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媽說育兒(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孩子叛逆是因為青春期,等長大了就好了。”
相信不少家長都聽過這樣的話。在育兒這條路上,每個年齡段都有不同的煩惱。
好不容易熬過來最苦最累的嬰兒時代,踏入學校的孩子就又為家長增添了新的煩惱。從資料上來看,最讓家長頭疼的就是孩子“不孝順”的問題。
不懂得噓寒問暖不說,有些孩子還把自己當成了“皇帝”,每天在家裡吆五喝六,對家長也是各種嫌棄。
面對這樣的孩子,很多家長都選擇了忍耐。在他們看來,這些都是青春期惹的禍,等孩子大了自然就好了。
可情況真的是這樣嗎?小時候“嫌棄”爹媽的孩子,長大了就孝順了?

小時候“嫌棄”爹媽的孩子,長大後也難孝順,家長要及時管别瞎慣
俗話說得好,“三歲看到老”。我們的性格如何,在小時候就已經能看出個大概。這也是家長們為什麼要強調培養孩子好習慣的原因。
如果家長對孩子的壞習慣視若無睹,隻等着孩子長大自己改變性格,就免不了在日後“吃大虧”。
寶媽小李就有這樣的經曆。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她的育兒經一直被人們誇贊不已。漸漸地,她的孩子聽多了人們的誇贊,就變得有些目無尊長了。
看到孩子的變化,小李一開始并沒有當回事。她覺得,孩子正在青春期,有一些小情緒是正常的,隻要不出大錯就沒事。
可萬萬沒想到,就是小李眼中這個“不會出大錯”的孩子,讓她在家長面前重重的被打了臉。
原來,小李的孩子也就讀于小李任職的學校。某天小李下去給孩子開家長會,孩子的老師就跟小李反映,說小李的孩子最近花錢大手大腳的,一直在請班上的同學吃飯,甚至還跟外校的混混走得很近。
意識到出了問題的小李,等家長會結束後,迫不及待的拉着孩子在走廊上就開始盤問起來。
本以為兇孩子兩句孩子就會老實交代,可沒想到孩子把手一甩,當着學生的面對着她破口大罵,直言小李不負責,太自私。
這讓小李非常難過。她不由得開始懷疑自己:難道自己的“溺愛”,真的錯了嗎?
在孩子成長的關鍵階段,這些“嫌棄”表現家長可千萬别瞎慣
不懂感恩
如果說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那麼感恩一定是孝順最佳的催化劑。
隻有當孩子意識到父母不容易,對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心懷感恩時,孩子才會由衷的為父母着想,做一個懂事的好孩子。
不懂感恩,缺乏共情的孩子,會對父母的付出視若無睹,甚至将其當做理所當然,消耗着父母的愛。
自私自利,不願意分享
動物界有“護食”的說法,孩子身上也存在這個問題。
小時候,家長可能會發現孩子“自私”的毛病,霸占着公用的東西,不樂意讓家長接觸。甚至在吃飯的時候,也要霸道的占據飯桌,想自己先吃。
孩子還小時,這樣的行為可能是無意識的,但當孩子逐漸成長時還有這樣的毛病,家長們就要小心了。
如果一直自私自利,不願意分享自己的東西,這樣的孩子也不會樂意與家長分享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等孩子擁有獨立的能力後,等待着家長的可能會是被嫌棄甚至是抛棄。
過于叛逆,不聽管教
大部分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有個“不服氣”家長管教的階段,這是青春期激素的作用,也是孩子自我意識覺醒的标志。
面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部分家長可能聽之任之,用包容和忍耐解決爆發的沖突和沖突,這其實是非常不劃算的方式。
當孩子的情緒沒有合理的發洩口時,她們就會把一時的“嫌棄”引申到固有印象中,一旦這個印象成型,那在孩子眼裡,家長就被打上了“無用”的标簽。
寫在最後
經曆了懷胎十月的辛苦,家長們會不由得将孩子視作珍寶,捧在掌心怕化了,以為将全部的愛都給予孩子,孩子就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需要明白的是,愛有很多種方式。在孩子成長階段,有時嚴厲與拒絕也是一種愛。一味的縱容孩子,很可能會讓其走向另一種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