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孫中山想把大清門改成中華門,牌匾拆除後倒過來一看,卻說不換了

孫中山想把大清門改成中華門,牌匾拆除後倒過來一看,卻說不換了

在一些古代影視劇中,當敵人侵略到自己的家門時,一些将士們就會宣誓''誓死殺敵,禦敵國門之外”來表示自己保家衛國的士氣,這裡的國門隻是指的是一個國家的邊界嗎?那麼您就錯了,這裡的大門實際上是紫禁城的正門。

孫中山想把大清門改成中華門,牌匾拆除後倒過來一看,卻說不換了

這個大門在明清時期被稱為皇城第一門,也就是當時的大明門。這扇門共有3扇門,通常是關閉的。隻有在皇帝需要出巡時才會打開,這三扇門的中間門隻有皇帝才可以通過,其他人想通過,隻能從兩側的側門進出。甚至文武百官每天也隻能從兩側門通過。

孫中山想把大清門改成中華門,牌匾拆除後倒過來一看,卻說不換了

而且所有的官員和将軍在穿過這扇大門時都必須解除所有武器,然後才可以去見皇帝。駐紮在這裡的軍隊就是有名的禁軍,除了皇帝,實際上還有一個人可以經過此門,這個人就是皇後。

有門就會有匾額,它是古代建築的必然部分,相當于古建築的眼睛。通常将其懸挂在門的頂部以進行裝飾,來反映古建築的名稱和性質。大清門自然也有一塊匾,在明代,它被稱為大明門,匾額是大明門。 1644年,李自成進入北京,将大明門改為大順門,因為制作牌匾需要時間,但李自成沒有等到牌匾完成的那天就退出了北京,是以也就沒有來得及正式改名。

孫中山想把大清門改成中華門,牌匾拆除後倒過來一看,卻說不換了

到了中華民國初期,在辛亥革命一周年慶典時“大清門”被更名為“中華門”。既然改了名字,必須取下門匾并重新完成,原始的門匾是用石頭制成的,為了節省成本,經過協商,每個人都決定在“大清門”門牌後面直接雕刻上“中華門”3個字,在這種情況下,無需急于制作新的門牌,隻需将另一方面雕刻好字挂起來即可。

孫中山想把大清門改成中華門,牌匾拆除後倒過來一看,卻說不換了

出乎意料的是,在翻過石匾後,每個人看到另一面的人都感到震驚,他們看到了“大明門”三個字。也就是說,現在工匠想出的節省方法,200多年前的清朝工匠就想到了,他們的智慧是相同的,這實在令人震驚。最後,工匠隻能重制做一塊木匾挂在上面。現在“中華門”已不複存在,原來的“大明門”和“大清門”門匾也擺在了博物館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