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京這條中軸線,影響中國700年

宋元之際,有個叫劉秉忠的和尚。

這位學識淵博的奇才,以僧人身份北上谒見忽必烈,成為其頭号謀臣。

元世祖忽必烈認為自己文化水準不太行,十分器重劉秉忠。小到占蔔算命,大到拟定國号,都有老劉的功勞。

随着元朝逐漸完成一統,忽必烈讓劉秉忠在金中都故址東北興建新的都城——元大都(今北京)。

于是,劉秉忠帶上學生郭守敬、阿拉伯人也黑疊兒等頂尖人才,用盡畢生所學,為元大都找到一個理想都城的方案。

他們仿照《周禮》古制,用四方城門與縱橫街道形成“左祖右社,前朝後市”之布局,而在城内,以一條中軸線為控制線,建造宮室和城市,其中心點在後來北京鼓樓的位置。

元大都的營建到1285年才告完工,劉秉忠生前沒能看到這座新城的全貌。

然而,他所描繪的中軸線,卻在漫長曆史中得到繼承、改建與延伸,直至當代,進入數字化世界。這條線的生命力,早已超越了劉秉忠的想象。

北京這條中軸線,影響中國700年

圖檔|俯瞰故宮及北京中軸線 · 圖蟲創意

文化的中軸線

元大都建成一百多年後,這座城市有了另一位重量級粉絲——明成祖朱棣。

永樂年間(1403-1424年),取得靖難之役勝利的朱棣,将大明帝國的首都,遷到自己的“龍興之地”北平,升北平為北京。

皇帝搬家,那可是天大的事。

是以,朱棣在北京啟動新的建城工程,提拔了無數能工巧匠,比如出生于蘇州香山的蒯祥。

蒯祥出身木工世家,受朱棣起用時不過才二十來歲。大到殿堂館所,小到亭台樓閣,即使是他随手畫出的圖樣,都能讓皇帝滿意。後來,蒯祥在重修紫禁城三大殿、天安門(明代稱承天門)時立下大功,官至工部侍郎,皇帝連連給他打call,稱其為“蒯魯班”。

正是經過蒯祥等匠人之手,劉秉忠的設想得到繼承。

紫禁城、太廟、社稷壇、天地壇(今天壇)、山川壇(今先農壇)等國家工程拔地而起。雄偉的鐘鼓樓矗立在元大都中心台的位置,成為這條中軸線的北端,都市整體向南移了1公裡。

後來,明嘉靖年間大規模修建外城,整條中軸線繼續延長,南達永定門,總長約8公裡,與現存中軸線基本吻合,串聯了正陽門、棋盤街、千步廊、紫禁城、景山、地安門、萬甯橋等重要建築。

這條中軸線上,蘊藏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

北京這條中軸線,影響中國700年

圖檔|明清北京城布局示意圖

早在先秦典籍《周禮·考工記》中就有記載,“匠人營國……左祖右社,前朝後市”。這是3000年前的都城規劃,也是北京中軸線的嚆矢。

如果借助數字化的技術,“穿越”回明清北京城。

由永定門從南向北進入城内,一路上,皇家祭祀皇天的天壇、祭拜祖宗的太廟與護佑江山社稷的先農壇、社稷壇,分列中軸線東西兩側,一邊象征敬天法祖,另一邊寓意國泰民安,一邊是對往昔的崇敬,另一邊是對未來的期盼。

北京這條中軸線,影響中國700年
北京這條中軸線,影響中國700年

圖檔|上圖:天壇;下圖:先農壇

據說,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正式遷都後,太廟官員請他到院子中種一棵柏樹。

當時,太廟無論如何栽種樹木,都難以成活,便有人乘機宣傳,隻有皇帝親手植樹,樹木才能成長,以此比喻大明江山如松柏常青。

這天,朱棣來到太廟,種下一棵柏樹,或是老天開了眼,抑或是官員們偷偷更換了樹苗。

這棵樹,真的活了。

北京這條中軸線,影響中國700年

圖檔|明成祖朱棣畫像

在這條中軸線上,皇帝不僅種過樹,還耕過田。

農耕時代,“民以食為天,食以農為本”。

朱棣遷都北京後,沿襲祭祀先農(傳說中最先教民耕種的農神)和親耕禮的傳統,将皇帝親耕的地點定在了北京先農壇(明代名為山川壇)。

北京這條中軸線,影響中國700年

圖檔|先農壇:觀耕台與籍田

每年仲春,皇帝要率領百官,到先農壇親耕,一手執鞭,一手扶着耒耜,在“一畝三分地”播下五谷種子,随後登上北面的觀耕台,觀看王公大臣與耆老農夫耕田。

史書記載,有一次親耕禮上,幾頭拉铧犁的牛竟敢“抗旨不遵”,十幾個侍衛連拉帶拽,耕牛也不聽使喚,惹得皇帝龍顔大怒,最後隻好把調教耕牛的責任算在了幾個地方官員頭上。

北京這條中軸線,影響中國700年

圖檔|清《雍正帝祭先農壇圖》(局部)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五百年間,明清兩代皇帝在太廟祭祖,在天壇祭天,在先農壇、社稷壇祈求五谷豐登、社稷安定,不敢有絲毫懈怠。

中國文化中祖先崇拜、天人合一、敬天保民的思想,在中軸線上傳承。

此即“左祖右社”。

北京這條中軸線,影響中國700年
北京這條中軸線,影響中國700年

圖檔|上圖:太廟;下圖:社稷壇

有了“左祖右社”,明清時期,國家最重要的禮樂活動在北京的壇廟舉辦。作為全城的核心,由蒯祥參與設計的紫禁城三大殿建在中軸線上,南面而治,顯示帝王權威,城市南邊多為政府機構與朝堂宮殿。

來自各地的市井小民、文人商賈,則在中軸線北段的鐘鼓樓及周邊商業街市雲集。

平民百姓大部分住在外城,這個區域彙聚了大量行會會館和地方會館,形成了繁華的商業區。京杭大運河也在北京畫下句點,北京中軸線上的元代古迹萬甯橋正是古代漕運的遺存。

此即“前朝後市”。

北京這條中軸線,影響中國700年

圖檔|北京鐘鼓樓 · 攝圖網

實際上,無論是忽必烈還是朱棣,他們都是在營建一個千百年前就定下來的城市。

在這條文化的中軸上,家國一體同心,古人理想都城秩序的思想保留至今。

曆史的中軸線

文化在北京中軸線上傳承,曆史也在中軸線交織。

明成祖遷都後,開啟了大明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命運。

到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北京中軸線上演中國古代最後一次王朝更疊。

這一年,闖王李自成上司的農民起義軍攻破北京城。

城破之際,崇祯皇帝朱由檢來到紫禁城後的萬歲山。相傳萬歲山曾堆放煤炭,以防遭遇圍城而燃料短缺,故有“煤山”的俗稱。

北京這條中軸線,影響中國700年

圖檔|從景山上,可看見中軸線的脈絡 · 攝圖網

城外起義軍來勢洶洶,城内文武百官大都已四散逃離,身邊追随崇祯帝的,隻有一個忠心的宦官。

在北京中軸線上,萬歲山的一棵樹下,崇祯帝選擇了上吊自缢,為明朝殉葬。

明朝在中軸線成就極盛,也在中軸線落下帷幕。

同一年,清兵入關,北京中軸線迎來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統治。

北京這條中軸線,影響中國700年

圖檔|清《京師生春詩意圖》(局部),再現18世紀的北京中軸線

清承明制,北京城完全承襲了明代的中軸線。

清初,這座俗名為煤山的“萬歲山”,改名為“景山”。那棵帶走了崇祯帝生命的歪脖子老槐樹,被貶為“罪槐”,用鐵鍊鎖住,無論何人經過都要步行,直到300多年後天年将盡,此樹才被園林部門鏟除。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對景山的設計,将中軸線的完美推向高峰。

清朝對山前、山後、山峰都進行了精雕細琢,山前修建了绮望樓,山後修了壽皇殿,乾隆年間又在山上對稱地修了五座亭子(觀妙、周賞、萬春、富覽、揖芳),與中軸線融為一體。

作為中軸線上的制高點,景山也是天然觀景台,登山遠眺,可以依稀看見曆史的脈絡。

進入近代的多事之秋,國家飽經風雨,北京中軸線不幸遭受戰火。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在城中大肆搶掠,一支軍隊闖入景山正北面的壽皇殿。史載,壽皇殿本是懸挂、供奉着曆代皇帝肖像的地方。每年除夕,清朝皇帝以清太祖努爾哈赤像居正中,與其餘諸帝像一字排開,進行祭拜。

八國聯軍将殿内大批文物劫掠一空,很多珍貴繪畫從此不知去向。

北京這條中軸線,影響中國700年

圖檔|北京正陽門箭樓 · 攝圖網

建于明永樂年間的内城南門正陽門,也在同年遭遇兵燹之災,箭樓被焚毀。

後來修繕時,來自德國的設計師為正陽門增添了西洋圖案花飾,使傳統的中式箭樓多了西式建築的特征。

大一統王朝的每一步程序,在北京中軸線留下了層層疊疊的印迹。

1912年2月12日,北京中軸線上,隆裕太後在天安門城樓以宣統皇帝溥儀的名義釋出退位诏書。

清帝遜位,标志着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終結。

在這條曆史的中軸上,中華民族翻開了新的篇章。

北京這條中軸線,影響中國700年

圖檔|1940年航拍的北京中軸線

時代的中軸線

1914年以後,昔日的皇家苑囿、壇廟,如中軸線上的太廟、天壇、社稷壇、先農壇、景山等皇家場所,陸續被改建為博物館或公園,并對公衆開放。

末代皇帝溥儀是這場變革的親曆者。

根據《清室優待條件》,溥儀遜位後本應該搬出紫禁城,卻成了“釘子戶”,一住就是12年。宮中的遺老遺少,依舊頂戴補服,跪拜稱臣,沿用宣統年号,俨然一個小朝廷。

北京這條中軸線,影響中國700年

圖檔|少年溥儀在紫禁城屋頂上

1924年,直奉兩軍大戰,戰火蔓延到北京城,馮玉祥率兵發動政變,讓部将鹿鐘麟把炮架在景山上進行威懾,将末代皇帝溥儀驅逐出宮。當時的政府通過讨論,重新修改優待條件,宣布紫禁城的一切公産歸國家,宮禁一律開放,以籌建博物館。

當清室還在胡攪蠻纏,向鹿鐘麟請求寬限十天半個月再搬家時,後來成為故宮博物院建立人之一的李石曾站出來,義正言辭地說:“宮中所藏曆史文化物品,均系國寶,隻能封存宮内,收歸國有,不能歸愛新覺羅一人一姓所有。”

這年11月5日,溥儀正式告别紫禁城。

離開的那一天,牌示上還寫着“宣統十六年十月初九日”。

随後,紫禁城有了另一個為人熟知的名字——故宮博物院。

北京這條中軸線,影響中國700年

圖檔|民國時期的故宮

帝王家的禁苑,變成人民的故宮,也成為此後近一百年間,北京中軸線上最火的打卡點。

多年後,已經獲得公民身份的溥儀回到北京,想進故宮遊覽,還得買門票。

那時,已經是一個人人平等的時代。

北京這條中軸線,影響中國700年

圖檔|多年以後,溥儀(中)與鹿鐘麟(左一)“相逢一笑泯恩仇”,右一為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的熊秉坤

故宮南邊,北京中軸線上的标志性建築,明清皇城正門天安門,向人民張開懷抱。門前千步廊與與圍牆組成的封閉空間逐漸被打開,成為對群眾開放的廣場。

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這一天,天安門廣場上舉行的開國大典,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北京這條中軸線,影響中國700年

圖檔|董希文油畫作品《開國大典》

此後,紀念近代以來中華人民不屈奮鬥曆經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在天安門廣場上奠基。再後來,毛主席紀念堂也靜靜矗立在中軸線上。

北京中軸線的文化,如“左祖右社”布局,早已紮根于這座城市。

建國後修建的國家博物館與人民大會堂,延續了“左祖右社”式的空間關系。

位于天安門廣場東側的國家博物館,訴說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的發展曆程;天安門廣場西側的人民大會堂,一次次莊嚴地聆聽時代的聲音。

在這條人民的中軸上,有老百姓歲月靜好,有旅行者駐足回望,也承載了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的時代變遷。

數字的中軸線

1951年,建築大師梁思成登上景山之巅,眺望北京中軸線,為中軸線發出感慨:“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産生。”

但自清末以來,由于種種時代原因,這條老北京城的文化脊梁、曆史命脈,一度遭到破壞摧殘。

例如作為中軸線上重要代表的皇家祭壇先農壇,其規模原本與天壇相當,但進入民國後,先農壇很多建築先後被拆除,後來又被改成公園、建設體育場,中間甚至還被多個機關侵占使用。

與先農壇遙相呼應的天壇,更是命運多舛。雖然天壇已被單獨列入世界文化遺産,但其原有建築區域卻始終無法恢複完整,例如天壇的神樂署、犧牲所、鐘樓等衆多遺迹分布的原有區域内,散布着成片的簡易樓房,和天壇醫院老院區,以及機械廠、學校等機關,打破了天壇“天圓地方”的空間格局。

北京這條中軸線,影響中國700年

圖檔|天壇 · 攝圖網

所幸,如今,關于北京中軸線的故事,或許有了一個新的起點。

2011年,北京啟動中軸線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的工作,讓中軸線重制生機。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為了恢複北京中軸線的原貌,以天壇為例,這幾年,光是天壇周邊啟動的簡易樓騰退項目,就拆除了一半的簡易樓,并為幾千戶為天壇恢複原貌做出貢獻的老城拆遷居民提供了新居所。另外,原來侵占了天壇巨大空間的天壇醫院,也搬遷到了北京豐台區的新院區。

此外,先農壇也啟動了文物騰退與環境整治任務,逐漸恢複了它曆史原貌;前門大街、萬甯橋、正陽門等等都修繕一新。如果今天你去到北京,華燈初上之時,你将欣賞到一個無比壯美、恢弘的北京中軸線。

在逐漸恢複的實體中軸的基礎上,對中軸線申遺來說,接下來,另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如何實作中軸線的公衆化?面對7.8公裡的宏大面積,700多年的曆史沉積,數千年的文化傳承,如何能讓大衆快速、全面地了解、認識中軸線背後獨特的文明和傳統,并非一件易事。

但如今,快速發展的網際網路和科技手段,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解決方案。

2021年12月29日,在修葺一新的正陽門箭樓上,北京市文物局啟動“數字中軸”項目。其中,最重要的舉措之一,就是運用遊戲引擎技術、實體仿真技術,以及雲遊戲技術等,直接助力北京中軸線數字展陳體系的建設。

試想一下:未來,當你打開“雲上中軸”小程式,你可能會像《王-者-榮-耀》裡的莊周那樣,坐在一隻巨大的雨燕上面,撥開雲層,映入你眼簾的,是整個中軸線7.8公裡的全貌,你耳中聽到的,可能是鐘鼓樓響徹的暮鼓晨鐘。

當你降落下來,你所處的位置可能正是左祖右社。這個時候,你可以走進建築裡,最直覺的感受傳統建築的莊嚴和肅穆。

這當然都是我的想象。但對于日新月異的遊戲技術來說,我相信,要實作這些都并非難事。就像兩年前,巴黎聖母院因火災關門維修後,無數玩家打開了《刺-客-信-條》,在數字世界中重新體驗、追憶這座偉大的教堂。更重要的是,在遊戲裡,還建構起了一種曆史感,讓每個進入其中的人,都能身臨其境的感受到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社會狀況和激烈鬥争。

誰能想到,遊戲這種年輕的媒介,在文化遺産傳承這件事上,還能發揮如此重要的作用:遊戲特有的互動性與沉浸感,是從精神層面真正感受與了解過去的最好方式。

我們常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取向和審美趣味。中軸線能夠綿延七百年,一直延續至今,在不同時代都能有蓬勃的生命力,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各個時代都在不斷為中軸線注入新的内容。而這才是,文化遺産“傳承”和“保護”的真谛。

正如單霁翔所說,中軸線申遺是我們共同圓夢的過程,利用數字技術,讓大衆對這個事有知情權、監督權、參與權、享用權,這個過程是無可替代的。

因為它不僅連接配接過去、現在,還将連接配接未來,乃至永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