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晉究竟有多強?滅亡之前,還能滅掉2個強國

作者:岩岩說史

中華五千年,東晉是獨一檔存在,比秦漢隋唐宋元明清都要特殊。一般而言,王朝到了末期,國力下滑,危機重重,氣數已盡。但是,東晉到了末期,國力卻蒸蒸日上,達到曆史頂峰,着實罕見。

東晉究竟有多強?滅亡之前,還能滅掉2個強國

漢朝末期,黃巾起義,天下大亂,群雄并起,三國鼎立。宋朝末期,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都無法應對遊牧騎兵南下,亡國不可避免。元朝、明朝末期,農民起義縱橫馳騁,财政系統崩潰,亡國随之而來。

清朝末期,即便有洋務運動加持,也陷入内憂外患。皇帝兩次逃走,京師兩次被夷狄蹂躏。晚清,成了虛弱的代名詞,是一種屈辱的曆史。

東晉非常特殊,從建國到亡國,都是獨一檔存在。317年,東晉建立,疆域不過荊州、江州、揚州、嶺南而已。其餘“僑置郡縣”,以及“内遷郡縣”,領地範圍太小,連州治都在其他南方州裡面。

420年,劉裕取代東晉,又廢殺晉安帝、晉恭帝。但是,東晉滅亡之前,還能滅了北方強國後秦、南燕,橫掃遊牧騎兵。如果連同“成漢”,以及“谯蜀”,東晉一共滅掉4個割據政權。

東晉滅亡之際(以關中之亂前為節點),疆域達到魏晉南朝的極盛,關中、洛陽、山東、河南、兩淮、川蜀、荊襄、江南、嶺南都是東晉的版圖。可以說,除了北魏占據河北、河東,以及赫連勃勃在陝北外,東晉幾乎拿下全國土地。

亡國之前,國力達到頂峰,疆域達到極盛,東晉的曆史很特殊。可以說,東晉非常強大,遠不是南宋、南明可比。即便東晉内亂頻繁,但對北方作戰,隻要指揮得當,還是能所向披靡。

那麼,東晉為何如此強大,又在頂峰狀态走向滅亡呢?答案是,東晉特殊的政治格局,注定東晉在極盛時走向滅亡,東晉弱小反而可以存活。

第一,東晉4股力量,彼此互相制衡,維持朝政運轉。

東晉建國,不是司馬睿打江山,而是各派力量協商建立江山。都知道,東晉立足江南的基礎,是東海王司馬越、琅琊王氏王衍的布局,“狡兔三窟”之一。

東晉究竟有多強?滅亡之前,還能滅掉2個強國

311年 ,司馬越北伐途中病逝,王衍無能,導緻10萬大軍覆沒。朝廷主要公卿文武,以及司馬家諸侯王,都在甯平被石勒一鍋端。317年,劉曜率匈奴騎兵攻克長安,俘虜晉愍帝,西晉滅亡。

司馬睿,宗室遠支,是司馬越的江南的一枚棋子。“永嘉之亂”,司馬皇室幾乎都死于北方,隻有遠支“五馬渡江”。如此,司馬睿的根基非常弱,能力、威望都不足。

開國皇帝,沒能力,威望又低,東晉從何而來呢?是4股勢力互相妥協,以應對内憂外患的時局,維持朝政運轉,卻也互相博弈。

這4股力量,可以分為司馬皇室、北方士族、江南士族、流民帥。其中,司馬皇室是一面旗幟,雖說沒有實際權力,還要看門閥臉色辦事,但暫時還不能倒下。

北方士族,以琅琊王氏、太原王氏、陳郡謝氏、谯國桓氏、颍川庾氏為代表,是落難的士族。按理說,江南士族應該排擠他們,作為“喪家之犬”而已,但情況沒那麼簡單。

流民的存在,讓北方士族有了籌碼。北方士族掌握朝政,條件是不侵犯江南士族的經濟利益,不霸占他們的莊園,不去開發他們的土地。再則,北方士族阻止流民帥過江,這是江南士族最擔心的事情。

流民過江,江南士族的利益就沒有保證。如此,想要保住産業,江南士族必須接納北方士族,否則郗鑒、祖逖、祖約、蘇峻、郭默一旦渡江南下,這些大戶人家可就要倒黴了。

皇室、南北士族、流民帥,彼此可以互相制衡,誰都沒有明顯優勢。流民沒有強大的核心,還不能渡江,但戰鬥力強悍,是抵禦北方遊牧騎兵南下的關鍵,士族們不得不适當妥協,并拉攏他們。

第二,互相博弈之後,寒門勝利,依靠流民軍隊橫掃天下。

三角形結構,是最穩定的存在,但總是會有人想打破平衡,一家獨大。東晉也是如此,皇室、士族、流民帥,在互相博弈中,慢慢走向新的集權。因為,隻有強有力的政權,才能整合資源,進而統一天下。

東晉究竟有多強?滅亡之前,還能滅掉2個強國

皇室,率先發起挑戰,試圖終結“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把門閥政治拉回到皇權政治中。但是,皇室的努力沒有效果,反而導緻皇權進一步衰落,門閥依然控制朝政。

為了強化皇權,司馬睿過河拆橋,重用戴淵、劉隗、刁協等親信,讓他們掌握中樞權力,以及坐鎮地方,打擊琅琊王氏。此外,釋放奴婢,讓佃客當兵,組建直屬皇室的武裝,動了門閥的奶酪。

322年,王敦以“清君側”為旗幟,要求誅殺戴淵、劉隗、刁協,率兵殺向京師建康。此時,門閥同情并支援王敦,司馬睿戰敗,郁郁而終。

324年,王敦第二次叛亂,晉明帝司馬紹依靠郗鑒、蘇峻的流民軍隊作戰,王敦又中途病逝,平定了叛亂。但是,司馬紹重用流民,也惹惱了門閥,不久之後暴斃,正當壯年。

兩次王敦之亂,讓皇室權威進一步下滑,而流民帥缺乏凝聚力,故而門閥掌握了大權。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國桓氏、陳郡謝氏相繼掌權,皇帝就是擺設。

門閥之間,也是互相博弈。其中,江南門閥顧、陸、朱、張低調,隻希望保住自己一畝三分地,不想插手政務。義興周氏、吳興沈氏是武力強總,喜歡出頭,在皇室、門閥之間充當打手。

王敦之亂,周氏支援司馬家,被王敦派沈充去滅族。吳興沈氏,也在王敦之亂中被踢出局,一度脫離門閥,雖說保住了宗族(王導、王彪之布局)。

北方門閥博弈,幾乎是兩敗俱傷。琅琊王氏,對朝政影響力減弱,颍川庾氏幾乎被桓溫消滅;桓溫想稱帝,又被謝安、王坦之“拖死”。謝安格局大,在淝水之戰後,主動退出,讓孝武帝司馬曜掌權。

誰知,司馬曜也不是帝王的料,跟司馬道子内鬥不說,還言語刺激妃子,死于後宮,也沒人追責。司馬曜死後,安帝比惠帝更無知,朝政一團糟,又讓桓玄有了崛起的機會。

東晉究竟有多強?滅亡之前,還能滅掉2個強國

後來,桓玄篡奪東晉,建立“桓楚”。但是,流民組建而來的“北府軍”已經十分強大,在謝安、謝玄、劉牢之、劉裕的經營下,足以決定時局的發展。

404年,劉裕在京起兵,組建“勤王”軍團。此時,劉裕才有7人,但迅速召集北府兵,得到了數百人,加上沿途群衆參加,兵力兩千多。就這點人,劉裕硬是拿下桓玄,誅滅桓氏。

劉裕出身寒門,依靠“北府兵”崛起,最終橫掃群雄,基本完成統一。門閥士族在劉裕的打擊下,損失慘重,雖說還有影響力,但比東晉時代差遠了。南朝,是皇權政治,而非門閥政治。

第三,北方混亂,讓東晉有了發展壯大的環境。

東晉内鬥,皇室、門閥、流民帥互相博弈,都是希望自己掌權,進而整合各方力量,恢複中原。也就是說,他們互相鬥争,不是為了“鬥而鬥”,而是有着遠大的目标,尤其是流民帥,這注定了東晉會朝着強盛方向發展。

桓溫、謝安、劉裕都是精心治理國家,還推向“土斷”,想辦法把人口、财稅轉移到國家手中,削弱門閥力量。再則,桓溫、劉裕都一度脫離“九品中正制”的選官軌道,任用賢能,英雄不問出處。

從317年建國,到420年劉裕建立“南朝宋”,東晉不是在内鬥,就是在内鬥的路上。103年,東晉過得并不平穩,但運氣卻很好。此時,若非北方一樣陷入混戰,東晉也沒有時間整合資源,快速滅亡。

317年,司馬睿還忙于平定内亂,差點丢了荊州。此時,匈奴“漢趙”基本統一北方,但劉聰、劉粲父子的倒行逆施,激起了“靳準之亂”,不但平陽匈奴劉氏被團滅,北方還再次陷入混戰。

兩次王敦之亂,以及後來的蘇峻之亂,東晉陷入内戰。但是,北方石勒、劉曜互相搏殺,沒時間理會江南,故而東晉可以從容平叛,并進行戰後重建。

桓溫專權,觊觎皇權,東晉再次到了權力洗牌的邊緣。此時,前燕、前秦互相攻殺,慕容垂出逃,苻堅忙于統一,也沒空去攻打東晉。

東晉究竟有多強?滅亡之前,還能滅掉2個強國

孫恩、盧循之亂,以及桓玄之亂,江南遍地狼煙。此時,北方情況更糟糕,淝水之戰後,前秦分崩離析,後秦、後燕、北魏、赫連夏互相厮殺,打得不亦樂乎。

可以說,東晉十六國時代,北方、南方都在打區域賽,看誰先整合資源,然後在全國大賽中獲勝。東晉,無疑搶先一步完成整合,劉裕崛起,并消滅了後秦、南燕。

劉裕掌權,東晉達到極盛,但司馬皇室也衰落到谷底。如此,劉裕拿下關中,消滅姚秦之後,就進入了改朝換代階段。

東晉強大,滅亡之前,還能消滅鮮卑慕容的南燕,以及姚秦,并壓着拓跋鮮卑的北魏吊打。至于赫連勃勃的“胡夏”,壓根就不敢招惹劉裕,如果不是沈田子跟王鎮惡鬧沖突,關中系、北府系内鬥,赫連夏也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