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司馬紹對士族的不同态度入手,來看門閥最盛的東晉如何平衡士族

由于三國演義這部名著對三國的渲染,使得很多人對這段曆史耳熟能詳,少有人知道三國之後的兩晉也非常精彩。

之是以稱為兩晉,是因為這段曆史時期和兩周、兩漢一樣,中間都發生了影響曆史的特殊事件,而兩晉的特殊事件就是永嘉南渡!

源于西晉開國之後大封諸王,加上朝堂的奢侈之風,民間百姓苦不堪言,宗室權臣為争奪權力更爆發了長達十多年的八王之亂,使得西晉國力迅速衰退,北方外族趁機南下,匈奴族劉淵更是先後攻陷了晉朝北方的大片國土,漢族精英階層無奈之下隻得在晉懷帝永嘉年間集體南遷!

而永嘉南渡的漢族精英階層中,就包括了以琅琊王氏為首的門閥士族,之後琅琊王氏代表人物王導幫助司馬睿在南方開創了東晉一朝,可以說他為東晉朝廷的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晉書.卷五-帝紀第五》對此有明确所載:

永嘉初,用王導計,始鎮建鄴,以顧榮為軍司馬,賀循為參佐,王敦、王導、周顗、刁協并為腹心股肱,賓禮名賢,存問風俗,江東歸心焉!

這些功績使得王導所在的家族一時間風頭無兩,史稱王與馬、共天下。

從司馬紹對士族的不同态度入手,來看門閥最盛的東晉如何平衡士族

圖1|王與馬共天下

這一戲稱标志着中國曆史上的門閥士族開啟了最鼎盛的時代。但士族做大,肯定會對皇權形成威脅,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卻對這一現象束手無策,直到其子司馬紹時期才平衡了各大士族利益!

而明帝司馬紹使用的平衡手段,從他對當時頂級門閥琅琊王氏的兩位代表人物:王敦和王導的不同态度就可以得知一二:

源于元帝末期,琅琊王氏代表人物之一的王敦叛亂,甚至帶兵攻入建康,大敗東晉王朝的皇室六軍,元帝憂憤而死,明帝司馬紹受命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扛起了中興的大旗!他先派軍隊積極防守建康,同時準備禦駕親征,但因為當時重臣溫峤極力勸谏而作罷,也是以可以看出:明帝對于王敦的深惡痛絕是顯而易見的,其在太子時就常言王敦為權臣。後明帝經過幾番周折,最終于太甯二年七月大敗王敦來犯軍隊,使王敦憂怨而死,平定了曆時三年的王敦之亂!《晉書.卷六.帝紀第六》對于這段情節也有詳細記載:

及王敦之亂,六軍敗績,帝欲帥将士決戰,升車将出,中庶子溫峤固谏,抽劍斬鞅,乃止。(太甯二年)秋七月壬申朔,敦遣其兄含及錢鳳、周撫、鄧嶽等水陸五萬,至于南岸。溫峤移屯水北,燒硃雀桁,以挫其鋒。帝躬率六軍,出次南皇堂。至癸酉夜,募壯士,遣将軍段秀、中軍司馬曹渾、左衛參軍陳嵩、鐘寅等甲卒千人渡水,掩其未備。平旦,戰于越城,大破之,斬其前鋒将何康。王敦憤惋而死。

我們從文獻也可以看出明帝對王敦的深惡痛絕:早期為太子罵他權臣;兩軍對陣時,将其大敗之,使其憂怨而死!

從司馬紹對士族的不同态度入手,來看門閥最盛的東晉如何平衡士族

圖2|王敦之亂

但令人費解的是,他對王敦如此深惡痛絕,卻對同出于琅琊王氏的王導多加信任。《晉書.卷六.帝紀第六》也可以佐證他對于王導等名士的器重:

(明帝)性至孝,有文武才略,欽賢愛客,雅好文辭。當時名臣,自王導、庚亮、溫峤、桓彜、阮放等,鹹見親待。

即使是在平定王敦之亂後,明帝對王導還是器重如舊,首先:

(太甯二年)封司徒王導為始興郡公,邑三千戶,賜絹九千匹;

沒過多久,他又在:

(同年)冬十月,以司徒王導為太保、領司徒,太宰。

以前我也不解他這樣做的原因,但随着閱曆和知識量的增長,才逐漸發現,這是為了平衡。因為筆者前面也提到過,明帝任用王導,協調南北士族,讓江南歸心,使得皇族在當時逐漸站穩了腳跟,與各個世家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利益平衡,一掃晉朝開國以來,皇室的傾頹之象。

從司馬紹對士族的不同态度入手,來看門閥最盛的東晉如何平衡士族

圖3|兩晉中興令主司馬紹

司馬紹用他過人之聰慧,非常人之手腕,平定了王敦,安撫了士族,奠定之後東晉一朝百餘年的偏安格局!也是以之後士族無論在東晉一朝多麼鼎盛,由于明帝奠定的平衡格局,皇室隻需要把握好尺度,不讓天平向某個士族或某個威望過高的名士過于傾斜,就可以掌控全局!縱觀東晉一朝百年間皇室與士族的沖突無不是因為如此而使其國祚延續。

比如:

明帝時,因為王敦素來野心勃勃,明帝打壓王敦之後,繼續扶持同出身于琅琊王氏的王導,使其調和南北士族,終讓江南歸心;成帝間,因為王導威望過高,皇室開始扶持時為外戚和颍川庚氏的代表人物庚亮對抗王導所在的琅琊王氏;及琅琊王氏代表人物王導和颍川庚氏代表人物庚亮分别死後,因為谯國桓氏代表人物桓溫尚南康長公主,又北伐多立有戰功而迅速崛起,皇室繼續采用同樣政策:重用陳郡謝氏代表人物謝安耗死桓溫,而使得東晉朝廷轉危為安!是以東晉一朝,哪怕王庚桓謝貫穿始終,因為明帝奠定的平衡無法輕易被打破,東晉國祚依然奇迹般的達到百載。

從司馬紹對士族的不同态度入手,來看門閥最盛的東晉如何平衡士族

圖4|貫穿東晉的門閥子弟聚會

這其中的平衡術,總結來說扶持一方勢力壓制另一方更強的勢力,使其達到勢力均衡,不威脅到自己。可以說這平衡術就是千古帝王術,無論是對門閥還是朝臣,抑或各種勢力皆是如此!也正因為如此,哪怕東晉一朝是曆史上門閥最盛的一朝,皇室仍然可以利用平衡之術遊走于數百年高門之間,延續國祚,苟且偏安!

東晉之後,曆史上大多政權也是此中高手:

南北朝之後,隋唐早期玩的是關隴貴族(西魏北周八柱國)和山東士族(隋唐五姓七望)的平衡晚唐是士(高門)庶(寒門)之間的平衡(著名牛李黨争的領袖即是一為高門,一為寒門)宋朝是君(皇帝)相(宰相,也可以說整體士大夫)之間的平衡(兩宋重文輕武,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天子和宰相職責分明)明朝是内(宦官)外(朝臣)的平衡(明朝權力的三駕馬車:皇帝、宦官、内閣,為了達到勢力平衡,皇帝時重用朝臣、時聽從宦官)是以明帝對當時琅琊王氏的兩位代表人物,王敦和王導的不同态度而使用到的平衡之術,不光是在當時,在中國幾千年都是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

以上僅為一家之言,如有錯誤希望大家及時指出,版權為日月千年依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參考文獻:

《晉書.卷六.帝紀第五》《晉書.卷六.帝紀第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