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抗日時期的民調,竟然有60%的中國人認為中日停戰後可和睦相處

之是以要寫如此題目的一篇文章,主要是因為被一個史料震撼了。

這是我在單獨搜集民國著名記者羊棗的資料時看見的,内容是中國首次民意調查的結果。我在查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地方對這一史料的引用有較大的錯誤。

這份本由《大剛報》在民國1942年所做的民意調查,在由湯建軍等所寫的《中國民意調查發展的曆史軌迹》中變成了《大公報》。

當時候收回11230份讀者問卷,在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主辦的新聞與傳播研究網中刊登的一篇由陳崇山所寫的《中國大陸傳媒閱聽人調研的發展曆程》一文中變成了“1230餘封”。

是以,我感覺有必要先把此事梳理一遍,望以後在這個史料點上,再不會出錯。

抗日時期的民調,竟然有60%的中國人認為中日停戰後可和睦相處

這件事主要涉及到兩個重要的點。一個是刊登民意調查的報紙《大剛報》,一個是當時這次民意調查的主持人羊棗。

《大剛報》于1937年11月,在河南鄭州創刊。後因為戰事及各種原因,便遷至信陽。後因武漢危機,又輾轉遷到了衡陽。

這份曾經一度是國民黨中央宣傳部與河南省政府出資合辦的一家官方報紙,就這樣因為戰事所累,一遷再遷地到了湖南衡陽。

當然,既然到了湖南,河南的省政府自然是不會管了。而湖南的省政府可能還不知道這麼一回事。就因為此,一家本來“衣食無憂”的官方報紙,變成了“自謀出路”的民營報紙。也正是這個原因,這家報紙的言論,便開始更加親民,也更敢于說話,在湖南很快就找到了銷路。

雖說銷路打開一些了,但是沒有一個辦報高手來主持,報紙的品質上不去,報紙還是很難走遠。這個時候《大剛報》的老闆便聘請了當時從香港退回内地的著名報人羊棗。在羊棗的主持下,報紙的發行量很快就接近兩萬。一個地方報紙,在民國能有接近兩萬的發行量,已經是奇迹了。

抗日時期的民調,竟然有60%的中國人認為中日停戰後可和睦相處

接下來,我們就了解一個這個羊棗吧。

羊棗,原名楊潮,是一個現在即便是新聞專業的學生,也很少聽過的一個民國著名報人。如果對新聞史感興趣的人,可能對他的妹妹民國報界三劍客之一“金箭女神楊剛”更了解一些。金仲華說,羊棗的軍事評論文章,同美國的麥克斯·威爾遜、伊利奧特少校,英國的佛勒少将、李特哈上尉不相伯仲,應當并列為二戰時期全球最出色的軍事評論員。

抗日時期的民調,竟然有60%的中國人認為中日停戰後可和睦相處

他出生于一個封建家庭,青年時曾就讀于清華學校,因為參加五四運動被學校開除。之後,他更名為楊九寰,就讀于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後遷至交通大學,1923年畢業。參加左聯時曾和範長江一起籌建過中國青年記者協會,後在香港《星島日報》做記者和編委,成為聲名大振的任務。

因太平洋戰争爆發,香港被日占領,他被迫回到國内。受《大剛報》老闆毛建吾所聘,出任《大剛報》總編。

羊棗到了《大剛報》之後,報紙的内容、版面很快就有了變化。報社内部的工作,也非常的有朝氣。當時還是毛頭小夥子的著名記者于友提議搞一次民意測驗,羊棗聽後便拍闆執行。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之下,便有了這一次民意調查。

當時候,《大剛報》的發行量大概是一萬七八,接近兩萬的樣子。這份刊登着10道測驗題的報紙,散布到湘、桂、粵、贛各省後,報社所有人都在等着回信。令所有人都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居然收到了一萬多封讀者的問卷,太不可思議了。

在《美國戰略情報局/國務院情報與研究報告(Ⅲ)中國與印度(1941-1949)》中,收錄有美國戰略情報局(0SS)研究與分析處的一份報告,其名稱即是:《中國的第一次民意調查》。

1.你認為中國抗戰,究竟能不能得到最後的勝利?

能:11206不能:56

2.聯合國家,應全力解決德國,還是先全力解決日本?

德國:3443日本:7819

3.你認為聯合各國,應否有一個統轄全體的最高統帥?

應10181否:786不知道:294

4關于英印糾紛,你同情英國,還是同情印度?

英:575?印度:10656中立31

5.一旦獲得最後勝利,我們當否與日本平等相處?

應:6534否:4687不明确:41明

6.你認為在抗戰勝利之前,有無召開國民大會之必要?

有6479無:4734不明确:49

7.聯合國未以全力打擊日本之先,我們要不要先行反攻?

要:5724不要5424不明确:114

8.你覺得公務員和學生,今後應否服常備兵役?

應:9031否:2147不明确:84

9.因戰争獲利者,獲利部分,你主張加重征稅,還是全部征發?

征稅:6174征發:4962不知道:126

10.抗戰勝利之後,中國應該實行一黨政治,還是多黨政治?

一黨:9712多黨:1464不知道:86

(經筆者計算,除第三問的總票數是11261之外,其它都是11262。這也就推翻了各種版本中II230的說法。當然,這兩個之間差距不大,但畢竟越準确越好。)

前奏說了這麼多,其實核心内容,卻不是很多。

這十條回答中,結果最令我感到驚訝的是第五條:一旦獲得最後勝利,我們當否與日本平等相處?答“應”者居然達到了總數的60%,這個數字真的讓人難以想象。

那時候是在1942年,南京大屠殺剛剛過去,日軍依然還在中華大地上展現着他的野蠻。廣袤的土地被占,無數的中國人被害。奸淫擄掠對于那個時候的日軍來說,完全就是家常便飯。試着想想,建立仇恨,還能有比此更殘忍的手段嗎?

看到這個數字之後,不禁的令我為自己的民族感到驕傲。深陷戰火的中國人,并不會因為仇恨失去理智。在炮聲隆隆中,也能理智的看将來,觀世界,是多麼得難得。綜觀中國文化的發展曆程,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包容。不論是強漢還是盛唐,中國文化總是在不斷地吸收中完善發展。伴随着佛儒道三教合流的中國思想體系建立,包容和善,漸漸成了中國文化的主題。“和”慢慢地發展成了中國文化的一種精神。

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在抗日的大背景下,才能夠出現這樣的情況。而這種文化體系,展現出來的大肚、胸懷,讓人不敢相信。

看到這份資料的時候,不禁想起了現在日本右翼妄圖複活軍國主義,公然為戰犯招魂之事。

在日本面前中國就像什麼都能原諒孩子的父母,日本就是一個至死都冥頑不靈的孩子。這個發生在民國,正在抗日時期的問卷結果,不知道日本人看過之後,會不會覺得臉紅?

我堅信,一定會有日本人會為此感到忏愧。他們當年用坦克碾、用炸彈轟、用毒氣彈害的民族,是怎樣的一個名族?

平日裡,我們和周邊的人都會有不少的小肚雞腸,可假若有一天,再遇上這樣的事,遇上同樣的問卷,回答“應”的極有可能就是你,和你周邊的那些小張老李。因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有這樣的中國胸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