

宋朝的“大國”與遼朝的“中國”,兩者有何差別?

換而言之,宋朝文人的所作所為更多地是出于一種狹隘的文化偏見。他們無法平等對待同為中華文明後裔的契丹族,因而對遼文化的否定和歧視也就變成了一種必然。

兩種意識形态的碰撞

宋朝的“大國”與遼朝的“中國”,兩者有何差別?

在北宋與遼這場曠日持久的文化較量中,雙方實際上都是受制于"中國意識"這一思維定式的囚徒。他們分别從自身的立場出發,妄加推衍和主觀臆斷,最終陷入了一場"虛妄之争"的泥淖。

宋朝自诩為華夏文明的傳人,因而将"中國"定義為一種天生的文化優越性。他們不僅對遼人橫加質疑,更在文化認同感上視遼為"東夷"。正如歐陽修在《烏台詩銘》中所言,"契丹雖号大國,非中國也。"此種狹隘的民族觀念已根深蒂固,根本無法平等對待遼朝的文化成就。

相較之下,遼人的"中國意識"則多了一分包容性。他們注重文化融合,并通過引進儒學、科舉等制度來增強自身的正統地位。然而與此同時,遼人也難免陷入了片面"中國中心"論的誤區,自以為借助這一做法就可以與宋抗衡,争奪合法性。

事實上,諸如年号制度、租庸調制、開明化等舉措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遼朝的形式上的正統性,但終歸隻是權宜之計。一味模仿漢人的做法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遼人的族屬,自然也無法徹底獲得"正統"的至高地位。

正由于雙方都執迷于此,因而在探讨"中國"内涵時便陷入了泥淖。宋人固步自封,認定"中國"就是文化上的正統繼承;遼人則視"中國"為一種政權合法性,企圖通過法理手段獲得正統地位。

雙方的觀點分歧由來已久,進而會引發一系列的争論和論戰。但不難看出,不論是宋朝還是遼朝,他們争論的都隻是表象,而未有深入挖掘"中國"内涵的意識。這便導緻了雙方的文化沖突,歸根結底隻是一場争奪"中國意識"的主導權的虛妄之争。

結尾

總的來說,宋遼之争的實質其實是兩種不同意識形态的碰撞。一方面是宋朝根深蒂固的天朝意識和"禮崩樂壞"的憂患意識,另一方面則是遼人由引進儒學而生的追求正統地位的意識。正是由于雙方對"中國意識"本身的錯位認知,才會産生這種曠日持久、難解難分的文化論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