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武則天一步步走上權力巅峰,身為皇帝的李治,是何種心态?
伴随着時間流逝,人的狀态也會發生很大程度的改變,對唐高宗李治來講,同樣如此。
要分析李治的心态,我們可以将他從開始接觸武則天,直到去世的這段時間,分為三個階段,我們從這三個階段中,分别看看李治當時的心态是怎樣的。

一、纏綿期
武則天是開國元勳武士彟的次女,十四歲的時候,因為出落得亭亭玉立,被李世民相中,就這麼樣進入了後宮。起初,武則天也有滿腔的抱負,希望在後宮能一展拳腳,但時間猶如白駒過隙,而她根本就激不起絲毫風浪。
從一進宮,武則天就被封為了才人,這個才人一做就是十二年,沒有絲毫長進,級别沒有絲毫提升,李世民後宮妃嫔衆多,武則天也并非那麼起眼。然而,在貞觀晚年,武則天發現了機遇,李世民染上風疾,太子李治對父親照顧備至,常常留宿不走,全心全意地服侍父親。
就在此時,武則天遇到了李治,武則天作為李世民的服侍人員,也在周圍幫忙。有那麼一天,李治匆忙趕來照看父親,恰巧看到了在旁忙碌的武則天,這一眼就注定了一切,李治喜歡上了這位比自己大四歲的女子。
武則天别看當時地位不高,但野心從來都沒消失,她發現李治看她的眼神中帶有暧昧的情愫,随即馬上抓住了機會,跳入了李治的懷抱。或許李治對武則天是真感情,或許武則天對李治隻是互相利用,但終歸他們是走到了一起。
在寂寥的病床前,李治要盡心地照顧李世民,不能有絲毫懈怠,也不能有絲毫怨言。但李治也是人,久病床前無孝子,李治心裡也會感到乏味和苦楚。而從他見到了武則天,照顧病人這就變得有滋有味起來。
史料記載:
“上之為太子也,入侍太宗,見才人武氏而悅之。”
此時李治的頭腦,被愛情撞得七葷八素,他隻想能有更多時間和武則天在一起,他當時并沒有辦法給武則天什麼名分,因為武則天還算是李世民的妃嫔。
“忌日,上詣寺行香,見之,武氏泣,上亦泣。”
李世民去世之後,李治正式即皇帝位,而武則天則被趕出了皇宮,被迫到感業寺削發為尼。等到一年後,李治去感業寺祭拜,才再次見到了武則天。李治想起了之前的樁樁往事,不由得落下了眼淚,武則天也哭了,由于這次見面,武則天得以再次進宮。
在纏綿期間,李治的想法比較簡單,她很喜歡武則天,他沒有察覺到武則天的野心,隻是當作妃嫔來看。
二、理性期
進宮後,武則天在王皇後身邊服侍,由于其聰明乖巧,深得王皇後歡心,在王皇後的美言下,在武則天的努力下,武則天終被封為昭儀。
暗地之中,武則天全力培育自己的勢力,結識所有能幫助她的人,直到時機成熟,她開始向王皇後、蕭淑妃發起進攻。武則天不惜殺掉了自己的女兒,也有一說是早夭,并将殺女的罪名推給了王皇後,李治聞後大怒,對王皇後更為冷淡。
王皇後的位置岌岌可危,李治随即想要“廢王立武”,在這段時間,李治的日子是不好過的。李世民去世後,将李治托付給了長孫無忌、褚遂良、李世勣等重臣,其中以長孫無忌權勢最大。甚至高宗李治處理政務時,必須征詢長孫無忌的同意,才能正常釋出實施。
從李治親政以來,他就發現了問題的嚴重性,如果不廢除長孫無忌一概人權臣,他這個皇帝就始終是個傀儡,這對于李治來說,是無法接受的。
恰巧李治想要廢立皇後,而在其中,李治發現了武則天的政治才能,搞政治是需要天賦的。在李治、武則天的共同策劃下,他們招攬自己的親信,比如李義府、許敬宗等人,這些先後支援改立皇後,并堅定地站在皇帝這一邊。
等到時機慢慢成熟,李治再次争得了李世勣的支援,随即直接下令将王皇後、蕭淑妃廢為平民,關入别院,立武則天為皇後。随後将長孫無忌、褚遂良、于志甯等人被貶官流放。
李治借助廢立皇後這件事,重新掌握了朝廷大權,在這其中武則天功不可沒。武則天更是雙豐收,不僅得到夢寐以求的皇後寶座,李治對其基本上也是言聽計從。
在這段時間,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李治發現了武則天的與衆不同,她不僅才華橫溢,而且深通權謀,是個标準的政客,在孤立無援的皇宮大内,武則天将是他最好的幫手。
有些人說李治稍有昏庸,武則天讓他幹什麼,他幹什麼,事實上并非如此,李治的每一步都有着深刻的政治目的。
公元660年,李治的風疾就開始發作,對于一個滿腔抱負的年輕皇帝,這是多麼令人痛惜的事。迫不得已,李治就得分擔部分政務交于武則天處理,這是理性,也是無奈之舉。
三、成熟期
随着武則天的權勢越來越大,李治對也這位強勢皇後也越來越忌憚。公元664年,宰相上官儀上奏,請求廢掉武則天的皇後,李治腦袋一熱,就同意了,诏書的墨迹還沒幹,武則天就得知了消息,來到了李治面前。
李治見到了武則天,就像學生見到了老師,乖得像隻聽話的小貓:
“我本沒有這個想法,都是上官儀給我出的主意。”
随後上官儀等一概人等抓的抓,殺的殺,大概從此之後,李治就再沒有生出什麼廢掉武後的想法。
武則天要求一同參加泰山封禅,李治立馬同意,天下災荒,武則天請求辭去皇後職位,李治立馬拒絕。在病痛折磨下,李治考慮問題也越來越成熟,與其将權力交給不靠譜的大臣們,還不如交給媳婦武則天。而在長時間的觀察下,李治發現武則天的确為了李唐天下在盡心竭力地做事。
哪怕權力落到武則天手中,等到百年之後,武則天也會将權力移交給李家。于是乎,李治心安了,他不再猶豫,而是将軍國大事的裁決權交給了武則天。
就這樣,674年,李治稱天皇,武則天稱天後,很多朝政大事都由武則天處理,直到李治彌留之際,仍然留下遺诏:
“太子李顯于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能裁決者,由天後決定。”
是以,李治不是不知道武則天的野心,而是明知道她的野心,還是給她創造這個機會。
隻是他沒有想到,武則天會狠心到,自己的親兒子頂了自己一句,就把李顯廢黜為廬陵王。又把自己的四子李旦立為皇帝,當然,也是名存實亡的皇帝,并無實權。
如果李治知道武則天以後會做的事,他會不會後悔呢?
我想,從他封武則天為天後,并讓她參與朝政那一刻起,就已經無力回天了。他或許也明白,如果自己再次産生了廢黜武則天的想法,哪怕是想法,可能小命不保啊。
聽天由命,得過且過,把問題都甩給子孫,這就是李治的真實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