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誰才是我們最親的人?父母,兄弟還是孩子?血緣上的答案很明确

誰才是我們最親的人?父母,兄弟還是孩子?血緣上的答案很明确

這次元旦回老家,一家人團聚一起跨年,臨走的時候妹妹表示要多拿點老媽做的好吃的,回去讓加班沒來成的老公也“解解饞”,而且孩子也每次都念叨着吃不夠。

老媽聽完雖然心裡開心,但還是随口說道“有了婆家忘了娘,說說你到底跟誰親啊”?

妹妹想到沒想,脫口而出“當然是孩子親了”,可眼見母親的臉色“晴轉多雲”,趕緊改口“不過再親也沒有老媽親”,才終于“虎口脫險”,大包小包裝着回了家。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都遇到過這樣的“靈魂一問”,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丈夫妻子,到底誰才是我們最親的人?

對于這個問題,或許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得到不同的答案。

誰才是我們最親的人?父母,兄弟還是孩子?血緣上的答案很明确

從血緣關系上看:父母和我們最親

從遺傳學上來說,我們每個人有23對染色體,分别遺傳自父親和母親,也就是說我們一半來自于父親,一半來自于母親,父親加母親就等于100%的我們,是以在血緣上和父母最親。

而且在我們長大的過程中,父母會給予最為無私的愛,奉獻出自己的所有,尤其是在孩提時代,我們與父母之間還處于依戀關系的時候,父母幾乎等同于我們的全部,不僅從血緣上,在情感上父母也是孩子最親的人。

不過随着年齡漸長,每個人都難免會與父母漸行漸遠,此時從情感上來說,可能會逐漸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

誰才是我們最親的人?父母,兄弟還是孩子?血緣上的答案很明确

從情感上來看:孩子和我們最親

每位家長對待孩子的心都是一樣的,總是希望将全世界最好的留給自己的孩子,也會在孩子身上付出遠超于照顧父母的金錢、感情、精力,是以從情感上來說,孩子和我們是最親的。

但是就像我們在長大後會與父母漸漸疏遠一樣,孩子終究有一天也會離開我們的身邊,找到另一半建立新的家庭。

龍應台在《目送》中說:“所謂父母子女一場,隻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誰才是我們最親的人?父母,兄弟還是孩子?血緣上的答案很明确

雖然孩子身體裡的基因有一半來自于我們,我們在所有方面付出的也最多,但最終陪伴在我們身邊的,其實還是那個毫無血緣關系的夫妻。

從時間跨度來看,夫妻和我們最親

網上曾經流傳這樣一個故事,在美國一所大學中,一名教授臨下課前請同學們配合做一個小測試,将一名女生請到了講台上。

教授讓女生在黑闆上寫下了她認為最重要的20個人的名字,其中包括她的父母、孩子、夫妻、朋友、同僚等等。

接下來教授請女同學一個個劃掉她認為這裡面最不重要的人,從最開始毫不猶豫地劃掉鄰居,到接下來因為同僚與朋友而感到猶豫,女同學劃掉名字的速度越來越慢。

終于黑闆上隻剩下父母、孩子、夫妻4個名字了,教室裡變得異常的安靜,女孩的選擇也越來越遲疑、越來越艱難,很長時間後她決定将父母的名字劃掉。

誰才是我們最親的人?父母,兄弟還是孩子?血緣上的答案很明确

當教授再讓女學生繼續劃掉一個名字時,女同學顫顫巍巍地舉起粉筆,緩慢地将兒子的名字劃掉,最後将夫妻的名字留下來了。

而當教授詢問為什麼她會劃掉父母、孩子這樣的血脈至親,而選擇丈夫這樣的陌生人時,女孩哭泣着回答“因為會真正陪我走過一生的,隻有丈夫”。

雖然這個流傳甚廣的故事真實性有待考證,但仍然很能說明問題,從時間跨度上來看,夫妻陪伴我們最久,生活交集最多,關系自然也最為親近。

尤其随着我們漸漸從中年步入老年,父母會有去世的一天,孩子也無法時刻守在身邊,最後相濡以沫的,還是那個沒有血緣關系的夫妻。

誰才是我們最親的人?父母,兄弟還是孩子?血緣上的答案很明确

另一種親密關系:兄弟姐妹

說起與兄弟姐妹的關系,每個人的感受可能會大不相同。

雖然我們和兄弟姐妹在同一個屋檐下長大,也有着親近的血緣關系,但因為在成長過程中不同的經曆,而且終有一天會建立自己的家庭,是以往往很難像小時候那樣毫無顧忌的親密。

兄弟姐妹間是一種特殊的親密關系,我們既是夥伴也是競争對手,小時候競争玩具,競争好吃的,有些家庭的孩子長大後仍然會繼續競争各種資源,但當我們遇到困難時,能夠伸手幫一把的,往往就是那個小時候吵鬧不斷,長大後漸行漸遠的兄弟姐妹。

誰才是我們最親的人?父母,兄弟還是孩子?血緣上的答案很明确

老苗結語:

不管父母子女,還是兄弟姐妹和夫妻,在我們的生命中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無論哪一種親密關系都是無法割舍的。

對待父母,我們要懂得感恩、孝敬;對待子女,我們要用心陪伴、教育;對待兄弟姐妹,我們要注意維護、多多來往。正是因為這些親密關系的存在,我們的人生才有了意義。

今日話題:你認為哪種關系最親?

我是老苗——一名80後超級奶爸,也是醫院裡最紮眼的男性護士長,歡迎一起讨論孕育問題,也請你關注老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