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級純電隻要20多萬?這家成立2年的中國車企卷瘋了!
電動車公社
2024-06-11 15:24釋出于北京電動車公社官方賬号
大家好,我是電動車公社的社長。
前段時間在聊豪華品牌價格崩塌的文章裡,有小夥伴評論道:

那邊,高高在上的豪華品牌被迫擠出品牌溢價,降價求生;而這邊中國品牌推出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車,都早已見怪不怪了。
(均價真過50萬的滿打滿算隻有4台,半數是中國品牌)
但截止到去年,中國品牌依然缺少一台正兒八經的D級轎車(紅旗L5除外)。即使是蔚來和仰望,旗艦級的ET9和U7最快也得今年下半年才能上市。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居然有一家成立僅2年的品牌一口氣推出了兩台純電D級轎車:Y6入門版隻要26.98萬起售,Y7更是當下首台采用四驅、續航還能突破1000km的車型!
低調不為人知的營銷風格,似乎也和當下的大環境格格不入。
那麼,這家遠航汽車究竟是什麼來頭?又為什麼如此低調?
這件事,還要從一位地方首富說起。
01. 鄉村走出的摩托大王
1968年,遠勤山出生于山西省運城市的一個農村家庭。
在那個尚未實行獨生子女政策的年代,大家都習慣了“多生孩子好打架”,遠勤山家裡就有7個兄弟姐妹。正因為家裡人口衆多、當時的經濟條件也并不算好,在遠勤山的記憶裡,自己小時候總是和哥哥姐姐一起挨餓。
“我記得有一次家裡沒糧食吃,父親出去借了一天才借到3兩米。煮好之後,父親母親說他們不餓,全給我和哥哥姐姐吃了。”
也正是在這時,遠勤山埋下了對金錢的渴望。
國中畢業後,遠勤山在父母的安排下從事了一份收糧食的工作——到每個村低價收取糧食,再将收來的糧食賣到糧管所賺取差價,靠出賣力氣生活。
一個月下來,遠勤山能賺到十七八元。
心思活絡的他,空手的時候就挑着些油鹽醬醋沿街叫賣,還曾經騎着自行車去50公裡外的廠裡采購雞苗,回來賣給農戶。
為了提高銷量,他還主動賒賬:等農戶年底賣了雞掙了錢,再收回賬款。
但由于路途遙遠,騎自行車耗費時間和體力不說,路上還容易發生危險。于是,遠勤山就打上了機車的主意:先從機車行的學徒做起,既學騎車,又學修車。
如果這是個正常劇本,遠勤山在學成之後會攢錢買一輛摩托作為生産工具,繼續從事販雞的小本生意。
但不出意外地,果然出意外了:1987年春節,遠勤山在廣州打工的表哥回了家,美滋滋地騎了一輛嶄新的摩托回來!
這在運城這樣的内陸城市可是稀罕物件,衆人也都左摸右看,愛不釋手。
等人群散去,遠勤山悄悄拉住表哥:“你這是發了什麼大财?怎麼買得起這麼氣派的車!”
表哥的回答卻雲淡風輕:“物以稀為貴,隻咱們這比廣州賣得貴一些而已。”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年才剛過完,嗅到商機的遠勤山就找親戚們東拼西湊借了3000塊錢,和表哥一起南下廣州。他的目的不為别的,就是去1800公裡之外的市場“進貨”。
為了節省1000多塊的運費,他耗時6天5夜,一路騎着機車回了家。
雖然辛苦,但兩地的差價卻讓遠勤山一次掙了1000多塊,幹半年就能當上萬元戶!
5年後,23歲的遠勤山帶着50萬的全部身家,在運城開了一家100多平米的機車店。
憑借着多年走南闖北的關系,他拿下了本田、廣田、天馬、雅馬哈等大品牌的銷售代理,也吸引了不少車主前來光顧。在生意最火爆的時候,一天的營業額就有20多萬。
心思活絡的遠勤山,也依然在主業之外搞起了副業。
他發明了機車保護箱、避免運輸途中造成車損,還在箱子周圍的空隙裝上其他貨物,用“順風車”的方式降低運輸成本。
短短幾年間,這家小店就一躍成為山西最大的機車經銷商——山西通達集團,年收入達20億,分公司更是遍布全國十幾個省份。提供的零售、批發、售後、配件的“一條龍”服務,也是好評如潮。
乘着機車的東風,運城的新首富誕生了。
但不巧的是,随着大城市一紙“禁摩令”,各大機車企為了自保率先減少産量,市場開始變得供不應求。無車可賣的通達集團,必須轉變思路。
好在31歲的遠勤山,抓住了這次機遇。
在廣州的一次企業家交流研讨會上,遠勤山結識了泰國正大集團的大老闆。彼時的正大有錢、也有意願組建一家機車生産企業,但苦于找不到銷路,遲遲不敢下手。
雙方一拍即合,合資組建了廣州大陽機車有限公司(大運機車的前身),開始在廣州工廠生産大陽牌、大運牌機車,第一年就把産能拓展到了150萬台。
有一說一,遠勤山搞營銷,确實是一把好手。他抓準了當時人們追星的心理,特意斥巨資請來當紅的張柏芝和鞏俐代言,還在央視大量投放廣告。
(這兩句廣告詞,在當時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
每台車降價500元的促銷政策,也從銷售端倒逼了生産端的規模化發展,進而把這500塊錢的成本轉移出去,和如今汽車市場價格戰的打法如出一轍。
大運摩托同樣不負衆望,憑借出色的産品力和成本效益遠銷海外,還成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的機車獨家供應商。
時至今日,這兩個品牌依然活躍在機車銷量榜單的前十名,也從側面驗證了大運摩托在起步階段的成功。
但對遠勤山來說,機車數百億的市場已經不夠看了:他瞄準的,是下一個千億乃至萬億級的市場——進軍卡車領域。
02. 重卡領域的後起之秀
起初,他的想法遭到了大運集團内部的一直反對。相比于兩輪機車,生産制造卡車,難度無疑是指數級上升。把剛賺來的錢轉眼全部投進新的未知領域,無異于石沉大海。
更何況,制造卡車面前還橫亘着兩座幾乎不可逾越的大山:
相比于長春、上海、廣州等城市,運城乃至整個山西的汽車工業基礎相對薄弱;而重卡領域,也一直被解放、東風、重汽等國有品牌壟斷,沒有民營企業入局的先例。
敏銳察覺到物流市場潛力的遠勤山沒有聽取大家的勸告,而是在2004年投入26億巨資,在運城空港新區籌建工廠,親自帶領技術團隊攻堅、甚至整晚都住在工廠,為的就是投産首台民營重卡。
這一幹,就是5年。
不幸的是,就在第一輛重卡“大運一号”進入最終調試階段、還有半年下線量産的時候,遠勤山迎來了他人生中的至暗時刻。
由于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生産嚴重過剩,許多卡車企業都入不敷出、紛紛破産倒閉,行業發展陷于停滞。
這時退出,意味着之前的努力全部付諸東流;但不退出,未來又該何去何從?
就在這一生死攸關的時刻,遠勤山卻做了一個極其大膽的決定,給自己的下半生來了一場豪賭:
在同行紛紛攜資撤退時,遠勤山反倒加大投資,硬着頭皮往前沖。
2009年3月,遠勤山全資收購四川銀河汽車,組建成都大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并投産成都生産基地,入局輕卡領域;
2010年7月,成立湖北大運汽車有限公司,建立十堰生産基地,進軍中卡領域;
再加上運城的大運汽車重卡生産基地,最終形成了三地優勢互補的全系列卡車産業布局,也宣告了大運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或許是大運的名字真的帶來了好運,或許是外部經濟環境也步入了新的階段,也或許是遠勤山的營銷手段再次奏了效……總之,大運的産品真的得到了卡友們的認可。
2013年春節,在央視《吉尼斯中國之夜》節目中,大運重卡憑借卓越的綜合性能一舉創造了重型卡車漂移入位最短距離吉尼斯世界紀錄,驚豔了所有人。
6月份,大運重卡出任環塔拉力賽官方保障用車;10月份,又以1米的紀錄創造了“卡車側兩輪行駛過最窄通道”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諸多背書加持,讓大運重卡在這一年交出了1.3萬輛的成績單,也實作了建廠8年來的首次盈利。随後每年的業績更是直接起飛,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重卡和中卡都牢牢占據着銷量榜前十名的位置。
由此,大運集團也成了運城首家銷售額突破百億的企業,産品更是遠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對于這次十分驚險的經曆,遠勤山是這麼評價的:
“做企業,一定要用養小孩的心态去做。今天嗷嗷待哺的小孩,明天也許就會成為企業的頂梁柱。”
但遠勤山養的“小孩”,不止大運摩托和大運重卡。
03. 押注下半生的豪賭
我們剛才說遠勤山押注重卡是一場賭局,其實是因為他把所有的籌碼分成了兩半。
all in的另一邊,是如今已和燃油車分庭抗禮的新能源。
其實早在2010年集團成立的時候,大運就開啟了純電車型的研發工作,還在2013年成立了山西首個新能源實驗室,準備攻堅新能源關鍵技術和整車研發能力。
印象比較深刻的小夥伴們,應該還記得這一年發生了什麼——
免購置稅、不限牌不限行等政策給使用者帶來了實打實的利好,大額的國家級和地方級财政補貼讓車企們紛紛入局新能源,由此也被稱為“中國新能源産業全面啟動的元年”。
隻不過大運起初瞄準的賽道并不是如今大熱的乘用車,而是商用車,而且轉型的速度非常快。
2015年6月,大運通過了新能源純電動汽車生産資質稽核,率先向熟悉的卡車領域發起了沖擊。短短1個月之後,就宣布首款純電動載貨汽車研發成功;
同年,又帶來了純電動碼頭牽引車、4×2純電動載貨車,滿足專項作業、環衛、垃圾運輸等B端多領域的需求。
雖然130km的續航、以及2小時滿電的充電速度在現在看來并不算什麼,但在當時完全能夠滿足營運的需求。不僅用車成本極低,還不用擔心柴油車帶來的尾氣和環保問題。
由此,純電動物流車的訂單如雪花般湧入,也讓大運位居同類産品行業銷量第二。
初嘗甜頭的大運發現了新能源商用車的契機,開始布局新能源重卡。
有研究顯示,一台重型卡車的排放量,甚至能抵過幾十台寶馬轎車。要想改善這一現狀,隻有兩個選擇:要麼“曲線救國”油改氣,主打一個節能減排;要麼直接攻堅到底,上純電。
但卡車電氣化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重卡之是以“重”,是要承擔重載任務。電池小了跑不遠,電機弱了帶不動,充電補能也是大問題。
它最适合的使用場景,反而是礦山這種能利用重力勢能的地方:電量隻要足夠空載上山就行,滿載下山的時候開啟動能回收,猛猛充就完事兒了!
可就在乘用車新能源補貼首次退坡20%的2017年,大運6×4純電動重型牽引車問世,填補了國内純電重卡市場的空白。
不僅上市時間隻比德國、美國晚了2年,還具備大規模量産的能力。從參數來看,也并不落伍:
整備品質14000kg,準拖挂車總品質34505kg;
290.61kWh磷酸鐵锂電池包,滿載續航120km;
最大功率350kW,極速90km/h;
支援120kW直流4槍充電,15分鐘補能40%……
在随後的時間裡,大運的純電輕卡銷量連續兩年穩居行業第二,純電重卡連續三年銷量第一,産品線也逐漸衍生到廂貨、城市公共汽車、微面等領域;還投資了20多億元,借着新能源商用車的經驗和經銷商管道,搞起了新能源乘用車。
小型SUV悅虎,在巅峰時期銷量能有2000多台;三亞、桂林、昆明這些旅遊城市和運城當地的營運市場上,也能見到MPV遠志M1的身影。
用遠勤山的話來說,“既然國家政策和宏觀環境,給了新能源發展的沃土和雨露。大運汽車作為身先士卒的排頭兵,更應該為時代進步貢獻力量。”
04. 劍走偏鋒的高端之路
但相比于順風順水的商用車闆塊,大運的新能源乘用車乃至更高端的遠航品牌,踏上的道路無疑要坎坷得多。
最主要的原因是,最近兩年的車市真的是太卷了,甚至已經從卷技術卷産品,卷到了營銷和車企老闆身上。
是以在6月份的未來汽車先行者大會上,諸多業内大佬就隔空喊話,要從卷價格轉向卷價值,也呼籲全行業一同向海外擴散影響力:
很難說大運是不是想要出奇制勝,也或者是出身資源大省的慣用打法,遠航選擇了一條看起來最難、但實際上也許是最簡單的路線——
給錢!找最專業的人,幹最專業的事。
博世,負責電子電氣架構和一體化底盤內建技術;華為,負責智駕&轉向、熱管理和車載網關;阿裡提供AliOS智能座艙系統,配合AR-HUD做5屏關聯;還有甯德時代、億緯锂能、本特勒等全球頂級供應商的身影……
據說單是大運和博世成立的聯合研發中心,就擁有約1000人的研發團隊。
上一個能拉上這麼多重磅玩家、進行聯合研發的,還是奔馳S級。
而且遠航也和奔馳S級一樣,一出手就直奔旗艦而去——
2022年的成都車展上,遠航汽車一字排開了4款純電車型(豪華轎車Y6、豪華轎跑Y7、行政SUV H8、運動SUV H9),清一色全是D級車!配置也是直接拉滿:
B.H.D平台采用800V架構,支援整車、智駕、智艙域控;
800V碳化矽電驅最大520kW輸出功率,零百加速時間3.2秒;
150kWh電池包,CLTC續航1020km;
車長超過5.2米,軸距超過3.1米,風阻0.207Cd;
博世智能線控制動+Brembo刹車系統;
前雙叉臂+後多連杆,空懸+CDC;
27揚聲器+Wanos全景聲音效,4座加熱/通風/按摩,後排145°躺椅;
……
放到現在都是頂流的參數,再配上D級行政轎車26.98-35.98萬元、D級純電SUV 28.98-38.98萬元的價格,确實稱得上一句真香。
當然,這種高配置、大空間、低價格的打法,也是商用車的慣用操作了。對成本極度敏感的商用車,非常懂得“把錢花在刀刃上”,這是乘用車企很難做到的。
從我前段時間的實際體驗來看,遠航的産品、定價乃至後續的營銷政策都有着當年做商用車時的影子,和現在車圈主流的風格完全不一樣。
(北京車展後,他們搞了一場賽道日活動)
先說優點吧,就比如遠航的加速/刹車踏闆非常柔和且線性,哪怕開着零百加速3秒多的D級車在賽道裡左沖右突,也不會把自己開暈,能看出在調校上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再比如我故意吃了一下賽道上的路肩(可以了解為從搓衣闆上飛馳而過),想感受空氣彈簧和CDC減振器的配合,卻發現它在側傾穩定的同時,還能做到垂直向的舒适。
就連轉向手感這種不太影響使用者體驗的小細節,它的水準也追平了高端品牌的第一梯隊。
這些,都是商用車最為擅長的。
但與此同時,遠航也有着商用車最不擅長的——精緻浮于表面,座艙不夠舒适。
比如遠航Y6(轎車)明明提供了後排座椅靠背角度調節,NAPPA真皮的觸感也不錯,卻沒有提供坐墊前後調節和腿托,導緻很難找到适合自己的躺姿:
全系車型後排門闆上的多功能調節按鍵采用觸控式,視覺效果确實有了,但使用體驗可能還不如電視機遙控器:
黑白内飾很顯檔次,但中控大屏的黑邊成了減分項:
整體來說,能看出遠航想通過設計和堆料來營造高端氛圍,成本效益是有的。但還處于從商用車思維向乘用車思維轉變的過程中,還需要在細節上再做調整。
如果能夠借助首批車型傳遞的契機迅速貼近使用者需求、疊代産品,很難說背靠大運的遠航,會不會成為高端新能源品牌中的一匹黑馬。
05. 寫在最後
縱觀大運集團的發展史,不難發現有偶然,也有必然。
偶然的是,大運每一次都把準了時代的脈搏。90年代的機車、00年代的卡車運輸、再到10年代的新能源,都讓大運乘着經濟發展的春風向前邁進。
必然的是,大運每一次豪賭成功背後,都是“以小見大”的成功經驗:機車起家源于鄉村“倒爺”,卡車大王源于摩托運輸,遠航又源于商用車電氣化……
大運見證了運城和山西從改革開放至今的快速發展,也憑借一己之力推動了當地從資源向技術的轉型,成為了當地制造業的新名片。
而從大運身上,又何嘗見不到中國近年來發展的縮影呢?
檢視原圖 622K
-
D級純電隻要20多萬?這家成立2年的中國車企卷瘋了! -
D級純電隻要20多萬?這家成立2年的中國車企卷瘋了! -
D級純電隻要20多萬?這家成立2年的中國車企卷瘋了! -
D級純電隻要20多萬?這家成立2年的中國車企卷瘋了! -
D級純電隻要20多萬?這家成立2年的中國車企卷瘋了! -
D級純電隻要20多萬?這家成立2年的中國車企卷瘋了! -
D級純電隻要20多萬?這家成立2年的中國車企卷瘋了! -
D級純電隻要20多萬?這家成立2年的中國車企卷瘋了! -
D級純電隻要20多萬?這家成立2年的中國車企卷瘋了! -
D級純電隻要20多萬?這家成立2年的中國車企卷瘋了! -
D級純電隻要20多萬?這家成立2年的中國車企卷瘋了! -
D級純電隻要20多萬?這家成立2年的中國車企卷瘋了! -
D級純電隻要20多萬?這家成立2年的中國車企卷瘋了! -
D級純電隻要20多萬?這家成立2年的中國車企卷瘋了! -
D級純電隻要20多萬?這家成立2年的中國車企卷瘋了! -
D級純電隻要20多萬?這家成立2年的中國車企卷瘋了! -
D級純電隻要20多萬?這家成立2年的中國車企卷瘋了! -
D級純電隻要20多萬?這家成立2年的中國車企卷瘋了! -
D級純電隻要20多萬?這家成立2年的中國車企卷瘋了! -
D級純電隻要20多萬?這家成立2年的中國車企卷瘋了! -
D級純電隻要20多萬?這家成立2年的中國車企卷瘋了! -
D級純電隻要20多萬?這家成立2年的中國車企卷瘋了! -
D級純電隻要20多萬?這家成立2年的中國車企卷瘋了! -
D級純電隻要20多萬?這家成立2年的中國車企卷瘋了! -
D級純電隻要20多萬?這家成立2年的中國車企卷瘋了! -
D級純電隻要20多萬?這家成立2年的中國車企卷瘋了! -
D級純電隻要20多萬?這家成立2年的中國車企卷瘋了! -
D級純電隻要20多萬?這家成立2年的中國車企卷瘋了! -
D級純電隻要20多萬?這家成立2年的中國車企卷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