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抗日时期的民调,竟然有60%的中国人认为中日停战后可和睦相处

之所以要写如此题目的一篇文章,主要是因为被一个史料震撼了。

这是我在单独搜集民国著名记者羊枣的资料时看见的,内容是中国首次民意调查的结果。我在查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地方对这一史料的引用有较大的错误。

这份本由《大刚报》在民国1942年所做的民意调查,在由汤建军等所写的《中国民意调查发展的历史轨迹》中变成了《大公报》。

当时候收回11230份读者问卷,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办的新闻与传播研究网中刊登的一篇由陈崇山所写的《中国大陆传媒受众调研的发展历程》一文中变成了“1230余封”。

因此,我感觉有必要先把此事梳理一遍,望以后在这个史料点上,再不会出错。

抗日时期的民调,竟然有60%的中国人认为中日停战后可和睦相处

这件事主要涉及到两个重要的点。一个是刊登民意调查的报纸《大刚报》,一个是当时这次民意调查的主持人羊枣。

《大刚报》于1937年11月,在河南郑州创刊。后因为战事及各种原因,便迁至信阳。后因武汉危机,又辗转迁到了衡阳。

这份曾经一度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与河南省政府出资合办的一家官方报纸,就这样因为战事所累,一迁再迁地到了湖南衡阳。

当然,既然到了湖南,河南的省政府自然是不会管了。而湖南的省政府可能还不知道这么一回事。就因为此,一家本来“衣食无忧”的官方报纸,变成了“自谋出路”的民营报纸。也正是这个原因,这家报纸的言论,便开始更加亲民,也更敢于说话,在湖南很快就找到了销路。

虽说销路打开一些了,但是没有一个办报高手来主持,报纸的质量上不去,报纸还是很难走远。这个时候《大刚报》的老板便聘请了当时从香港退回内地的著名报人羊枣。在羊枣的主持下,报纸的发行量很快就接近两万。一个地方报纸,在民国能有接近两万的发行量,已经是奇迹了。

抗日时期的民调,竟然有60%的中国人认为中日停战后可和睦相处

接下来,我们就了解一个这个羊枣吧。

羊枣,原名杨潮,是一个现在即便是新闻专业的学生,也很少听过的一个民国著名报人。如果对新闻史感兴趣的人,可能对他的妹妹民国报界三剑客之一“金箭女神杨刚”更了解一些。金仲华说,羊枣的军事评论文章,同美国的麦克斯·威尔逊、伊利奥特少校,英国的佛勒少将、李特哈上尉不相伯仲,应当并列为二战时期全球最出色的军事评论员。

抗日时期的民调,竟然有60%的中国人认为中日停战后可和睦相处

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家庭,青年时曾就读于清华学校,因为参加五四运动被学校开除。之后,他更名为杨九寰,就读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后迁至交通大学,1923年毕业。参加左联时曾和范长江一起筹建过中国青年记者协会,后在香港《星岛日报》做记者和编委,成为声名大振的任务。

因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被日占领,他被迫回到国内。受《大刚报》老板毛建吾所聘,出任《大刚报》总编。

羊枣到了《大刚报》之后,报纸的内容、版面很快就有了变化。报社内部的工作,也非常的有朝气。当时还是毛头小伙子的著名记者于友提议搞一次民意测验,羊枣听后便拍板执行。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之下,便有了这一次民意调查。

当时候,《大刚报》的发行量大概是一万七八,接近两万的样子。这份刊登着10道测验题的报纸,散布到湘、桂、粤、赣各省后,报社所有人都在等着回信。令所有人都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居然收到了一万多封读者的问卷,太不可思议了。

在《美国战略情报局/国务院情报与研究报告(Ⅲ)中国与印度(1941-1949)》中,收录有美国战略情报局(0SS)研究与分析处的一份报告,其名称即是:《中国的第一次民意调查》。

1.你认为中国抗战,究竟能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能:11206不能:56

2.联合国家,应全力解决德国,还是先全力解决日本?

德国:3443日本:7819

3.你认为联合各国,应否有一个统辖全体的最高统帅?

应10181否:786不知道:294

4关于英印纠纷,你同情英国,还是同情印度?

英:575?印度:10656中立31

5.一旦获得最后胜利,我们当否与日本平等相处?

应:6534否:4687不明确:41明

6.你认为在抗战胜利之前,有无召开国民大会之必要?

有6479无:4734不明确:49

7.联合国未以全力打击日本之先,我们要不要先行反攻?

要:5724不要5424不明确:114

8.你觉得公务员和学生,今后应否服常备兵役?

应:9031否:2147不明确:84

9.因战争获利者,获利部分,你主张加重征税,还是全部征发?

征税:6174征发:4962不知道:126

10.抗战胜利之后,中国应该实行一党政治,还是多党政治?

一党:9712多党:1464不知道:86

(经笔者计算,除第三问的总票数是11261之外,其它都是11262。这也就推翻了各种版本中II230的说法。当然,这两个之间差距不大,但毕竟越准确越好。)

前奏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内容,却不是很多。

这十条回答中,结果最令我感到惊讶的是第五条:一旦获得最后胜利,我们当否与日本平等相处?答“应”者居然达到了总数的60%,这个数字真的让人难以想象。

那时候是在1942年,南京大屠杀刚刚过去,日军依然还在中华大地上展现着他的野蛮。广袤的土地被占,无数的中国人被害。奸淫掳掠对于那个时候的日军来说,完全就是家常便饭。试着想想,建立仇恨,还能有比此更残忍的手段吗?

看到这个数字之后,不禁的令我为自己的民族感到骄傲。深陷战火的中国人,并不会因为仇恨失去理智。在炮声隆隆中,也能理智的看将来,观世界,是多么得难得。综观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包容。不论是强汉还是盛唐,中国文化总是在不断地吸收中完善发展。伴随着佛儒道三教合流的中国思想体系建立,包容和善,渐渐成了中国文化的主题。“和”慢慢地发展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精神。

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抗日的大背景下,才能够出现这样的情况。而这种文化体系,展现出来的大肚、胸怀,让人不敢相信。

看到这份资料的时候,不禁想起了现在日本右翼妄图复活军国主义,公然为战犯招魂之事。

在日本面前中国就像什么都能原谅孩子的父母,日本就是一个至死都冥顽不灵的孩子。这个发生在民国,正在抗日时期的问卷结果,不知道日本人看过之后,会不会觉得脸红?

我坚信,一定会有日本人会为此感到忏愧。他们当年用坦克碾、用炸弹轰、用毒气弹害的民族,是怎样的一个名族?

平日里,我们和周边的人都会有不少的小肚鸡肠,可假若有一天,再遇上这样的事,遇上同样的问卷,回答“应”的极有可能就是你,和你周边的那些小张老李。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这样的中国胸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