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揭秘地佬:廣府人多是什麼血統?宋朝人為何說土白話“鴃舌”?

作者:優美奶酪VC

廣東這片熱土孕育了源遠流長的地佬文化,其根植于古老的俚僚民族。曆史的塵埃中隐藏着無數個迷人的故事,等待我們一一撥開迷霧去探尋。到底地佬人是從何而來?他們的血脈源自何方?為何宋朝人會稱地佬的語言為"鴃舌"難懂如鳥語?這些看似平凡的疑問,背後暗藏着廣府文化的由來與淵源。讓我們一同踏上探索之路,追溯地佬的曆史根源,揭開這些謎團的面紗,描繪出一幅廣府文化的宏偉畫卷。

俚僚人的原鄉與遷徙足迹

揭秘地佬:廣府人多是什麼血統?宋朝人為何說土白話“鴃舌”?

追根溯源,俚僚人的祖先可以追溯至古老的百越族群。數千年前,他們的先祖便已在中國南方的廣闊土地上紮根生息。根據分子人類學的研究,俚僚人距今約兩三萬年前的祖先,最初是聚集于北部灣沿岸一帶。那時的北部灣,環抱着一片廣袤無垠的原始沃野,清澈的河流彙聚成溪,綿延至遠方的大海。俚僚人的祖先們就在這片沃土上耕耘、狩獵、漁捕,過着與自然親和的原始生活。

幾千年後的一個黎明,俚僚人開啟了漫長的南遷之路。他們大約以北部灣為中心,分成兩支隊伍,沿着南中國海的岸線向兩側延伸。一支隊伍沿着廣東的海岸線向西遷移,大約在一萬四千年前抵達了台灣島。另一支隊伍則順着越南的沿海向南推進,後來發展成了今天的馬來族群。

在廣東這片土地上,俚僚人的足迹遍布各地。大約在三千年前,廣東的南越族群從中分化出了西瓯分支,與廣西的土著雒越族群融合,共同孕育了壯傣民族的祖先;而廣東南越與福建閩越族群則逐漸演化成了今天的侗族。俚僚人在廣東紮根生息,他們的血脈在這片熱土上源遠流長。

揭秘地佬:廣府人多是什麼血統?宋朝人為何說土白話“鴃舌”?

廣東嶺南地區的衆多村落,都保留着俚僚先民的痕迹。從梅州的客家圍龍屋,到博白鎮上陳氏家族的古老祠堂,從粵西那片被群山環抱的土地,到珠三角平原上的富庶城鎮,俚僚人的後裔遍布各地,在漫長的時光中,與其他民族交彙融合,但始終保留着祖先的部分語言和習俗特征。

地佬血統的基因證據

時光穿梭至20世紀後期,分子生物學的飛速發展為我們探尋地佬人的血統提供了全新的視角。一項項嚴謹的DNA檢測成為解開謎團的利器,讓曆史的迷霧開始漸漸散去。

揭秘地佬:廣府人多是什麼血統?宋朝人為何說土白話“鴃舌”?

最早的研究證據來自1946年,著名曆史學家徐松石出版了《泰族僮族粵族考》一書。徐松石認為,廣府地區的土著居民有高達70%的壯族血統。他的這一判斷并非空穴來風,很快就得到了分子人類學的有力佐證。

2006年,廣西民族大學徐傑舜教授團隊在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嶺南民族源流史》研究中,對壯傣等族群的基因進行了測序分析。結果發現,距今兩三萬年前,俚僚祖先就已在北部灣一帶定居,并在那裡生活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這與考古發現的古老銅鼓文化等實物遺存相吻合。

更為直接的證據來自網絡科普平台"藍粵網"公布的資料。根據DNA檢測,廣府地區漢族血統僅占19%,而高達69%的人擁有俚僚土著血統。可以說,絕大多數廣府人的根在這片土地上紮得很深。

揭秘地佬:廣府人多是什麼血統?宋朝人為何說土白話“鴃舌”?

除了俚僚血統占據主導地位外,分子考古還揭示出另一個有趣的現象:廣府一帶居民的母系血統與客家人群有着極為密切的聯系。這說明在漫長的曆史程序中,南下的漢族客家移民與當地俚僚土著發生了大規模融合,最終形成了今天獨特的地佬文化。

不難想象,當年那些來自中原的客家移民懷着開拓新疆土的夢想遠渡重洋,來到這片熱土時,所見到的景象定然頗為陌生。他們身着粗布衣衫,手持家夥,在熱帶的陽光下汗流浃背。俚僚土著在林間小路上溜出矯健的身影,用着客家人無法了解的土語招呼着彼此。漸漸地,随着相處時間的增長、地緣的親近,移民與土著開始互相了解、互相了解,婚姻加深了種族融合,最終孕育出獨特魁梧的地佬後裔。

正是由于漢民與土著的通婚,造就了廣府地區族群血統的多元交融。地佬人的血液中同時流淌着客家先民的英勇豪爽和俚僚土著人的古樸純真,這種獨特的基因密碼,造就了他們在語言和風俗習慣上的特色。這也使得地佬文化成為廣府大地上一顆獨特而璀璨的文化明珠。

揭秘地佬:廣府人多是什麼血統?宋朝人為何說土白話“鴃舌”?

宋代文人筆下的鳥語言

轉念至宋代,筆墨官場上的文人們也對地佬人的語言給予了極高的關注。他們對這種"土人之語"的見解,為後世增添了不少有趣的猜想和探讨。

最早留下相關記載的,莫過于南宋地理學家周去非了。作為宋孝宗賜進士出身的官員,周去非曾在廣西欽州一帶任職六年,對當地的人文風土了如指掌。他在巨著《嶺外代答》中,對當時欽州的居民種類做了詳細的分類和描述。

揭秘地佬:廣府人多是什麼血統?宋朝人為何說土白話“鴃舌”?

其中,周去非将"欽民"分為五類:土人、北人、俚人、射耕人、蜑人。對于"土人",他解釋道是"自昔駱越種類也。居于村落,容貌鄙野,以唇舌雜為音聲,殊不可曉,謂之蒌語"。對于"俚人",他則寫道是"史稱俚獠者是也。此種自蠻峒出居,專事妖怪,若禽獸然,語音尤不可曉"。

可見,在周去非眼中,欽州一帶的土著居民與"俚人"所說的語言都極為生澀難懂,如同鳥獸的叫聲一般讓人摸不着頭腦。這種對土著語言的印象,在其他文人遺作中也有所展現。

北宋時期,蘇轼在其著名篇什《燕行親書》中提到,他在廣東的所見所聞讓他有許多感慨:"往還數月,所見風俗與語音,與前代傳聞全不同"。這番話雖然簡短,但從側面反映出當時中原文人對嶺南那片"語音"的困惑與陌生。

揭秘地佬:廣府人多是什麼血統?宋朝人為何說土白話“鴃舌”?

直至近代,對當地語言的評價仍然如此。清代學者紀昀在《閱世滍瀞》裡寫道:"廣之夷猺,其聲如鳥,莫可曉者"。這些帶着一些偏見,卻也不乏幽默的描寫,生動地呈現了地佬語在上層文人眼中的奇特與陌生。

那麼,這種如"鳥語"般的土著語言,到底是怎樣一種語言呢?事實上,從語言學角度來看,地佬話的來曆可以追溯到古老的俚僚語系。這種語言系統與漢語毫無親緣關系,其聲調複雜多變,語音發音部位與漢語也截然不同,這就注定了它在中原文人耳中會顯得格外生澀和陌生。

更有趣的是,一些專家發現,地佬話保留了不少壯侗語的痕迹。比如地佬話的聲調有高達10個以上,遠高于漢語的4-5個聲調,就與壯侗語語系的特點非常相似。另外,地佬話中還保留着大量獨特的壯侗語詞彙。這進一步說明,地佬文化與俚僚、壯族文化有着千絲萬縷的淵源關系。

揭秘地佬:廣府人多是什麼血統?宋朝人為何說土白話“鴃舌”?

多元族群的融合與碰撞

從宋朝到元朝時期,廣東一帶人口漸趨穩定,但族群構成卻發生了劇烈的變遷。這一時期,漢人移民與俚僚土著之間的互相影響、融合與碰撞,為這片熱土的民族文化進一步注入了豐富的活力。

據專家研究,南宋時期廣西地區的移民種類主要有客家人、潮人、閩人和中原漢人等。他們或是為了逃避戰亂而南下,或是尋求新的發展機會。無論出于何種原因,一波波漢族移民的到來,都為當地的民族構成帶來了新的活力。

揭秘地佬:廣府人多是什麼血統?宋朝人為何說土白話“鴃舌”?

然而,這種新老移民與俚僚土著的相遇,并非一帆風順。移民們帶着中原文化的印記,與當地居民在生活方式、語言習慣等諸多方面存在明顯差異,沖突與沖突在所難免。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南宋時期廣西就曾多次爆發漢人與土著之間的沖突。

如1225年,廣西一帶爆發了規模空前的"蠻夷之亂"。大批俚僚土著聯合起來,對抗漢人移民的壓迫和掠奪。雙方的武裝沖突持續了數年之久,給群眾生活帶來了極大損失。這樣的事态,充分說明當時兩個族群之間存在着深重的隔閡和沖突。

盡管如此,和平相處畢竟是大多數人的願望。随着時間的推移,移民和土著開始互相學習和借鑒,逐漸走向了融合。漢人學習土著的耕種和狩獵技能,而俚僚人則受漢族文化的影響,開始接受儒家思想和教育理念。

揭秘地佬:廣府人多是什麼血統?宋朝人為何說土白話“鴃舌”?

民間更是出現了大量跨族通婚的例子。比如著名的蘇家客了,他們的始祖蘇侉本是漢族,卻娶了俚僚女子為妻,随後就在廣東一帶紮根生息。蘇家客的後裔如今遍布粵港澳大灣區,無不自豪地津津樂道自己的"番祖"淵源。

正是在這種彼此包容、開放和吸收的過程中,地佬人的獨特文化漸漸形成并極富特色地發展。他們在家居飲食、服飾禮儀等生活習俗方面,都充分吸收了東南亞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色。

譬如,地佬人喜歡吃以鹹魚腌制的"鹹蛋",這種做法很可能源自俚僚人的海産加工技術;而他們盛行的坐月子、三朝村官等風俗,則來自于中原傳統。地佬文化的這種多元交融特性,正是源于不同族群在漫長時期裡互相影響、互相借鑒的結果。

揭秘地佬:廣府人多是什麼血統?宋朝人為何說土白話“鴃舌”?

地佬文化的獨特魅力

縱觀源遠流長的地佬文化,我們不難發現它蘊含着極為獨特的魅力。這種魅力不僅來自它的多元融合特性,更來自于廣府這片熱土給予地佬先民的休戚與共的磨砺。

自上古時期開始,廣府就是一片多民族聚居的熱土。俚僚、客家、潮汕、閩南等不同族群的人們在這裡紮根生息,互相影響、互相滲透,讓這裡的文化百花齊放、異彩紛呈。

揭秘地佬:廣府人多是什麼血統?宋朝人為何說土白話“鴃舌”?

在曆史長河的沖刷下,各族群逐漸形成了融合一體的地佬文化。地佬文化就如同一朵巍峨挺拔的參天大樹,根深蒂固于這片熱土之上,吸納着來自四面八方的滋養,枝繁葉茂、碩果累累。

作為嶺南文化的主體民系之一,地佬文化最鮮明的特色莫過于對祖先的崇敬。從城鄉民居,到廟宇閣樓,無不可見龍鳳呈祥、雕梁畫棟的精美木雕藝術。這些木雕大多取材于中原儒家經典,諸如《三字經》《二十四孝》等,卻又融入了地佬先民對自然萬物的崇拜,呈現出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

而在地佬人的祖廟裡,更是能見到他們虔誠祭祖的場景。每逢正月十五,香燭流絲氤氲,便是族人們向祖先朝拜的時刻。傳統的祭祖大戲便在這時上演,由操戈客家戲班擔綱主演,以濃墨重彩的唱腔和翩翩起舞的身姿,娓娓道來先祖的豐功偉績。

揭秘地佬:廣府人多是什麼血統?宋朝人為何說土白話“鴃舌”?

除了崇祖這一重要特征,地佬文化同樣集中展現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廖家宗廟正門的彩塑雕刻、大良民居樓層臨街的雕窗,各種精雕細琢都彰顯出地佬先民的匠心獨運。而廣府廚房裡那獨特的飲食文化,更是将中華飲食文化的精髓發揚光大。

揭秘地佬:廣府人多是什麼血統?宋朝人為何說土白話“鴃舌”?

如鲘門鹹蛋、虎凳腳煲、北帝鬥笠等一幹美味佳肴,無不融合了地佬人的求新好奇與傳統包羅萬象的精神。廣州酒家文化更是将這種精神發揚光大,成為嶺南飲食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曾幾何時,在血雨腥風的歲月裡,這些承載了文化基因的物質符号也飽經考驗和磨砺。明清時期多次農民起義給珠三角地區帶來了重創,廣州城遭兵燹數十次,大量古迹化為灰燼。但就如同廣府人的不屈不撓,經過一次次的重建,他們的文化精神依然根植于斯,熠熠生輝。

結尾

是的,地佬文化就是廣府這片熱土上一顆寶貴的文化明珠。它用獨樹一帆的輝煌燦爛,昭示着人性的光輝;它用包羅萬象的博大風範,述說着先民的智慧和勇氣。地佬文化之是以能散發出如此獨特的魅力,正源于廣府先民在漫長歲月中的沉澱與積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