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朝真的選錯首都了嗎?500年後一場雙輸戰役說明了一切

北宋江山的隕落,不僅讓兩位宋帝遭受了難以想象的屈辱,更成為中國曆史上最為令人痛心疾首的一幕。開封作為首都,在金軍的長驅直入下,竟然無力抵擋,僅僅幾個月就功虧一篑。世人長久以來對此耿耿于懷,一再質疑當初選址的決定:如果首都設在地勢更加險要的地方,戰局是否能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而五百年後明末一場聞所未聞的"雙輸戰役",卻為開封城自有難測的守城緣由提供了答案,也讓我們對所謂"地利之争"有了新的思考,戰争的勝負到底取決于什麼?

宋朝真的選錯首都了嗎?500年後一場雙輸戰役說明了一切

孤城有守?——明末農民軍長期圍攻開封之役

河南地區素來沃野千裡,糧倉充盈。公元1640年,連綿的大旱使得百姓陷入了無以為生的絕境。因禍得禍,饑荒驟然而至,平民離鄉背井,流離失所者遍地都是。就在這stock的時候,一支骁勇善戰的農民軍緩緩崛起,他們以"不納糧"為号召,招徕了無數貧苦百姓的投靠。

宋朝真的選錯首都了嗎?500年後一場雙輸戰役說明了一切

這支軍隊的首領李自成,原本隻是一介草莽英雄,卻憑借過人的戰略眼光和出衆的統帥本領,迅速擴充了軍隊的實力。他先是趁虛而入,攻陷了洛陽城,斬殺了萬曆皇帝的兒子福王朱常洵,掠奪了寶藏無數。緊接着,李自成瞄準了人口富庶、物産豐饒的開封城。作為陪都,開封孕育了數代帝王,阜盛一時無兩,周王朱恭枵的王府中锃金璀璨,積蓄達數百萬兩白銀。這等巨額财富無疑讓農民軍虎視眈眈,迫不及待。

宋朝真的選錯首都了嗎?500年後一場雙輸戰役說明了一切

開封城固若金湯,周王懸賞招募了數萬富戶和百姓組建民團,與正規軍鎮守城池。李自成首攻未克,隻得退兵重整。直至1641年春,他率領三萬大軍開啟了第二波圍攻。這一次,農民軍火力兇猛,架起高台,發射铳火驟至城樓;農民軍精銳親自沖鋒,挖洞進攻,每得一城一洞,就立即攻打下去。雙方厮殺激烈,黑煙飄滿城池,屍橫遍野。

守城的百姓雖然鬥志昂揚,可長期處于圍困,食物漸消耗殆盡。幸而天無絕人之路,明軍四路援兵同時殺至,擊退了李自成暫時解了城中之圍。

宋朝真的選錯首都了嗎?500年後一場雙輸戰役說明了一切

形勢危局——陷入絕境後雙方各有盤算

明軍解除了開封的重重圍困之後,農民軍并未就此罷手。李自成自知進攻之道還遠未竭,乃密令部将另擇良機。農民軍退至駐地後,頃刻間即着手調整作戰計劃。李自成親自巡視前線,同時大舉征調民夫,召集了當地一切可用的人手,紛紛攜帶工具,分赴數處。有的前去搜刮民間的火藥彈藥,有的動手打造可以攻城的重型機械,更有一批人專門負責從黃河岸邊運輸巨石。

宋朝真的選錯首都了嗎?500年後一場雙輸戰役說明了一切

幾個月之後,農民軍的準備工作已趨完備。李自成遂分兵數路,打算從四面八方同時發動總攻,将開封層層包圍,以求全面瓦解城防。與此同時,先頭部隊奉命夷平周邊農田,燒毀民居,切斷了開封的糧草供給。接下來更是在城外掘坑架木,營造了一條條蜿蜒的戰壕,為将來的沖鋒做足預備。

守城之人見狀固然心憂。周王朱恭枵當機立斷,下令加強城牆,修整已毀的炮台,并将糧草集中統一管理,嚴令節欲。他親自巡視戰場,号召群眾共同固守家園,對勇者亦頗加重賞以振奮軍心。

宋朝真的選錯首都了嗎?500年後一場雙輸戰役說明了一切

然而,李自成的"絕戶計"讓城中漸漸陷入了空前絕後的窘境。糧草日漸匮乏,人心開始動搖。一次,周王正在與文武大員商議對策時,恰逢城外一陣騷動。原來有斑卝衛兵逃出城來,混入了農民軍的陣營。城中一片嘩然,紛紛流傳這是有内應出賣城池的嚴重征兆。周王大怒,堅持頑抗到底,他将疑似内奸的人一網打盡,樹起幾具人頭以儆效尤。

不久,一場突如其來的天災徹底打亂了雙方的部署。這一年的雨季将至,黃河水位持續上漲,終于決堤泛濫。農民軍隻得拔營避險,明朝官軍也随之解除了重圍。

宋朝真的選錯首都了嗎?500年後一場雙輸戰役說明了一切

生死存亡——雙方身陷孤城困局

滔天的洪水一時之間,改變了開封城的全部格局。農民軍倉促抽撤,隻餘數百人駐守陣地,躲避洪災。而明軍固然解除了重圍,卻也陷入了另一種困境。

滾滾黃河貫穿整座城池,将開封一分為二。周王朱恭枵和文武百官本已安營于西城,如今卻與東城的百姓倉皇失散,幾乎完全被割斷了聯系。城西淹沒在汪洋之中,糧草補給全無着落,士卒掙紮在水深火熱之間,時日無多。

宋朝真的選錯首都了嗎?500年後一場雙輸戰役說明了一切

東城一隅,民不聊生。水患肆虐,年年霖雨将整個城區化作汪洋。居民們或攀高築室,或搭棚架橋,僅存住所已然面臨坍塌。而連年的戰亂更是讓他們陷入了窮途末路,哭喊聲不絕于耳。城中官員多有逃亡,惟餘數名勇士固守城門,率領百姓堅持到底,将寶貴的财物悉數救出。

宋朝真的選錯首都了嗎?500年後一場雙輸戰役說明了一切

事實上,雙方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窘境。李自成的農民軍一度勝券在握,卻也因洪水肆虐而苦不堪言。陣地被水澤所淹,軍士們隻得退至高地,過着簡陋的生活。缺糧少草之困擾了軍心,逐漸醞釀出一股逃兵的風潮。

一次,李自成正在軍營視察時,一夥逃卒竟赤手空拳将他打傷,那一幕竟無人敢前來救援。李自成急火攻心,狼狽逃出重圍。回師後他更是連遭變故,眷屬慘遭殺戮,悲痛萬分之下,決心借開封一役力挽狂瀾。

宋朝真的選錯首都了嗎?500年後一場雙輸戰役說明了一切

好在洪水退去後,雙方仍有力量再度糾纏。李自成号召部下,重整合圍之勢,待黃河水位退去之後,即刻掘戰壕挖陷阱,從四面八方向守軍施加壓力。

周王遣人修葺城牆,注冊軍民,并親自巡視督戰。他發現黃河灘塗竟滲透有老農民的血液,不禁大惋痛心。分裂的兩岸官民如今雖得以重逢,卻再無舊日溫馨。滿目瘡痍的景象無時無刻不在提醒他們生死存亡之際。

宋朝真的選錯首都了嗎?500年後一場雙輸戰役說明了一切

曆史巧合——戰争勝負的關鍵因素剖析

開封之役确實是一場令人哀歎的雙輸之戰,無論勝者敗者最終都無甚可誇。但若回顧全過程,我們不難發現,這場戰役的勝負其實早已注定,并非單單取決于開封城的地理環境。

宋朝真的選錯首都了嗎?500年後一場雙輸戰役說明了一切

首先,我們應該正視地形地勢對于守城作戰的重要影響。雖然開封位于平原,但這并不意味着就無法憑借人工設防來制造地利。事實上,開封作為帝都,四面環以堅城甲壁,雄厚無比;加之人工開鑿護城河及高地,足以遏制敵軍進攻。隻是這一次,城防工事建設大權竟落入了不肖之人手中,錯置了許多重要的柝制要害,緻使農民軍得以鑽了空子,才讓圍城行動如此順利。

其次,人心向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李自成之是以能迅速擴大軍閥,關鍵在于他赢得了饑民的擁護。相比之下,開城之内雖有數萬禁軍及民團,但他們多系權貴财主雇傭,或是被迫入伍,缺乏應有的忠勇氣節和團結一心。再加上周王朱恭枵昏庸無道,專權把持,使軍中上下阋牆林立,内耗嚴重,難免暴露出弱點被敵人鑽了空子。

宋朝真的選錯首都了嗎?500年後一場雙輸戰役說明了一切

最後,即便是擁有堅不可摧的地利和絕對統一的決心,在這場戰役中也顯得力有未逮,戰局的走向仍然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比如那場突如其來的大洪水,不啻是一劑強心針,徹底扭轉了雙方的攻守格局。如若沒有它,或許就會出現另一種結果。因而,戰争勝敗往往受諸多複雜變量的影響,缺一不可,正所謂天時地利人和,任何一個環節失控,都可能釀成全局覆滅的大禍。

硝煙再起——最後的決戰及其終局

洪水過後,開封城内外的形勢發生了劇變。雖然雙方都遭受了重創,但彼此的鬥志絲毫未減。農民軍堅持不懈地掘戰壕、運輸火藥,為下一輪的總攻做足準備。而城内的明軍也在全力加強城池,整頓軍心。

宋朝真的選錯首都了嗎?500年後一場雙輸戰役說明了一切

此時的開封,曾經的風光不再,滿目瘡痍。但雙方卻在這片廢墟上燃起了新的鬥志。農民軍先聲奪人,在1642年的年初首先對城頭開火,炮火連天,震撼城池。周王不敢怠慢,即刻發出進攻令,駐守各要塞的禁軍也同時還以火力。接下來幾個月,雙方激戰不斷,彼此狠命轟擊城頭,似已置生死于度外。

到了農曆三月,開封守軍發難,紛紛有逃亡出城之舉。周王親自率軍逼退叛軍,與農民軍也爆發了幾場惡戰。城外的李自成見機不可失,集合重兵壓境。終于在三月末,農民軍一舉突破了城防,先是湧入郊外,占領了周王駐地,随後便一路殺開,直搗城門而入。

首當其沖的是駐守城門的官兵,他們向周王告急,卻隻得到毫無辦法的回複。一番血戰之下,城門被攻陷。農民軍蜂擁而入,燒殺搶掠無所不至。周王聞訊大驚,遂率部出逃,未幾被叛軍捉拿,押赴農民軍營地受刑。開封就此淪陷,被洗劫一空。

結尾

這一仗打得實在慘痛,官軍各級将領死傷無數,平民亦遭殃及池魚。李自成終于如願奪下開封,占領數百裡土地,攫取無數财富。但他的勝利注定也隻是昙花一現,因為明軍在不遠處已集結了更多兵力,準備發起總攻。幾個月後的湯黃之戰,李自成徹底覆沒,農民軍被擊潰。他雖最終奪下開封,卻也注定失去了更大的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