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一人一物,城市裡的一座座房子,就像方方正正的漢字,書寫的城市的百年滄桑,風雲巨變。他們彙聚成一篇優美的詩,一段慷慨的文,文字的内容,是獨屬于房子和它主人的故事。
在黃浦的街頭巷尾,有許多像這樣有故事的建築。
那房、那人、那事,是屬于黃浦的專屬文字。

曾經上海灘,匈牙利建築師邬達克為魔都留下過衆多精彩的建築作品,南京西路上的大光明電影院堪稱其中的佼佼者,因為它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前,一直被譽為”遠東第一電影院”。
這座耗資20萬元大洋興建的戲院,于1928年12月23日,在卡兒登跳舞場遺址上建造,戲院大門開在派克路上(今黃河路)。當時,中外各界人士千餘人齊聚影戲院大廳,平劇大師梅蘭芳先生親自到場為其開張剪彩,鄭正秋、周瘦鵑等文化名人競相演說,《申報》副刊主編周瘦鵑特地撰文一篇,題為《梅開光明記》。
1931年,因電影《不怕死》事件影響,生意蕭條,宣告歇業。1932年,美籍華人盧根與美國國際抵押銀公司經理合資組成聯合電影公司,耗資110萬兩白銀,将舊戲院拆除重建,同時增購周圍的零星地塊将其擴大,建立築由匈牙利建築師邬達克設計,戲院大門也由原來的派克路移至到了靜安寺路216号(今南京西路)。建立後的大光明戲院為西方現代派建築,觀衆廳分上下二層,設軟席1913座,以同心圓弧形排列。新戲院在1933年6月14日開業,《申報》以“遠東唯一偉大富麗的電影之宮”來評價新大光明。
1933年重建的大光明戲院
十九世紀30年代大光明宣傳海報
電影票代價券
新大光明為了讓觀衆能夠更好地欣賞外國電影,1939年11月,新大光明率先引進了“譯意風”同聲翻譯耳機裝置。當時每個座椅背後都安裝了一個小方匣,裡面有電線與發音機相連。觀衆多付一毛錢,就可以租借耳機連上小方匣,聽到“譯意風”小姐們純正的同聲翻譯。據悉,第一代“譯意風”小姐中就有如今蜚聲海内外影壇的著名影星盧燕。
譯意風影片“風流奇俠傳”
各類影院的電影說明書
1949年5月南京路上敲鑼打鼓,歡天喜地,上海解放了。
大光明電影院門口依舊車水馬龍,它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的駐滬解放軍部隊前來觀影。1953年由上海市文化局接管,改稱“大光明電影院”。
如今的大光明電影院已是上海市近代優秀建築保護機關,曆經芳華歲月,一代又一代的上海人追憶着它的過往,它的傳奇故事依舊耐人尋味,百聞如新。
記者 / 宋晴
編輯 / 高磊
資料 / 上海市收藏協會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