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門漏風”怎麼治?廣東醫生探索二尖瓣反流微創治療獲重大突破

心門漏風”怎麼治?廣東醫生探索二尖瓣反流微創治療獲重大突破心髒二尖瓣猶如心髒的大門,一旦心門關閉時“漏風”,血液反流,久而久之可引發心力衰竭等嚴重後果。有些二尖瓣返流患者因年齡和身體原因,無法接受創傷較大的開胸二尖瓣瓣膜修複或瓣膜置換手術,該怎麼辦?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1月5日從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獲悉,該院心血管内科近日成功為兩位二尖瓣反流患者實施經導管二尖瓣瓣膜鉗夾術,這也是廣東省首次獨立完成此類新型二尖瓣微創修複手術,标志着結構性心髒病診治領域再次實作重大突破,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

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候任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主任委員、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介紹,随着廣東醫生開展這項全球領先的先進技術,“我們在心髒瓣膜領域的治療水準更上一層樓,更多瓣膜病患者将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據了解,除了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之外,目前廣東還有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以及廣東省人民醫院等團隊,在探索新型二尖瓣微創修複技術。

心髒二尖瓣出“故障” 他們連平躺呼吸都很辛苦

2021年12月30日,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心血管内科成功為兩位患者實施經導管二尖瓣鉗夾術。手術由王景峰教授指導,該院副院長、心血管内科陳樣新教授聯合團隊成員周淑娴教授、袁沃亮教授、麥憬霆教授,以及心髒超聲、麻醉科、心導管室護理團隊等共同完成。

兩位患者分别是64歲的李大姐和51歲的陳叔,二人術前心髒超聲均顯示為二尖瓣脫垂并重度反流伴心衰。 李大姐有過急性心衰發作,曾在當地醫院進行搶救,平躺時呼吸困難,嚴重時隻能“坐着睡覺”,還會咳出粉紅色泡沫痰。

陳叔則是被診斷為急性左心衰,是高難度的A3/P3區近交接區病變,鉗夾手術難度極大。一個月前開始感覺氣喘、呼吸困難,本人非常拒絕外科手術治療。 經術前對這兩例患者進行的充分病例分析、讨論,結合患者的強烈意願,專家團隊決定為他們實施微創二尖瓣鉗夾手術,即經導管二尖瓣瓣葉緣對緣修補術。

“心門漏風”怎麼治?廣東醫生探索二尖瓣反流微創治療獲重大突破

手術進行中

周淑娴教授介紹,對患者實施全身麻醉後,手術團隊在經食道心髒超聲的精确引導下,将使用高分子材料包裹的二尖瓣夾合器經股靜脈進入,穿刺房間隔,将系統送入患者左心房,到達二尖瓣口,使用夾合器夾住二尖瓣前葉和後葉的一部分,然後釋放,夾合後的二尖瓣前、後瓣葉的遊離緣形成雙孔。手術創口僅3毫米-5毫米。術後,兩例患者反流情況明顯改善。“微創二尖瓣鉗夾手術的順利實施,得益于手術團隊藝高人膽大,也離不開心髒超聲團隊和麻醉科團隊等多學科團隊的全程支援。”周淑娴教授表示,為跳動的心髒修補“門戶”稍有不慎,都有可能刺破心髒,後果不堪設想。

外科手術創傷大 存在局限性

陳樣新教授介紹,二尖瓣反流(MR)是最常見的心髒瓣膜疾病。患者由于二尖瓣閉合出現故障,導緻左心室收縮時,血流從左心室又傳回到左心房。如不及時治療,随着病情的逐漸進展,二尖瓣反流患者将進展到心力衰竭階段,最終提前走向生命的終點。據統計,重症患者一年死亡率高達57%。

以往,二尖瓣反流治療最有效的手段是心外科二尖瓣修複或人工瓣膜置換,但外科開胸手術本身創傷大,手術中需要建立體外循環,存在圍術期的相關風險等,同時術後恢複慢。 針對二尖瓣反流的外科手術并不屬于根治手術,而以最大限度改善症狀為目标。陳樣新教授介紹,外科人工瓣膜置換手術采用的生物瓣膜,也存在着生物瓣衰敗、瓣周瘘等問題,通常植入十多年後需要再次手術,更換瓣膜。

“臨床統計顯示,有50%的病人因病情和年齡等原因無法接受手術。”陳樣新指出,外科手術往往住院兩三周才能出院,如果有心功能差、高齡、合并症多等高危因素的患者,更不能耐受外科開胸手術,還有一些患者因為畏懼外科手術而耽誤了治療。微創手術為患者提供新選擇

相對而言,新型二尖瓣鉗夾術為患者提供了一項新的選擇:手術傷口小,創傷少,更為安全,術中無需建立體外循環,術後恢複較快,數天即可出院。 在有效性方面,能顯著降低二尖瓣反流至中度及以下。目前相關研究顯示,微創二尖瓣介入治療技術的即刻療效與外科手術效果接近。

“微創二尖瓣介入治療技術在國内尚屬于起步階段。”陳樣新教授介紹,除了進口器械,國産同類産品正在開展臨床研究,且進展順利。 陳樣新指出,目前已知在心髒瓣膜領域進行産品研發的企業不下十家,這對人數衆多的國内患者來說是一個好消息。

王景峰表示,目前,中大孫逸仙紀念醫院心血管内科團隊将繼續在心血管領域,尤其是結構性心髒病領域深耕細作,包括微創主動脈瓣置換、二尖瓣修複/置換、先天性心髒病封堵、左心耳封堵等,進一步提高診療救治水準,全力為心髒病患者護“心”。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任珊珊 通訊員張陽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吳婉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