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四大奇功造就了蜀國後期第一大将魏延,生不逢時的他卻有三位克星

魏延的一生可謂沉浮多舛,經曆過無數艱難險阻。他雖然立下赫赫戰功,被譽為蜀國第一大将,但命運卻似乎從未真正眷顧過他。從初次投奔劉備遭遇強敵,到後來屢屢受壓抑重重,直至最終命終身亡,魏延一生都籠罩在幾位"克星"的陰影之下。這些克星究竟是誰?又是如何影響了魏延的命運?讓我們一探究竟。

四大奇功造就了蜀國後期第一大将魏延,生不逢時的他卻有三位克星

魏延初投劉備遭遇第一位克星

銳不可當的刀法,英勇善戰的勇氣,這就是年輕時的魏延。壯志淩雲的他,原本隻是個默默無聞的武夫,卻懷揣着投身開國大業的遠大志向。終于,他下定決心,離開家鄉前往荊州,投奔劉表旗下。

當時的劉表麾下,已經雲集了不少英雄好漢,魏延的到來并未引起任何關注。蔡瑁對這位耿直性情的年輕人很是不喜,勉強安排他巡城當小将。飽讀兵書的魏延,對單薄的職務心懷不滿,他渴望在戰場上施展才能,一展身手。

四大奇功造就了蜀國後期第一大将魏延,生不逢時的他卻有三位克星

忽有一日,他得知劉備已在公安起兵,乘機欲突破荊州城投奔劉備,孰料大将文聘竟将他逼成了絕境。雙方在荊州城下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生死大戰,魏延憑借獨特的刀法積蓄了一些上風,但對方終歸是久經沙場的老将,文聘臨危不懼,縱使遭受魏延淩厲的攻勢也咬緊牙關死守城池。更有甚者,他指令城頭士卒不斷向魏延射石當頭,使得後者的處境危在旦夕。

可歎魏延壯志未酬,無奈之下隻得放棄突破,退往長沙。這場戰鬥,令他與劉備扮演赤壁大戰就此失之交臂。往後想來,若有魏延在場,或許赤壁會是另一種結果。然而無奈文聘這位強敵的出現,成了魏延投奔劉備路上的第一個"克星"。

執着報恩立下赫赫戰功

自荊州之役錯失良機後,魏延一直在尋找投奔劉備的機會。就在這時,黃忠攜家眷被韓玄圍困于長沙城。魏延及時出手相救,大展身手斬獲韓玄,為黃忠解除了燃眉之急,終于得以拜入劉備麾下。

劉備對魏延的武勇贊賞有加,任命他為牙門将軍。這個軍銜在當時可謂殊榮,足以顯示劉備對他的器重。與此同時,魏延也下定決心要為恩人劉備效力盡忠。

四大奇功造就了蜀國後期第一大将魏延,生不逢時的他卻有三位克星

不久,諸葛亮遣魏延平定泠苞之亂。泠苞系孫權麾下的一員猛将,在江陵一帶縱橫劫掠多時。魏延率領數百精銳挺進江陵,經過一番艱苦卓絕的追擊之後,終于生擒了泠苞及其麾下三萬餘人,繳獲了大量戰馬戰資。這無疑是魏延投奔後立下的第一大功績。

又有一年,劉備遣魏延遠征張郃。這位北地猛将素以骁勇著稱,曾敗陣魏武曌、白馬冰人等名将。可是面對魏延鐵騎,張郃卻節節敗退。最終,魏延親率大軍直撲張郃所駐的陽平關,将其全軍覆滅,生擒了張郃。這一大捷,立下了魏延第二大功勳。

更令人矚目的是,魏延在随後的龐德之戰中再建奇功。龐德乃張郃愛将,勁旅萬餘,号稱當世鐵騎。雙方在長坂阪一決雌雄,魏延親率精銳沖殺陷陣,大破龐德軍。這一役之後,龐德被生擒,魏延在陣前立下赫赫戰功。

歸國後,劉備将漢中太守之職親自委予魏延。此乃對他最大的賞識。作為第一大将,魏延在漢中一方展現出了非凡的統帥才華,固若金湯的防禦令曹魏數次伐蜀均告失利。這便是魏延立下的第四大功績。

身陷冷門宦海沉浮多舛

雖然魏延在戰陣之上屢建奇功,但他的命運依然坎坷多舛。劉備器重有加,卻也擔憂他日後會另起爐竈。諸葛亮更是防範心切,常以反骨之名加以羞辱打壓。若非張翼力保,魏延恐怕早已身陷囹圄。

四大奇功造就了蜀國後期第一大将魏延,生不逢時的他卻有三位克星

劉備雅識英才,獨具慧眼。才識過人的魏延,自然引其注目。然而即便如此,劉備對這位年富力強的大将也存有戒心。他時常反複囑咐身邊親信,務必防範魏延日後另起爐竈。可見即便得寵,魏延的處境依然如芒在背,随時會受到猜忌打壓。

諸葛亮對魏延便是如此。這位出身名門的王佐,向來謹小慎微做事,自視甚高。他深恐魏延日後會竊取蜀國大權,因而處處對其懷有敵意,動辄以反骨之名加以羞辱。更有一度,諸葛亮意圖斬殺魏延以除後患,隻因張翼力保才得以免此橫禍。這等待遇,魏延實在委屈已極。

荊州一役,足見諸葛亮對魏延的偏見之深。在麥城之役中,諸葛亮三緘其口不聽勸谏,緻使蜀軍節節失利。随後更有火燒連營的慘敗,使得張翼等蜀漢名将陣亡。在接連的殘酷戰役中,那些曾與魏延并肩作戰的舊部亦節節被殲。到了後期,能與之同甘共苦的,隻剩下摯友馬岱了。

就這樣,魏延成了宦海沉浮的犧牲品。他雖然屢立奇功,武勇無雙,卻終難獲得諸葛亮真心欽佩。作為忠臣,魏延的才華無疑被浪費了。但他依然在戰陣之上孤軍奮戰,用鮮血和生命捍衛這個昔日恩主曾賜予他的家園。

四大奇功造就了蜀國後期第一大将魏延,生不逢時的他卻有三位克星

子午谷奇謀遭唾棄際遇第二克星

面對曹魏大軍節節逼近,魏延奮勇獻計,欲乘勝反攻。他在險要的子午谷設下奇謀,意圖誘敵深入後阻其歸路,一舉剿滅曹軍。然而,諸葛亮對他的計策嗤之以鼻,且非但不采納,反而大加污蔑,使得魏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

子午谷位于陰平之北,地形十分險要。前有陡峭山嶺,後有逶迤山澗,兩側環伺樹木,隻有一條狹窄入口。此時,魏延提出在谷中設伏伺擊,先引敵深入後阻其退路,趁敵疲乏之際發起突襲,必能一舉殲滅曹軍。這個計策頗為精妙,若能成行,定能扭轉戰局。

然而,諸葛亮對此嗤之以鼻,斥之為"瘋狂"。他認為此計過于魯莽,且風險太大,斷然拒絕采納。更有甚者,他聲言這是魏延被權力沖昏了頭腦,蓄意率領親信另立門戶。此等诽謗之語,可謂污蔑已極。

魏延當時雖已憤怒難平,卻也無可奈何。他隻得将心一橫,指令部下嚴陣以待,上下其手将敵軍團團圍困。曹魏大軍前呆後拙,束手無策,終被迫望風而逃。魏延的奇謀雖然未能徹底施展,卻也算是赢得了這一役的勝利。

四大奇功造就了蜀國後期第一大将魏延,生不逢時的他卻有三位克星

然而,諸葛亮并未就此打住,反而繼續在君王跟前貶低魏延,誣陷他另有所圖。這番羞辱,令魏延再難容身,内心郁結已久的瘡痍也在此時徹底爆發。從此,他與諸葛亮決裂,兩人的沖突愈演愈烈,終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這一事件,堪稱是魏延一生中遭遇的第二大"克星"。諸葛亮的偏見和污蔑,無疑給予了他沉重的打擊,緻使他一度瀕臨崩潰的邊緣。若非僅存的理智和忠誠拖住他的最後一線生機,恐怕這位蜀漢第一勇将就此身隕于此了。

最後一戰赴汶川壯烈殉國

在諸葛亮去世後,魏延仍然效忠蜀國,奮勇殺敵。直至最後的汶川之戰,這位蜀漢第一猛将化作遊魂,為恩主捍衛疆土,殉國犧牲。

汶川一役,乃是蜀漢最後一搏。先是魏延統率五千勇士,堅守街亭數月,使得曹魏大軍無功而返。但随後曹魏增兵三十餘萬,重新開拔汶川。眼見形勢愈加嚴峻,魏延親自挺身而出,暗夜裡引兵潛渡阿喇水,突襲曹軍營寨。

四大奇功造就了蜀國後期第一大将魏延,生不逢時的他卻有三位克星

這一役,曹魏大軍布防萬全,固若金汰。魏延統領親衛精銳數百騎,直沖重圍,頃刻間便陷入虎穴,遭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攻勢。他身經百戰,早已了無生命之憂。隻見他揮戈四路沖殺,發狠般殺出一條血路,竟躍馬直入曹營巡狩。随從隻逞勇往前突,無一人退縮。

然而曹軍人多勢衆,魏延等人拼死頑抗仍難敵重圍。數次馬下作陷,都有從者舍命為其解圍。漸漸地,援軍也趕到,與之會合愈戰愈勇。戰至天明,雙方旗鼓相當,難分勝負。就在這時,魏延突然被一支飛來的矢射中面門,當場血射數丈。他力竭身亡,卻一意孤行,至死不肯喚手下退卻。

次日,魏延親随前來奔喪。遺體早已遭到踐踏,肢體殘缺不全。馬岱當場失聲痛哭,他從未料到最後一役竟會如此慘淡。而後數日,曹魏大軍趁勝掩襲,一舉攻破汶川。随後漢中亦陷落,蜀國在此一役徹底覆亡。

結尾

魏延雖已殉國,卻也以壯烈的臨終所向,為蜀漢畫下了最後的句點。這位英勇無畏的大将,一生殊途多舛,雖遭克星壓制卻從未放棄抗争,用滿身瘡痍捍衛了自己的信念與家園。縱然命運多舛,他的精神也永遠镌刻在曆史的長河之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