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心门漏风”怎么治?广东医生探索二尖瓣反流微创治疗获重大突破

心门漏风”怎么治?广东医生探索二尖瓣反流微创治疗获重大突破心脏二尖瓣犹如心脏的大门,一旦心门关闭时“漏风”,血液反流,久而久之可引发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有些二尖瓣返流患者因年龄和身体原因,无法接受创伤较大的开胸二尖瓣瓣膜修复或瓣膜置换手术,该怎么办?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1月5日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获悉,该院心血管内科近日成功为两位二尖瓣反流患者实施经导管二尖瓣瓣膜钳夹术,这也是广东省首次独立完成此类新型二尖瓣微创修复手术,标志着结构性心脏病诊治领域再次实现重大突破,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介绍,随着广东医生开展这项全球领先的先进技术,“我们在心脏瓣膜领域的治疗水平更上一层楼,更多瓣膜病患者将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据了解,除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之外,目前广东还有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以及广东省人民医院等团队,在探索新型二尖瓣微创修复技术。

心脏二尖瓣出“故障” 他们连平躺呼吸都很辛苦

2021年12月30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为两位患者实施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手术由王景峰教授指导,该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陈样新教授联合团队成员周淑娴教授、袁沃亮教授、麦憬霆教授,以及心脏超声、麻醉科、心导管室护理团队等共同完成。

两位患者分别是64岁的李大姐和51岁的陈叔,二人术前心脏超声均显示为二尖瓣脱垂并重度反流伴心衰。 李大姐有过急性心衰发作,曾在当地医院进行抢救,平躺时呼吸困难,严重时只能“坐着睡觉”,还会咳出粉红色泡沫痰。

陈叔则是被诊断为急性左心衰,是高难度的A3/P3区近交接区病变,钳夹手术难度极大。一个月前开始感觉气喘、呼吸困难,本人非常拒绝外科手术治疗。 经术前对这两例患者进行的充分病例分析、讨论,结合患者的强烈意愿,专家团队决定为他们实施微创二尖瓣钳夹手术,即经导管二尖瓣瓣叶缘对缘修补术。

“心门漏风”怎么治?广东医生探索二尖瓣反流微创治疗获重大突破

手术进行中

周淑娴教授介绍,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后,手术团队在经食道心脏超声的精确引导下,将使用高分子材料包裹的二尖瓣夹合器经股静脉进入,穿刺房间隔,将系统送入患者左心房,到达二尖瓣口,使用夹合器夹住二尖瓣前叶和后叶的一部分,然后释放,夹合后的二尖瓣前、后瓣叶的游离缘形成双孔。手术创口仅3毫米-5毫米。术后,两例患者反流情况明显改善。“微创二尖瓣钳夹手术的顺利实施,得益于手术团队艺高人胆大,也离不开心脏超声团队和麻醉科团队等多学科团队的全程支持。”周淑娴教授表示,为跳动的心脏修补“门户”稍有不慎,都有可能刺破心脏,后果不堪设想。

外科手术创伤大 存在局限性

陈样新教授介绍,二尖瓣反流(MR)是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患者由于二尖瓣闭合出现故障,导致左心室收缩时,血流从左心室又返回到左心房。如不及时治疗,随着病情的逐步进展,二尖瓣反流患者将进展到心力衰竭阶段,最终提前走向生命的终点。据统计,重症患者一年死亡率高达57%。

以往,二尖瓣反流治疗最有效的手段是心外科二尖瓣修复或人工瓣膜置换,但外科开胸手术本身创伤大,手术中需要建立体外循环,存在围术期的相关风险等,同时术后恢复慢。 针对二尖瓣反流的外科手术并不属于根治手术,而以最大限度改善症状为目标。陈样新教授介绍,外科人工瓣膜置换手术采用的生物瓣膜,也存在着生物瓣衰败、瓣周瘘等问题,通常植入十多年后需要再次手术,更换瓣膜。

“临床统计显示,有50%的病人因病情和年龄等原因无法接受手术。”陈样新指出,外科手术往往住院两三周才能出院,如果有心功能差、高龄、合并症多等高危因素的患者,更不能耐受外科开胸手术,还有一些患者因为畏惧外科手术而耽误了治疗。微创手术为患者提供新选择

相对而言,新型二尖瓣钳夹术为患者提供了一项新的选择:手术伤口小,创伤少,更为安全,术中无需建立体外循环,术后恢复较快,数天即可出院。 在有效性方面,能显著降低二尖瓣反流至中度及以下。目前相关研究显示,微创二尖瓣介入治疗技术的即刻疗效与外科手术效果接近。

“微创二尖瓣介入治疗技术在国内尚属于起步阶段。”陈样新教授介绍,除了进口器械,国产同类产品正在开展临床研究,且进展顺利。 陈样新指出,目前已知在心脏瓣膜领域进行产品研发的企业不下十家,这对人数众多的国内患者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王景峰表示,目前,中大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将继续在心血管领域,尤其是结构性心脏病领域深耕细作,包括微创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修复/置换、先天性心脏病封堵、左心耳封堵等,进一步提高诊疗救治水平,全力为心脏病患者护“心”。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张阳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吴婉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